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銀樓

百裏宜的推算并沒有錯, 接下來十日, 坤究縣內人來人往, 忽然湧進一大批非富即貴的人。

這批人對坤究縣本地的小破客棧無半分興趣,哪怕百裏宜開的新客棧價格乃這些客棧的十倍有餘, 絕大多數來客也寧願選擇新客棧,直到新客棧實在住不下, 這些人方不得不選其餘客棧。

舍得出大價錢的來客只要一住進來便知道他們的選擇有多明智,幹淨的被褥, 美觀的設置以及機靈的小二們那口标準的官話都讓來客倍覺物超所值。

無論如何, 住在這些新客棧裏起碼沒有跳蚤爬上身的風險。

來客的滿意意味着銀錢嘩嘩不斷湧來。

沈歌看着新客棧的賬冊,短短幾日, 對百裏宜的經商才能徹底心服口服。許多人一輩子都掙不到的銀錢, 百裏宜區區幾日便能賺得盆滿缽滿,實在令人敬佩。

韶信暗地裏表示, “沈歌兒你可別看他這斯文模樣, 實際上這厮白面皮底下滿腹黑水,一不小心可就容易着道。”

韶信與百裏宜有些不大對付, 沈歌發現後對兩人之間的相互評價通常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 向來不大當回事。

聽聞韶信的吐槽,沈歌唯有笑笑,不過他确實相信百裏宜不如他表面這般熱情純善,不然他也不可能成為這等大商人。

沈歌晚間時與荀飛光說這事,荀飛光不在意,“他二人自小一起長大, 一直這般說話,你聽聽就過。”

“啊,他們兩人年紀差不多麽?看起來百裏宜比韶大哥年輕不少。”

“百裏宜占個面皮白的便宜,兩人同年。”

沈歌當真未看出來,心頭不由有些驚訝。

荀飛光順勢與他說手下的一些事情,包括韶信麾下的清淩衛,百裏宜組建的商隊,荀九負責的情報等。

“我給你一枚印鑒,日後你直接調動他們便是。”

沈歌推拒,“算了罷,我什麽都不知,有你在給我印鑒做甚?我不懂這些還容易誤事。”

Advertisement

沈歌頗有自知之明。

荀飛光沒答他這話,轉頭将一枚印鑒給他送來。

那是一枚拇指大小的和田玉印鑒,與荀飛光手上的那枚印出來的圖章正好成陰陽關系,一陰一陽,恰好相配。

沈歌拿到手,什麽都沒說,只是慎重地将它塞進錦囊挂到脖子下,日夜不離身地懷揣着。

百裏宜不僅經商經得好,他方方面面都極有條理,有他與荀管事在,沈歌兩人幾乎沒操心過婚禮事宜。

四海來客漸漸彙聚于坤究縣,做官的官員多半從京都內來,從商的則來自五湖四海。盡管荀飛光并未朝外頭廣發請帖,大燕朝一幹人精卻誰也未忽視他的婚禮。

許多官員不能親自到,便遣仆從帶來厚禮。

從商的來客則大多把生意放到一頭,千裏迢迢地趕過來。

沈歌看着明顯是外地人的那些陌生面孔,心中有些感慨。

百裏宜道:“人向來無利不起早,二爺只看他們趕得辛苦,卻不知許多人即使再辛苦,也想要一個能趕過來的機會。”

沈歌咋舌,“話雖如此,但到底是為我與荀哥的婚禮。來者皆是客,我們還要從他們身上賺錢,是否不大厚道?”

“這有什麽,我倒覺得時日太短,來不及布置更多,有些可惜。白花花的銀錢就這麽放過去不說,衆位客人集中在這小小的坤究縣無所事事的,也是無聊,顯得我們招待不周。”

事實上,來坤究縣的客人并不怎麽無聊。有那麽多官商雲集于此,衆人互相拉關系,找合作還來不及,哪裏會無聊。

百裏宜也就是說說罷了,他似乎也并不覺得無聊,每天忙裏忙外的,沈歌甚至不經常看到他的身影。

這一日,沈歌與荀飛光從山上打獵回來,卻見百裏宜帶着一行擡着精致檀木箱子的仆從回來。

沈歌問,“此乃何物?”

“先前二老爺給我的那些飾物圖冊,有一部分老師傅們已做出來,二老爺您看合不合心意。”

百裏宜說着便開箱。

箱子內的飾物比沈歌想象中的還要美許多。

金燦燦的金飾,流光溢彩的寶石飾物,件件都極具沖擊力,哪怕身為男子的沈歌,見到這些美麗的飾品也不由心動不已。

這些飾品這樣美麗,即使一件件擺出來,也全無庸俗的市儈感,反而好似一件件藝術品。

沈歌作為這些飾品圖紙的提供者,第一眼望過去,有種難以置信之感。

“老師傅們也太厲害,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

荀飛光也點頭,“東西做得不錯。”

“要賣的東西哪能不做好一些。”百裏宜笑嘻嘻。

第二日,百裏宜在坤究縣內又開了一家銀樓。

這銀樓先前也是一家賣飾品的銀樓,不過因為經營不善,苦苦支撐幾代後終究還是倒閉,被百裏宜接手。

銀樓裏的櫃臺夥計等都是現成的,百裏宜卻沒要,而是按自己的心意重新換了個遍。

大修來不及,樓內只是擡了不少裝飾進去,地上全鋪滿來自草原的地毯,半分地面都不露。這地毯還每日一換,時刻保持着整潔。

沈歌去看時,銀樓裏頭已煥然一新。無論是牆上挂着的字畫,大扇大扇引入光線的窗戶,還是腳下柔軟的地毯,都頗有他前世那些高檔店鋪的意味。

銀樓內的裝飾不必說,夥計更是傑出。

不知百裏宜從哪兒拉來的小夥子,一水俊俏無比,站在那裏看着極為賞心悅目,哪怕同為男子,也不禁多看他們幾眼。

夥計們并非草包,個個能說會道,對待客人時态度拿捏得恰到好處,既不會過于殷勤有失格調,也不至于太過冷淡趕客。

除夥計外,店內還有幾個人高馬大的青壯,專為震懾宵小而設。實際上夥計們俊俏歸俊俏,個個也都身懷武藝,等閑人要是有甚歪心思,過來此處絕對讨不到便宜。

新張大吉那日,百裏宜請了一隊舞獅隊過來,敲鑼打鼓地從這頭熱鬧到那頭,整個坤究縣的人都被吸引過來。

那些聚集在坤究縣無所事事的貴人富戶們聽聞這個消息,大多都來過銀樓內一觀。

沈歌拿出的圖樣十分精致,老師傅們的手藝也好,加上難得的材料,基本來銀樓內的人都掏過腰包。

沈歌看到這盛況,心頭有些擔心這些圖樣會在第一時間被人複制而去。

百裏宜卻道不必擔心,“大銀樓不敢得罪我們,省得自砸招牌,小銀樓又不成氣候。何況幾個大城如京都,淮揚等我已備好分店,待我們這的客人一動身回去,那頭的分店便會開張,怎麽着也搶不過我們,相反還能把名聲擴散出去。”

沈歌看着手上短短三日便有淨利一萬兩千兩的賬本,再次感慨百裏宜實乃人才。

“荀哥,百裏大哥這等人才你是從哪裏找的?”

“韶信與百裏宜他們都是孤兒,先前我父親還在時,收養過不少這類孩童,沒甚能力的去做小夥計,有能力之人大多走出來成為各方掌櫃。他們幾個便是其中傑出之人。”

不僅荀瓖玉使人收養過小孩,荀飛光現下每年仍會留出一大筆銀錢,使手下收養沒爹沒娘的孩童,有讀書天賦的便送去讀書,根骨好想學武的讓去學武,百裏宜他們也沒少帶着八九歲的兒童滿大燕跑。

這些兒童收養起來荀飛光也不讓他們改性更名,只不過養出來的孩童大多就留在荀家,吃荀家這口飯的同時也回報荀飛光。

這麽多年,荀飛光從未苛待這幫孩子,故而荀家每年都會有新血流進來,生生不息。

沈歌聽後心中十分感慨,在這個允許買賣奴仆的年代,荀家只是收養孩童,而不直接買奴仆進來養,實在厚道。

整個坤究縣現下極為繁榮,街上十個人走過,起碼有兩人與荀家或者說荀飛光有關,這股繁榮就是荀家帶來的。

有人在能收稅,有商鋪開張也能收稅,這些都是政績。

坤究縣的縣令指示手下捕快高度重視這些,無論如何都得将縣城內的秩序維持好。若有纨绔流氓,不必多說,一律将人押送到衙門。

一時,整座縣城風氣一清。

縣城風氣清,人也多起來,生意便好做許多。縣內縣外的老百姓,只要踏實肯幹的,這些時日都掙了些小錢,補貼家用。

這一切都是荀家帶來的,故荀飛光與沈歌的名聲一時極好,原本還有些看不慣他們的聲音在暗地裏流傳,待大家将錢掙到,就沒人顧得上兩男子成婚是否合适。

縱使有人強辯,也會被堵回去,“兩男子成婚實行這麽些年頭,從前朝便開始,怎麽不見你去反對?”

“人成婚關你一外人何事,沒看聖上都下旨賜婚了麽?”

“我看還是莫說酸話,先将自個顧好罷。”

在這種基調下,沈歌與荀飛光的婚禮終于來臨。

在大婚前兩日,沈歌搬回家中住着,胡青言陪他,一起住在沈鴻存夫婦留下來的老屋之中,沈歌将會從這出發,被迎去荀家莊。

婚禮當日,沈歌一大早便醒來,怎麽也睡不着。

綠枝帶着一衆丫鬟天未亮便趕過來幫他上妝,步蓮則留在荀家莊顧荀飛光那頭,大紅的喜服早便洗好熨燙好,挂在一旁的架子上等待主人的臨幸。

一時間,整個沈家村喜氣洋洋,無數陌生的面孔彙聚于此,都帶着笑容與祝福前來,參加這個萬衆矚目的成親禮。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