第62章 魚雁┃分開的第六天,想他

元泰二十六年夏, 反賊大破京師。

元泰帝倉皇西狩, 文武百官及內眷、京城百姓等一部分人随元泰帝西去入蜀,另一部分則拖家帶口地南逃至荊楚、淮南一帶。

北燕鐵騎收縮防線, 從西線突圍而出, 中途與寧州軍正面遭遇, 窩了一肚子火的北燕軍大敗寧州叛軍,傅深親手挽弓, 一箭射死了叛軍首領, 兩個北燕将士摸上了寧州城頭,趁着月黑風高, 将那顆人頭高挂在城門樓上。

一戰立威, 北燕鐵騎兇殘依舊, 所過之處,無人敢直撄其鋒。七月初,北燕軍與甘州軍在武威會師,傅深一邊收攏西北各地殘兵, 重新整軍, 一邊以甘州為據點, 墾荒屯田,休養生息,以待反擊。

北方防線已破,鞑、柘、渤海三族再無阻攔,長驅直入中原腹地,半壁江山淪陷于外敵之手, 朝廷不複存在。在這種局勢下,淮南節度使岳長風率先舉兵抗賊,拒渤海軍于淮水之北,擋住了蠻夷南下的腳步。緊随其後,西平郡王段歸鴻稱“西南以自保為要”,只接收北方逃難百姓,不再出兵勤王。有這兩位先例在前,各地節度使紛紛效法,以其所轄之地為限,自成一體,各自為政,除抵禦外敵之外,約定互不侵擾。

眼看大周即将四分五裂,國祚不保,同年秋天,齊王孫允端在金陵自立為帝,尊元泰帝為太上皇,國號為周,改年號為“長治”,定都金陵,遍告天下。

新朝由北方流亡而來的舊官員和江南素有名望的賢達士人共同組成,長治帝未設宰相,而是仿元泰朝舊例,新開延英殿,與重臣共決國事。

登基當日,江南節度使、荊楚節度使、嶺南節度使、福建節度使及東海水師同進賀表,擁立新帝。嚴宵寒自荊楚跟随齊王至江南,先是攔住沒讓他回京,後來又與各地節度使斡旋,殚精竭慮地搭起了新朝的架子,一手扶持齊王登基稱帝,論功足可封侯拜相,但他以自己以往行事遭人诟病為由,寧願當個隐于幕後的功臣,故長治帝仍令其統領禁軍,特許入延英殿議事,視為左膀右臂,倚重非常。

曾經明裏暗裏罵過嚴宵寒的舊臣們算是開了眼了,屹立兩朝而不倒,從權臣奸佞搖身一變,成了臨危不亂、匡扶新主的功臣,這鷹犬不但心機手腕了得,運氣也是相當了得啊!

經歷過這一番風波,嚴宵寒的形象與“心機深沉的權臣”越發貼近,那過去常常微笑的嘴角如今很少揚起,氣勢內斂威嚴,喜怒莫測,但總帶着一絲若有若無的陰郁,讓人更不敢往上湊。

舊朝臣與他素有嫌隙,新貴們與他不熟悉,這麽一來,嚴宵寒倒像是回到了元泰朝,再度被衆人孤立了。

深受寵信的嚴大人對同僚的指點和側目毫無感覺,反正他已經習慣了,閑言碎語猶如過耳清風。他為長治帝費盡心機的籌劃、不遺餘力地促成新朝,本來也不是為了在這亂世裏搏出一份功業。只是時局如此,情勢逼人。若長治帝始終找不到立身之地,一個流落在外的皇子,以後要麽被拿來當傀儡皇帝,或者索性殺了幹淨,而他的随從們無甚分量,自然更落不着什麽好下場。

嚴宵寒不想受制于人,更不想把命丢在江南。

在江南這些日子裏,他有時會半夜驚醒,寒衾孤枕,冷雨秋窗,他的手落在身側空蕩蕩的床榻上,握了滿把寒涼的濕氣。每到這個時候,他就覺得自己好像又犯了藥瘾,心中全是說不出的難耐滋味,仿佛有只蟲子正在一點一點地将他心髒啃噬殆盡,只留下一具行屍走肉般的空殼。

求而不得比單純的疼痛更可怕,嚴宵寒做夢都想肋下生雙翼,一夜飛度千山萬水。

可傅深在哪裏?

他知道京城已破,知道元泰帝西狩,也知道北燕鐵騎成功突圍,可是他不知道傅深到底去了哪裏——是留在了西南?還是回到了北燕,又随着北燕軍到了其他地方?

沒有只言片語,荊楚一別,他們就失去了聯系。

嚴宵寒問了很多從京城南渡而來的官員将士,也曾試圖從西南打聽消息,甚至花重金派人從蜀地北上,想要找到傅深的蹤跡,至今沒有得到任何回音。

他們中間隔着淪陷于外敵的中原大地,卻像隔着一整個世界。

嚴宵寒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一般會睜着眼睛直到天亮,然後強撐着爬起來去上早朝。實在難過的受不了時,他就去桌上常備着的糖盒裏找顆桂花糖吃。

這個法子其實沒什麽用,連心理安慰都少之又少,因為原來那包糖早就吃完,新買的糖雖然精致甜蜜,桂花香撲鼻,但是味道與原來的不一樣。

那天客棧門外,傅深在人群裏匆匆塞給他一荷包桂花糖,從此之後,他再也找不到跟它一樣甜的糖了。

甘州城外。

西北秋高氣爽,長空浩蕩,藍天下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傅深和俞喬亭一人捧着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十分不講究地蹲在田埂邊看人收麥子,從背後看去,活像兩個放羊的。

俞喬亭期期艾艾地道:“侯爺,咱倆這麽大個将軍,蹲在這兒不好看吧?”

傅深嗤道:“入鄉随俗,就你要臉。”

“……”俞喬亭,“您這有點過于俗了……”

傅深眼皮一擡,斜了他一眼:“羊肉湯不好喝嗎?”

俞喬亭:“好喝。”

“好喝還堵不住你的嘴?”傅深道,“別叨叨,煩着呢。”

俞喬亭霎時了然,不懷好意地賊笑問:“還想你們家那位呢?南邊不是有消息了麽,新帝登基,他是功臣,在江南那溫柔鄉裏好好地當着禁軍統領,你還有什麽可不放心的?”

傅深有心把俞喬亭這幸災樂禍的混賬玩意一腳踹下田埂,但他身邊實在沒有其他人可以聊兒女情長,只好捏着鼻子忍了:“一個在南,一個在北,不知什麽時候能見面,你說我愁不愁?”

俞喬亭笑道:“這也好辦,反正你明年春天打算出兵,到時候一路殺到金陵去,不就見着了?”

“說的好像我們能到金陵似的,”傅深有氣無力地道,“蠻夷占據淮水以北的中原地帶,離金陵十萬八千裏,你倒給我打一個試試。”

俞喬亭低聲道:“我看新皇在江南搞小朝廷,搞的有聲有色,就怕日後我們在北邊拼命,南邊一點卻都不着急。”

傅深聽完更愁了。他在武威将甘州軍和西北各地殘兵重新編入北燕鐵騎,軍權在握,比江南的大周朝差不到哪去,但傅深絕不可能擁兵自立,北燕軍為國效忠多年,自然把光複中原視為理所應當。

然而他們這麽想,不代表各地獨立的節度使和江南朝廷也這麽想。

京師坐擁北燕鐵騎、京營和禁軍三道防線,尚且被外夷打的屁滾尿流,單憑北燕軍之力,把中原從外族手中奪回來需要多少年?就算奪回來了,南北如何重新合二為一?誰是正統?到時候北燕軍又會被放在什麽位置?

遠慮與近憂層層疊疊地堆在他心上,傅深胸懷有限,一時被壓的透不過氣來。他長嘆一聲,擡頭望天,恰好見長空之中,有一隊大雁正排着隊飛過。

傅深眯起眼睛,估計了一下距離,把空碗往俞喬亭手裏一塞,自己起身摘下背上的長弓,搭上一支箭,挽弓瞄準——

箭矢“嗖”地破空而去,片刻後半空中傳來一聲哀鳴,隊尾的一只大雁從天上直直地墜落下來,掉在了距他們不遠處。

不待傅深自己去撿,那邊的農人已替他将大雁送了過來。受傷的大雁還活着,一邊翅膀被箭釘穿,在傅深手中不住撲騰。俞喬亭探頭一看,誇道:“不錯,很肥。”

“不是打給你吃的,”傅深一手拎弓,一手拎雁,轉身往回走,“讓杜冷去我那一趟,帶上傷藥。”

“啊?”俞喬亭一頭霧水,“幹什麽?”

傅深頭也不回地道:“讓杜冷給它治治傷。它不是要往南飛嗎?正好。”

俞喬亭:“啥?”

“魚雁傳書沒聽說過?可惜本侯沒有沉魚落雁之姿,只好動武了。”說完,傅深思索了一下,覺得有求于雁,還把人家打傷了,有點說不過去,于是舉起手中大雁,誠懇地對它道:“雁兄,對不住了啊。”

大雁:“……”

被晾在原地,手裏還捧着兩個碗的俞喬亭:“……”

靖寧侯這是走火入魔,終于瘋了嗎?

冬至時節,金陵。

日暮時嚴宵寒方從宮中出來,今天是冬至,延英殿議事之後,陛下桉京城風俗,特賜了羊肉湯餃,幾個從北方來的老臣當場捧着碗老淚縱橫。長治帝觸景生情,也忍不住掉了幾滴眼淚,君臣執手恸哭,江南出身的四位學士在一旁假模假樣地勸慰了幾句,直到長治帝收了淚,才各自散了。

嚴宵寒仿佛被一口熱湯燙傷了肺腑,走在濕冷的長街上,竟覺得痛徹寒徹。他不想回府,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閑逛,渾渾噩噩地走了許久,經過一處集市時,肩膀忽然被人撞了一下。

一個人從他身邊跑過去,咋咋呼呼地喊:“我看看!給我看看!”

前方不遠處聚集着一夥人,圍着個攤子不知在看什麽熱鬧,嚴宵寒耳朵靈敏,只聽得一個男人粗聲道:“……我在城外獵到此雁,沒想到它腳上還系着塊絹帛,這可不就是古話說的‘魚雁傳書’!”

腦海裏像是有根弦被铮然撥響,嚴宵寒心中一動,驀然生出幾分好奇,走上前去細看。他個子高,站在人群外也能看到砧板上躺着一只死大雁,那男子手中拿着一塊絹布給衆人展示:“北雁南飛,說不定就是北人特意用它來傳信呢?”

有人起哄道:“上面寫的什麽?拿出來給大夥瞧瞧!”

那男子道:“不行!不行!這可是個稀罕物……”

“這只雁多少錢?”嚴宵寒忽然開腔,平靜地道,“連這塊絹帛一起,我買了。”

看熱鬧的人群立刻給他讓出一條路,那男子見他衣着華貴,氣度不凡,知道自己是遇上了有錢的冤大頭,張口便道:“一錢銀子!”

嚴宵寒随手從荷包裏摸出一塊約一錢半的銀角子,丢進他手中,那人頓時眉開眼笑,雙手将那絹帛奉上。嚴宵寒接過,卻不打開看,随手揣進袖子裏。圍觀衆人見他沒有亮出來顯擺的意思,十分遺憾,砸着嘴各自散去。嚴宵寒轉身離開攤位,身後自有長随上前将那雁拎走。

提着一口氣一直走到無人處,嚴宵寒反複抓住那幅絹帛又松開,一再告誡自己不要心存妄想,“北雁”與“北燕”諧音只是巧合,鴻雁傳書更是被用濫了的典故,他是瘋了才會一時沖動,買下這種根本就沒什麽意義的東西。

可是他太需要一件故地舊物來寄托感情了。

——哪怕那只是個虛假的意象。

平複良久,他的心跳漸漸緩了下來,嚴宵寒猶豫再三,本着将錯就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終于從袖中把那塊白絹抽了出來,沿着折痕小心打開。

從北到南,那大雁不知飛了多久,腳上系的白絹已經髒了,字也被打濕過,在絹上洇開一片幹涸的墨痕。

縱然模糊,可他仍能清晰地辨認出那不甚規整的字跡,因為絹書上面只有四個字——

“吾妻安否”。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