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方旻從國子監出來時,太陽高懸,整個街道站滿了接人的考生親眷,卻安靜得詭異。

他掃了一眼人群,便知道緣由了——長朔軍的人穿着同色的便服,握着刀柄伫成一排,站得跟青松似的。知道的這是在接人,不知道還以為這是在抓什麽在逃欽犯呢。

秋風蕭瑟,方旻卻覺得暖意如春,他放縱自己躲在柱子後偷窺了一會兒楊骁的側 ,然後佯裝剛結束考試般走下國子監的臺階。

“三哥,”方旻首先喊了一聲楊骁,才挨個去叫其他人,“...等很久了嗎?”

楊骁一見他眼睛都亮了,一邊搖頭,一邊把他推上馬車:“走吧,關大哥在等我們了。”

這次秋闱因方旻的原因,長朔軍連着關府都十分上心,關瑞冬的夫人還在上香的時候給方旻求了個符,這會兒考完,便讓關瑞冬叫着他們都去關府吃飯。

席上開了四五桌,關瑞冬陪着衆人飲酒,關夫人便拉着方旻問東問西,她出身詩書世家,天然對文采斐然之人抱有好感,且方旻同她弟弟一般無二的年紀,便又多了些偏心。

關夫人上香那日還揪着弟弟去了,路上訓了人家一路:瞧瞧人家方旻,出身朔北卻能在十六歲不滿的年紀入選秋闱,而你呢,連個生員都沒考上!!

方旻和關夫人那頭聊得開心,楊骁嘴在杯邊,心在方旻那兒,視線黏在人家身上拔不下來。

今日禦林苑喝酒時,皇上問他們,入淩都,飽覽京城風采,可有喜愛之物。

楊钊說他喜歡禦林苑的弓,剛才助他射下鹿的那把,楊燃則喜歡皇上腰間的那把刀。

頭次見義子們,皇上自然不能吝啬,他面上笑意不減,大手一揮賞了兩人,心裏卻在滴血:好家夥,兩把都是我的,早知道就不拿來嘚瑟了。

二人領恩謝過,皇上便問楊骁。

楊骁想了會:“淩都宏偉,但臣心中所念并非淩都之物。”

皇上一聽這話,先瞥了眼楊父才問他:“那你想的是什麽?”

——難道他們家又出了個有青梅竹馬的?

Advertisement

楊骁起身行禮:“臣的好友今日參考秋闱,如果可以,三日後的殿試,臣想去旁觀。”

哦,皇上冷靜地想,是竹馬竹馬。

“現下尚未考完,你便能斷定他能進入前十?”皇上好整以暇地笑,“你這年紀,好友想來大不了你多少吧?”

楊骁聲音铿锵,滿懷信任:“他比我小三歲,但文采才華遠勝同齡人。”

皇上被他逗樂,擡手讓他起身:“好一個‘遠勝’,朕許你殿試随行了,你那小兄弟姓甚名誰啊,我明日倒要看看,名單上有沒有他。”

“方旻。”

殿試之日豔陽高照,翰林閣老宣十人進殿,壓場那位,便是方旻。

十二垂旈後,皇上看了眼身邊的楊骁。

楊骁手裏握着金吾衛的刀,眼神卻一錯不錯地盯着最後進殿的方旻,神色之專注,怕是皇上現在開口叫他都叫不應。

皇上已經看過了這次的考卷,挑出了三個最喜歡的,方旻便在其中,他文才出衆,雖不及另外兩位底蘊深厚,但才思敏捷,破題破得極妙。

幾題問下來,皇上對幾人排名已有定論,鐘樓聲音傳至金殿,本該就此宣讀結果的他突然就将話吞了回去。

皇上望向方旻:“方小學士。”

方旻俯首:“草民在。”

皇上:“你十六歲登科入殿,年少有為,往後定将成我大淩棟梁.....三省六部,你心屬何處啊?”

淩朝律有載,天下舉子科考,得中後皆入翰林,再以表現功績分派官職,但皇上此問直接越過了翰林院,饒是方旻年少老成,也不免驚訝。

....皇上這是想讓他留在京城嗎?三省六部,可都是淩都官署。

殿內安靜,天子閣老們都看着方旻,楊骁站在皇帝手邊,急得手心冒汗,他不大懂這些問題的門路,但總覺得如此安靜,不像是什麽好事。他握着刀的手微微顫抖,眼瞳也顫抖,他看着他的小旻,一字一句地說着最誠摯的話。

方旻又行了一禮,擡頭回望皇上,越過朝臣宮侍,他神色依舊:“三省六部皆宜,然草民出身朔北,來日若拜官職,惟願歸鄉。”

惟願歸鄉。

皇上一愣,幾十年前,好像也有人說過這樣的話。

啊,想起來了,皇上笑了一聲,當年楊铎也是這麽和父皇說的。

“為何?”

方旻身形挺拔,他還年少,卻已經有了頂天立地的模樣。

“草民生于朔北,長于朔北,父母、親友、此生所愛皆在朔北,如陛下所問,草民....心屬朔北。”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