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東黎(上)

東黎國,地處大周東北,國人主要以游牧為生,先帝時曾攻打大周,被當時鎮守邊關的老英武侯燕征擊退,後臣服于大周,每年年節前後會遣派使臣至大周國都朔京進貢。往年只是遣派使臣前來,除進貢外,商談邊境商人貿易事宜,不想今年他們的太子游觀竟然親自前來。而他遠道而來的目的更是令大周的百姓們驚訝——求娶如意公主。

游觀是這位東黎太子自己取的大周名字,而他的東黎名字叫阿木爾,在東黎是安适的意思。可這位太子卻一點都不像他名字一樣安适。

阿木爾的母妃,東黎國有名的美女王後,紅顏薄命,在阿木爾八歲時就仙逝了。而東黎的國王格日勒圖,是個尤愛美人的人,後宮佳麗無數,自然孩子也不少,阿木爾也是一番謀劃,經歷了多少争鬥,才坐上太子的位置。如今國王年歲漸長,阿木爾此番前來求親,不可不說意味深長。

當然這些都極易推知,只是令至和帝和衆位大臣不解的是,和親一事,大周并未顯露出分毫的意向,阿木爾卻将此事宣傳得人盡皆知,其中又有什麽含義,就耐人尋味了。

東黎國的太子和使臣進京這日,朔京年節的氣氛還沒褪去多久。街市上的各種小店均陸陸續續開門營業,推着車叫賣的小商小販也日漸多了起來。禮部尚書孫禀榮孫大人在朔京城門前迎接了遠道而來的東黎使臣的隊伍,一面向皇宮進發,一面向他們介紹着朔京,乃至大周的風土人情。

阿木爾是第一次踏足大周的國都,卻在孫禀榮的介紹中,在一路的所見所聞中,感受到了大周國力之強盛。而越是深刻地感受到大周的繁榮,越是讓他對自己放出和親消息的決定感到疑慮。

多虧了使臣其格其不斷在旁旁敲側擊地提示,才不至于露出什麽不妥的表情。

是夜,至和帝于毓修宮設宴,為這位東黎國太子和他率領的使臣隊伍接風洗塵。

元寧宛作為恒親王府嫡出孫小姐,同她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同出席了這次宴會。而為了顯示宴會的盛大,不僅恒親王府的諸位主子們到席,朔京城內排得上號的王公貴族們均攜親眷到場,說是第二次年節的聚會都不為過。

毓修宮主殿內堂,坐着至和帝、建德皇後、德妃、淑妃,幾位王爺和如意公主,下方首座便是東黎太子阿木爾和使臣其格其,陪侍的有恒親王府、定國公府、安國公府、鎮國公府,外堂則是英武侯府、太傅楚潛楚府、六部尚書及府上親眷另一些京城重要官員及府上親眷,滿滿當當。

衆王公大臣心裏清楚,聖上叫來這麽多陪侍,怕是希望這東黎太子能從大周臣女中挑出一個來,好代替如意公主前往東黎和親。可誰家又願意自己家的女兒孫女遠赴東黎,從此山高路遠永不相見呢?

故而家裏有适齡女孩的,均一改往日精心裝扮的習慣,打扮得一個比一個低調,生怕東黎太子求娶公主不成,将自己給挑走的。

寧宛才剛七歲,自是沒這種煩惱,故而仍舊依着舊例打扮一番,現正坐在恒親王府女眷的席位上,悄悄瞅着前面坐着的神采飛揚的如意公主,還有不怒自威的至和帝。

“太子遠道而來,一路辛苦,朕特在此設宴,望游觀太子莫要嫌棄啊。”至和帝舉起酒杯,笑呵呵地說道。

“皇帝陛下設下如此盛大的宴會,實乃本人榮幸,也是東黎的榮幸。”阿木爾的大周話說得勉強,交流不成問題,偶爾一些小語病也就無人追究了。說着便舉起酒杯,“按照大周的習俗,我先飲為敬。”說完便一口将杯中的酒飲盡。

至和帝也便應道:“太子過譽了。”将杯中酒飲盡,下首坐着的大臣們見皇上如此,也便紛紛舉杯,敬獻這位東黎太子。

Advertisement

“太子此番前來我大周,不知有何要事相商?”飲罷一杯,至和帝便直奔主題了。雖說這些事應到明日上朝時細做定奪,但是雙方免不了提前相互試探一番。

“其格其。”阿木爾叫了一聲,他身後坐着的其格其便拿着一卷絹布走了出來,先是向至和帝行了大禮,再便将那絹布展開,煞有介事地念了起來。

衆人一聽,這便是今年東黎國向大周獻上的貢品了。其中珍貴的毛皮、優良的駿馬、東黎特産的幹果、酥油等等難以細數。長長的白絹念了好一會才念完。

元寧宛坐在人群裏,聽得昏昏欲睡。末了至和帝鼓掌叫好,寧宛才突然間驚醒,忙悄悄左右看看有沒有人發現。落花侍立在後,瞧着自家小姐這懵懵懂懂的樣子,悄悄笑了笑。

“東黎國如今越來越富庶,兩國交好,是兩國百姓的福氣。”至和帝聽完了,笑着同東黎太子說道。

“大周國富民強,東黎仰仗大周,才能有今日之發展。”阿木爾客氣回道,言罷,卻規規矩矩站了起來,朝至和帝行了一禮。

下首坐着的大臣們瞧見便知,這是正題要來了。

只見阿木爾說道:“皇帝陛下,游觀此次前來,除了護送貢品到大周都城,另有一事想同皇帝陛下相商。”

“哦?但講無妨。”至和帝十分配合地表現出疑問。

元寧宛偷偷擡頭,看了一眼坐在那裏紋絲不動的公主姑姑,不禁佩服起這位身份高貴的女子。前些日子落雪同她講過,這個東黎的太子是來求娶公主的,而嫁給他,就要到遙遠的東黎國去,不僅見不到父親母親,還要忍受東黎草原的大風和寒冷。寧宛想想便覺得害怕,而公主姑姑,卻不見任何表情,也不見任何不安。

“游觀在東黎時,便耳聞大周如意公主美若天仙、品德高潔、心性溫厚,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他頓了一下,望向仍紋絲未動的如意公主,“游觀此次前來,是為求娶如意公主。我對公主之傾慕,天地日月可鑒,而此舉,也是讓大周與東黎更加親近。望皇帝陛下應允。”

在座的王公大臣們聽了面面相觑,而女眷們聽了則均低下了頭。這東黎國民風開放至此,當着姑娘表白的話都如此露骨,實是令人羞恥。

而寧宛看向公主姑姑,她仍是先前的樣子,好似沒有聽到阿木爾的深情表白一般。

至和帝沉默了片刻,忽而卻笑了起來:“哈哈哈哈,朕的如意自是舉世無雙。朕只這一個寶貝女兒,那可是朕的掌上明珠啊。如今你來求娶,朕這個做父親的,還得好好考察考察啊,太子覺得呢?”

“陛下所言極是。游觀早聽聞大周能人異士衆多,故而為了證明自己,特帶來了我們東黎的一樣物什。”

衆人聽了這話,便來了興致。

只見那使臣其格其,将一個鐵制的小東西呈了上來。總管福公公接了過來,呈到皇上面前。

至和帝細細瞧去,只見那東西由一股封口釵子,幾個直棍連着的小圓環組合而成,圓環可移動,卻一個一個嵌套在這釵子之上。

“此為何物?”

“回陛下,此乃東黎一巧手工匠發明之物,名作九連環,九個連環可不必掙斷,卻和封口的釵子分離開。此物極需技巧。游觀有幸,得以解開,不知大周諸位能人,能否能一解連環呢?”

下方諸位大臣聽聞此言,便心感不妙。這東黎的太子是有備而來啊。解九連環?他們連九連環此物都是第一次見,更別說解了?

至和帝凝眉想了一陣,便将此物交給福公公,由福公公拿給諸位在座的娘娘大臣看。

“此物着實有趣,若能得解,重賞。”

一時間,皇後嫔妃,王公大臣們無不對着這個九連環一籌莫展。

聖上不想嫁女兒是肯定的,這九連環也需解出來才能滅了東黎國的氣勢,只是這東西他們也是初次見,又要如何解呢?

元寧宛一直偷偷瞧着上首坐着的公主姑姑的表情,卻發現公主姑姑始終無悲無喜,似乎此事與她無關一般,對這個九連環也未表現出絲毫興趣,福公公才剛拿到她眼前,便被她揮揮手推向下一位了。

是不是公主姑姑要放棄了呀?寧宛突然被這個可怕的想法吓了一跳。

從前在褚州時,因為同東黎不遠,經常聽聞東黎的事情,那裏的冬天據說比褚州還要冷,而且也沒有朔京這樣華美的房子,這麽漂亮的公主姑姑難道真的想去那裏嗎?

肯定不是。寧宛迅速自己給出了答案,公主姑姑肯定是覺得沒人會解,才想着放棄。就像從前寧宛跟着先生學些詩詞時,一開始理解不了,總想放棄一樣。

不行,不能讓公主姑姑嫁給那個太子。寧宛這樣想着,便突然站起來大着聲音說道:“禀聖上,臣女會解此九連環。”

作者有話要說:

文中部分名字引用注釋

阿木爾:蒙語,意安适

格日勒圖:蒙語,意光烨

其格其:蒙語,意忠貞

(資料來源:百度)

文中引用作為東黎名字啦,因為是架空背景,國家等純屬虛構,所以在此說明一下。

另外,關于九連環:

傳說九連環源于中國古代傳統民間,一說發明于戰國時代,另一說發明于三國時期,但能确認就是九連環的記載是明代楊慎(1488-1559,號升庵)的《丹鉛總錄》(見《升庵集》卷六十八),并不早于歐洲。

以上引用自百度百科-九連環

本文的設定是九連環由東黎傳入大周。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