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知州夫人第一次宴客, 收到帖子的世家們自然要給幾分面子。
林溪乘着馬車到達知州府時, 就見門前已經停放了兩輛馬車。她是掐着時間來得, 不算早也不算晚, 看見那兩輛馬車,也不意外,就是覺得知州夫人請的客人應該不會太多。
從側門進去,就有一個穿秋香色比甲的婦人帶着兩個小丫鬟迎了上來。
林溪看她穿着猜測是知州夫人身邊的心腹,果然, 那婦人笑道:“給少奶奶請安, 我家夫人特命我來迎接各位夫人奶奶。”
林溪笑着點點頭:“有勞了。”
那婦人領着她們一行人穿過一道長長的走廊, 方才到達舉行花宴的一個小花園。小花園四面栽了好些石榴樹, 這時候石榴花開得正好, 紅色的石榴花豔麗,白色的石榴花清雅,遠遠看去倒也有幾分賞心悅目。
知州夫人正坐在一棵開紅花的石榴樹下與兩位早到的夫人攀談,晉城稱得上世家的就那麽幾個, 林溪赴了幾場宴,已經把人認得差不多了。那兩位夫人一位是吳家的大太太,一位是孟二太太。
吳大太太還好, 看着林溪過來, 還替知州夫人介紹,“這是沈家的二少奶奶。”
孟二太太卻一副淡淡的樣子, 不知是不是因為沈大太太婉拒了那樁親事的緣故。
林溪并不在意, 笑着上前給知州夫人行了禮。
知州夫人看着四十上下, 體态微豐,五官看着和善又大氣,穿着件寶藍色淨面妝花褙子,微微露出底下的那條月白色挑線裙,頭上梳得發髻也不常見,上面插了一支金鑲大珠簇花釵,不論氣度,只在穿衣打扮這一項上就一下子把在場的兩位夫人淪為了陪襯。
聽說林溪是沈家的二少奶奶,知州夫人笑着把她拉起來,“說起來,我與你婆母也算是舊相識,當初在京城時,我們還同在過一個詩社裏。所以你在我這裏也別太拘束,就當自己家一樣。”
知州夫人既是來自京城,認識沈二太太也不意外。
林溪面上笑着應了聲是,可是卻沒把這幾句客氣話當真。
過不多一會兒,又來了兩位夫人,走在前面的是趙瑜的大嫂趙大奶奶黃氏,落後一步的卻是林溪見過的那位曾夫人。
林溪沒想到知州夫人還請了曾夫人,倒是曾夫人朝林溪笑道:“本來自那日別過,過後想親自向沈二奶奶登門道謝的,不成想家裏的事情一多就被絆住了腳。”
Advertisement
林溪笑道:“您太客氣了。區區小事而已。”
知州夫人招呼過黃氏,便問曾夫人,“你們認得?”語氣很是熟稔。
曾夫人點點頭笑道:“有過一面之緣。”卻沒有多說什麽。
知州夫人也就沒有多問,只是安排座位的時候,特地讓曾夫人坐在自己旁邊。
曾夫人卻不肯,執意要坐在下首,知州夫人不願勉強她,方才作罷。
吳大太太不明白知州夫人為何這麽禮遇這位曾夫人,對方看着既不像是世家出身,也不像是什麽貴人,不過知州夫人既然這麽看重她,吳大太太為了讨好知州夫人,接下來便不着痕跡的奉承了曾夫人幾句。
曾夫人只是淡淡笑着,甚少說話。
這時候,林大太太和一個面生的中年婦人并肩而來。
那婦人與林大太太差不多年紀,膚色白皙,生的很是富态,看見知州夫人就很親熱的走上前去寒暄。
知州夫人對她的态度也很親昵,“上次文甫來晉城,多虧了府上照顧。”
羅夫人笑道:“夫人太客氣了。大家本來就是親戚,互相照顧是應該的。只是譚大人有職務在身,我們也不好多留。”
再次聽到譚文甫的名字,林溪的心境已經與之前大不相同,只是沒想到知州夫人還與那譚文甫沾着親。
只聽知州夫人笑着道:“他是奉聖上的旨意巡查地方,自然不好過多逗留。不過他回去以後好生誇贊府上的廚子手藝好,尤其是那糟鵝,比京城的做法還要地道。”
羅夫人笑道:“這有什麽,譚大人要是喜歡,回去我就讓人送兩壇過來。”
知州夫人笑道:“那我就不客氣了。”她與羅夫人說完話,看看人都差不多到齊,加上時間已經不早,便吩咐底下人開席。
“京城那邊如今時興花宴的時候一人一幾,倒比大家坐在一起便宜。今日天氣不錯,這石榴花開得又好,我就想着效仿一二,在這石榴樹下宴飲幾位。”知州夫人說完笑道,“就是不知幾位夫人奶奶覺得如何?”
大家自然說客随主便。
于是知州夫人輕輕一拍手,便有侍女們搬來一只只輕巧的小幾,那小幾有海棠花式樣的,有梅花式樣的,有蓮花式樣的,還有芭蕉葉式樣的,都做得極為精巧,剛好能容五六樣小碟。
須臾,侍女們開始上菜,先端來的是兩只粉瓷碟,巴掌大的小碟內盛着櫻桃和李子兩樣水果。
接着便是炙雞和糖醋肉兩道葷菜,最後又上來碧玉筍條和金絲豆腐幹兩樣素菜。
至于酒水也是市面上最普通的橘酒。
知州夫人當先拿起筷子,“菜色簡便,還請各位不要客氣,請。”
衆人之前雖聽聞知州大人起居飲食甚是儉樸,但只是聽聞,卻從未親眼見過,如今見到眼前這幾樣菜色,才知所言非虛。
不過衆人并未真的是奔着這花宴上的飯菜而來,因此等知州夫人話剛落下,吳大太太就趕緊恭維了幾句,不外乎是久聞知州大人節儉,不尚奢華,實乃百姓之福也。
知州夫人道:“吳夫人的話言重了,我們老爺也是上行下效而已。”
知州夫人這話剛一落下,就有道聲音響了起來。
“我聽聞京中的東宮太子崇尚節儉,一件常服破了也舍不得扔,平時飲食也只是四菜一湯。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知州夫人不由看向聲音的來處,發現這話是沈家的那位年輕少奶奶所說後,就點頭笑道:“不錯,太子确實非常節儉。我們家老爺有幸做過東宮的少詹事,深感太子殿下的節儉,所以自己日常飲食便只是三菜一湯。”
“我聽聞這位太子殿下不僅崇尚節儉,還頗有仁愛之心,當年端孝皇後薨後,聖上遷怒于禦醫和侍奉皇後的宮女,本想将他們賜死給皇後陪葬,還是太子在旁據理力争,才保全了禦醫和那幾個宮女。”羅家雖然久居晉城,可是京城那邊的親戚卻不少,所以羅夫人對于京中的事知道不少,這時便插了兩句話。
衆人也紛紛附和,“有這樣的太子,委實是我大順朝的福氣。”
林溪沒說話,她的目光落在了面前小幾上的那道炙雞上,做過東宮的少詹事,對太子極為推崇,飲食起居又非常節儉,這麽一聯想,她瞬間就想到了一個人,朱衡朱大人。
這位朱大人是太子忠實的擁護者,只是由于太子私下裏并不招攬大臣,所以兩人并無什麽來往。
林溪通過知州夫人的話探出知州大人的身份以後,立時就回憶起了書中曾經描寫過的京城的複雜局勢。
當今聖上元德帝并不只有太子這麽一個皇子,除了太子這個嫡長子外,還有妃嫔們所生的幾個皇子,但是若論元德帝最寵愛哪位皇子,當屬李貴妃所生的六皇子。
六皇子受寵不僅是因為李貴妃是寵妃的緣故,更因為六皇子的相貌和性格都和元德帝極為相似,所以元德帝頗為寵愛這個兒子。
原本元德帝寵愛六皇子只是出于父親對兒子的喜愛之情,可是六皇子卻因着這些寵愛,生出了非分之想。
而李貴妃則因為太子拒絕了與李家聯姻的提議,自此便記恨上了太子。所以當六皇子流露出争奪那個位置的時候,李貴妃不僅沒有勸阻,反而對此相當支持。
自太子的生母端孝皇後死後,李貴妃在後宮便是一人獨大,在她的示意下,宮人開始造謠太子上不敬包括李貴妃在內的後宮妃嫔,下不友愛兄弟,加上六皇子拉攏了與太子不對付的三皇子,時不時的在元德帝跟前告狀,這樣在他們母子的努力之下,太子與元德帝的關系越來越不好。
元德帝病重以後,在李貴妃和六皇子的不斷挑撥之下,太子終于被廢。等元德帝駕崩以後,六皇子便順理成章的繼位成了新帝。
新帝繼位以後,本來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賜死被拘禁的廢太子的。
只是新帝走了一趟廢太子府以後,不知是不是想起了昔日的兄弟之情還是顧念着自己的名聲,最後終是沒能狠心賜死這個兄長。
但是因着新帝和李太後對廢太子的這點不喜,廢太子在新帝登基以後,過得非常不好。
而他的外祖家石家卻因為怕他連累自己,迅速與他劃分了界限。
這個時候,始終站在他這邊,私下裏不斷給他幫助的只有少數幾個人。
一個是當時的戶部員外郎蔣允儀,當年蔣允儀的上司因為處事不當得罪了二皇子,最後卻把蔣允儀推出來頂罪,是太子察覺到了其中的問題,還了蔣允儀的清白。
自那以後,蔣允儀雖然不說什麽,可是卻把這份恩情深深記在了心裏。
太子被廢以後,正好負責看管太子的一個侍衛是蔣允儀的舊相識,蔣允儀便通過這層關系,時不時的給廢太子送衣送物。廢太子患病時,也是他悄悄請來大夫,帶進去為廢太子診治。
而朱衡因為身處外地,做的自然不及他多,可是等他回京以後,便托人疏通關系換掉了原來奉李太後之命看管并虐待廢太子的官員,後來更是想方設法的為廢太子提高待遇。
誰都沒想到,他們兩人不求回報的這種行為将來會有那麽大的回報。
新帝登基第三年,在參加一次狩獵中,發生了意外,被一只不知從何處冒出來的黑熊一掌拍死。
新帝登基這幾年,雖然先後選了兩次秀女,可是後宮妃嫔只有陳妃生下了一個公主,餘者并無所出。
是以新帝一死,底下連個承繼大位的皇子都沒有,大臣們議來議去,覺得二王爺太過荒唐,而三王爺則刻薄寡恩,四王爺和五王爺太過平庸,最後不知是誰想起了廢太子,大臣們想起太子被廢前的所作所為,最後決定扶持廢太子為帝。
廢太子不僅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好皇帝,而且還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蔣允儀和朱衡在他落難時對他的幫助,他一直牢牢記在心上。
所以蔣允儀和朱衡最後都一路青雲直上,一個做了首輔,一個做了吏部尚書。
而顧文軒正是因為得了蔣允儀的青眼,後來雖經歷幾次挫折,可是最終還是化險為夷,最後還熬到了首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