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雙面繡品

在甄選會的餘波未消之時,小小的安仁縣接着又爆出雲家錦繡坊退位讓蘇家的事來。

且雲雒在金桂園和郡守夫人崔氏鬧了個沒臉,被人趕了出來,徹底得罪了江淮郡守,這點亦瞞不住,不過一晚上的功夫,整個江淮郡裏,但凡有點臉面的人都曉得了。

一時間,衆人看雲家的目光又變了。

如果說甄選會之後,雲家有多門庭若市,那在和郡守夫人鬧僵後,雲家就有多門庭羅雀。

雲泱有多憤怒,姜琴娘不知,她忙活着在騰空的錦繡坊裏,将蘇家的布匹和繡品搬進去。

一應格局都是現成的,并不需要她改動太多,将牌匾一換,一樓擺上布匹,二樓擺上繡品,再讓繡娘住進後院,所有的就成了!

至于對面還是廢墟的布帛坊,姜琴娘這會也不慌着重建了,總是手頭銀子還很緊張,緩着點來總不會出錯。

雲家的錦繡坊搖身一變,就成了蘇家的布帛坊,姜琴娘順勢開始推出炭條花樣的繡品。

這樣的繡品還沒大肆去宣揚,便由郡守夫人那身幽篁翠竹裙傳了出去,楚辭幫着姜琴娘熬了幾個晚上,一連畫了好些畫出來。

姜琴娘則要将炭條畫描成花樣,每一種花樣的色兒,她都要親自配伍,最後才交給繡娘去刺繡,待繡完以後,她還要将花樣收回來,謹慎保管好。

炭條畫的畫法,姜琴娘心知肚明瞞不了多久,但凡是遇見個有見識的,一眼就能看出端倪。

所以,她半點都沒有将這等風格的繡品作為坊內支撐的想法,她還是琢磨着蘇家祖傳的雙面繡針法。

好在古氏已經看出姜琴娘的能耐,不等她提及,便主動将珍藏的那幅雙面繡送去了汀蘭閣。

那是一幅小插屏,一面是草地黃貓撲蝶圖,一面卻是白貓,一樣的動作,不一樣的顏色。

姜琴娘如癡如醉的琢磨了好幾日,然而只憑肉眼去看,是看不出內裏針法走向的,她倒是想一剪子剪開來瞧,但到底下不去手,畢竟蘇家只有這麽一幅。

楚辭那頭不曉得聯系了誰,倒是找了幾本有關針法的古籍孤本來,姜琴娘細細研讀,雖然還是不曾吃透雙面繡,可還是收獲良多。

Advertisement

與此同時,新開的布帛坊在江淮郡都打了名頭,每日店裏接下的單子多不勝數,姜琴娘不會幹貪多嚼不爛的事。

所有的單子來,她只選出兩三成,其他的全退了回去,明着有銀子她也不賺。

旁人不太明白她的想法,楚辭卻是清楚的很。

他曾見過那些單子,但凡是姜琴娘接下的,不是官勳家眷就是富紳名流,這些人關系攀上了,用處不可小觑。

繡坊的繡娘每日都有活計,活兒幹的越多,月底兜裏的月錢肯定就越多,涅槃重生的布帛坊煥然生機,竟是比之從前都還紅火。

繡坊裏一應上了路子後,便不用姜琴娘再多操心,她挪出更多的時間練習炭條畫。

一晃到了十月,中途雲家雲泱和雲雒上了京城,約莫是得到了什麽消息,姜琴娘并沒有刻意去打聽。

在炭條畫練到瓶頸,再難有進步之時,她聽了楚辭的建議,準備去織女窯看看。

所謂織女窯,是蘇家養着的一批織女,這些人除卻織普通的布料,更多的還是織月華錦之用。

畢竟普通得布料,蘇家經營這麽多年,不用大批量的自己紡織,每年固定的月份,會有管事帶着人去大量采買。

低價、量大采買,再提一兩成的價賣出去,所賺不多,可對于一個綢緞莊來說,又是必須要做的買賣。

織女窯在蘇家老宅,距離羅雲村兩個山頭的山谷裏頭,這個窯裏全是蘇姓人家,往上數幾代,根出同源,都是一家人。

故而,蘇家并不擔心出現胳膊往外拐的情況,蓋因谷裏頭還有德高望重的長輩管着。

姜琴娘帶着楚辭還有蘇重華并蘇瑤去了一趟織女窯,到了地兒,她陪着蘇重華去了祖祠祭拜一番。

她沒有資格進祖祠,只在門口等着,上香跪拜的事,全是小孩兒一人走進去完成的。

蘇瑤也沒進去,這一路上,她都低着頭,不跟誰說話,也不理會人。

姜琴娘沒多管她,該說的不該說的,她都知道了,能不能想開,全在她自個。

織女窯的蘇老今年已經六十六了,一甲子有餘的長者,拄着青竹拐杖,幹幹瘦瘦的,耳朵雖然不怎麽好使,可眼睛還甚是明亮。

他和蘇重華從祖祠出來,對姜琴娘點了點頭,目光就落在了不遠處的楚辭身上。

他看了會,忽然就問姜琴娘:“他就是你給重華請的西席?”

姜琴娘很是敬重蘇老,她點頭應道:“是,扶風先生曾是京城晉王世子的啓蒙恩施,德才兼備,是不可多得的端方君子。”

蘇重華拉着蘇老的手,他搖了搖說:“高祖,先生很厲害的,什麽都會,我很喜歡也很崇拜先生。”

蘇老笑眯眯地摸了摸重華總角,讓他自顧自去玩耍。

“姜氏,你跟我來。”蘇老跺了下拐杖,慢吞吞地往堂屋去。

堂屋裏頭光線昏暗,并有一股子濃郁的檀香味,有點像是寺廟裏頭那種味道,不算好聞,可也不讨厭。

蘇老顫巍巍的從個漆黑的木匣子裏頭摸出兩張紙來:“這個給你。”

姜琴娘接過,她抖開來,霎時眼瞳驟然緊縮,臉上更是帶出詫異的表情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