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蒙古撤軍
最終, 完顏綽還是沒勇氣抗旨不遵, 乖乖派人把胡沙虎送往中都,只是李典在選派押運人員時,特意囑咐了一番, 好好“照顧”胡沙虎将軍, 相信從紫荊關回中都的這一路上,胡沙虎不說吃夠苦頭,也絕對會終生難忘。
送走胡沙虎後,完顏諾一直悶悶不樂的, 完顏綽怕他鑽牛角尖,還專門把人找來開解了幾句,完顏諾對世子爺并無怨恨, 不過世道如此不公,難免讓人心生挫敗。
“世子爺,我只是不明白,士兵上陣殺敵, 将領守土衛國, 為的是什麽?不就是想要天下海晏河清,百姓安居樂業嗎?難道說, 除此之外,我們還得縱容胡沙虎這般作惡多端的惡人繼續逍遙法外?”
完顏諾的不忿,完顏綽都明白,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善終, 天道如此不公,人活于世還有什麽意義?
這番話,可不該出自一個帶兵打仗,四處征伐的大将軍之口,又不是整日感懷自傷的文人墨客,為将者,殺伐果斷,切忌優柔寡斷,完顏諾明顯已經鑽了牛角尖。
完顏綽清楚地看到了問題所在,不過開導勸解并不是他所擅長的,只能把這活交給軍師李典,可惜收效甚微,特別是等中都再次傳回了胡沙虎的消息後,完顏諾更是整個人都陷入了極強的自我厭惡當中,悔不當初。
完顏綽這才知道,原來胡沙虎當日不戰而逃,棄城而走,抛下西京數十萬百姓于不顧時,就已經知道自己罪不可恕,金國國主不追究還好,若是降罪,就是夷三族也死不夠的,搞不好連一家老小的性命都難保全,胡沙虎貪生怕死,但絕不是怯弱無能之輩,為求自保,當即決定散盡家財,重金賄賂宮中宦官和朝中大臣為他的不戰而逃開脫。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些人收了胡沙虎的重金賄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當然是想方設法地替胡沙虎美言開脫。
待胡沙虎回了中都,金國國主第一時間宣召。
朝堂之上,當着文武百官的面,胡沙虎二話不說跪倒,以頭搶地,痛哭流涕,言辭懇切地說道:“陛下容禀,非是臣貪生怕死,不戰而逃,實在是憐惜手下将士,不得已而為之。蒙古軍勢大,正面迎敵,力有不逮,若是繼續留在西京,臣和手下将士們恐怕早已做了蒙古大軍鐵蹄下的無辜冤魂。臣想了又想,還是覺得不應該逞匹夫之勇,在國之興亡面前,個人榮辱實在不足挂齒,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臣為将來計,這才帶着七千精兵撤走,也為大金國保存了七千精兵……臣自知有罪,但罪不至死,還請陛下明鑒啊!”
果然是人不要臉,天下無敵,完顏綽初次聽到這番話時,只覺得自己的三觀又被二度刷新了一遍,兩世為人,活了這麽多年,他還從來沒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金國國主一聽,有道理啊,再一番思量,國難當頭,此正值用人之際,胡沙虎好歹也是先帝爺親封的守邊大将,本人也有大半輩子的領兵打仗的經驗,一刀殺了也可惜,遂進金口一開,免了胡沙虎不戰而逃的罪。
此事不了了之,胡沙虎因此躲過一劫,并沒有被治罪。
完顏綽聽到這個消息,氣得連飯都沒吃,屏退了左右,自己一個人待在主帳裏,狠狠發了一頓脾氣,更別說完顏諾了,連着好幾天完顏綽都沒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是在暗中謀劃什麽,總給人一種漸漸蓄力準備發大招的感覺,在沒爆發之前,總讓完顏綽提心吊膽,放心不下。
後來,還是李典這個大軍師出馬,不知道用了什麽方法,成功安撫住了完顏諾,至少,完顏諾這小子不再鑽牛角尖,成日琢磨着什麽派人暗殺,替天行道這類不靠譜的辦法。
亂軍之中取上将首級,完顏綽毫不懷疑,完顏諾有這個能力,但是這麽做又值不值得呢?之前完顏綽就說過,胡沙虎死不足惜,但不能因為這個微不足道的人賠上整個忠孝軍,哪怕只是賠上一個完顏諾也不可以。
就在蒙古大軍連戰告捷,完顏綽以為他們肯定會乘勝追擊,卷土重來時,蒙古人忽然下令撤軍了,實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完顏綽想了想,還是認定蒙古人此舉不安好心,除了試探金國的虛實之外,還有很大的可能是因為連番征戰後士卒疲憊,戰馬也急需要修整,此次入侵金國,劫掠的戰利品應該夠蒙古帝國消耗一段時間了。
完顏綽的猜測不無道理,但他沒有想到,除了以上兩點之外,蒙古人選擇在此時退兵還有一個更加險惡的用心,那就是挑撥金國的內部矛盾。
眼下,黃河以北的金國城池除紫荊關之外,僅剩下了十一座,且全都在完顏綽的忠孝軍防禦掌控之下,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時候放眼整個金國,除了完顏綽統帥的軍隊還在拼死抵抗蒙古軍之外,金國士兵再無鬥志。
山河破敗,到處都是斷壁殘垣,蒙古大軍所到之處,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可憐大好河山被攪了個一塌糊塗,百姓們流離失所。真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蒙古人忌憚完顏綽和其一手培養起來的忠孝軍,那十一座城池簡直就是懸在蒙古人心頭的一根刺,想來就覺得苦不堪言,遂派人給金國君臣嚣張放話,道:“我大蒙古帝國,聯軍百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取爾金國城池猶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只不過是體恤百姓,不忍見中原生靈塗炭,若金國上下能夠識時務,主動稱臣納貢,願意兩國定盟,化幹戈為玉帛。”
完顏綽才不相信狼子野心的蒙古人會就此罷手,想來應該也是緩兵之計。細想一下也能理解,連年征戰,再是強大的帝國都撐不住,昔日漢武帝北伐匈奴,以振國威,雖然留下了那句足以流傳千古的豪言壯語:“明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然則,史筆如刀,後人評其功過,蓋棺定論,漢武帝不也終落得一個窮兵黩武,勞民傷財的惡名聲嗎?蒙古帝國現在雖然如日中天,但是也經不住這麽大規模的戰争損耗,更何況,紫荊關一戰,完顏綽可沒少讓蒙古大軍吃苦頭,蒙古人若想繼續從金國這裏撈好處,也得再好好思量一番。
畢竟,完顏綽這塊硬骨頭不好啃,而大蒙古帝國也犯不着鑽牛角尖,直接正面沖突。相比金宋兩國,蒙古人的數量本就不算多,打仗完全是仗着良好的機動性,經過這連年的戰争損耗,很有必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畢竟,統一天下,打得就是持久戰,沒必要争一城一池之輸贏。
接到蒙古人派遣使者商議兩國訂立盟約的消息,金國君臣喜不自禁,暗自慶幸,窮山惡水出刁民,蒙古人再是能征善戰,但畢竟剛剛脫離茹毛飲血的生活,眼皮子淺,讨要一些東西,就當是天朝上國開恩封賞附屬國,鞏固邦誼了,反正咱們大金國地大物博,也不差這些金銀財寶,相比于戰敗後所要付出的代價,給些東西不過是九牛一毛。
金國朝廷上下無不見獵心喜,除了少數幾個頭腦清醒的聰明人,一眼看出了蒙古人的不懷好意之外,大部分人都一廂情願地沉浸在幻想當中,還自作多情地認為可以跟蒙古人和平共處,天真!
“夷狄貪而無親,未能遠謀,還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理是這個理,但是話不能這麽直白的說,不然就會有自己打臉自己的嫌疑,要知道,百十年前,女真人一樣被宋人斥之為不通文明的蠻夷,這麽說金國國主聽了當然會心生不悅。
果不其然,金國國主就跟腦子進水了一樣,竟然同意了朝臣們跟蒙古結盟的提議,甚至不顧太子完顏緒的阻攔,準備把唯一的女兒送去和親。
與虎謀皮,此舉根本就是在自尋死路。
況且,送去的金國公主不過才十四五歲,擱到現代還是未成年少女,不說般配不般配的問題,蒙古國國主的年紀大了金國公主三輪都不止,現在把公主送過去,說好聽點叫和親,說不好聽點那就是締結城下之盟。
蒙古人狼子野心,送一個公主就想結好,癡人說夢,可想而知,這位公主去了蒙古之後,在異國他鄉的日子會有多艱難。
完顏綽于心不忍,他本來就不同意什麽尚公主和親的鬼主意,守土衛國,保境安民,本就是他們這些将領的事,現在滿朝公卿為了茍且偷生,竟然毫不猶豫地把一個無辜的女人推進火坑,實在是無恥至極!
完顏綽主張,趁着蒙古大軍撤退的時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甚至都顧不上明哲保身,直接上書給金國國主,詳細說明了其中的利害關系。
《孫子兵法》上有雲:避其鋒芒,擊其惰歸。
蒙古大軍得勝而歸,撤退的時候自然是志得意滿,兵士們腰裏都塞滿了劫掠而來的沉甸甸的財物,馬都駝不動了,也就失去了南下時來勢洶洶的快速進攻能力,如果這時候發動進攻,殺蒙古人一個措手不及。
這封奏折,上呈之後就石沉大海,并沒有受到金國國主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