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旁比裏(菲爾茲)

省隊選拔、冬令營決賽、國家隊選拔, 去年的故事再次上演,不過這次不同的是兩個人都是在獨自奮鬥。

由于物理競賽的整體選拔進度要提前于信息學競賽,所以陳亦桐要比葉瑄早進隊兩個月左右。基本上到了秋冬季節葉瑄也沒有那麽嗜睡了, 其實有很多小習慣都是被慣出來的。如果沒人每天按時喊她起床,葉瑄也是可以選擇性的不睡不困的。

省賽選拔的這段時間, A班的常規教學課都停了, 全力保障班上同學沖擊省賽。葉瑄更是從早到晚的泡在機房裏, 不停地練習模拟題。

天分并不是一種特殊的贈與,而只是一個人擁有的特定的技能, 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實踐,才能把這份技能練習得爐火純青。葉瑄從來都不認為自己算是一個天才, 她只是比別人多了一點點天分和九十九分堅持不懈的努力。

第2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由東海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主辦, 所以國家隊的集訓也會在東海。而CTSC2010(國家隊選拔)則是在京北航空航天大學舉行, 葉瑄卻要再次北上。

比起陳亦桐理論實驗雙滿分第一的傲人戰績,葉瑄的IOI之路并沒有那麽順利。她算是半路出家學習信息競賽, 如果不是因為她強大的數理基礎, 可能還走不到CTSC這一步。

但是在CTSC培訓的過程中, 領隊能發現葉瑄的知識水平是在呈現指數級增長,在程序循環嵌套這些領域,葉瑄可能進步還有些慢, 但是在遞歸算法、簡單數論證明這些數學領域的東西裏, 葉瑄表現出了絕佳的領悟力。

在國家隊集訓的時候,葉瑄和陳亦桐也分別收到了各自的offer。葉瑄拿到了斯坦福大學School of Engineering(工程學院)的全獎Offer, 陳亦桐則同時收到了MIT和普林斯頓的Offer。為了怕自己動搖,葉瑄只申請了斯坦福一所學校, 而斯坦福的本科數學教育限制了陳亦桐絕對不可能申請斯坦福。

五月份, 經過了9個月的比賽流程, 中國隊出征2010IOI的名單總算定下,葉瑄擔任隊長和其他三位同學組成這次的比賽陣容。

七月份,五大學科的國際競賽相繼開展,物理學國際競賽在克羅地亞,而信息學競賽則在加拿大舉辦,這下兩個人真的可是算一個天南一個地北了。

毫無懸念,陳亦桐帶隊的物理學競賽拿到了團體第一的成績,陳亦桐也以理論滿分第一,實驗滿分第一的成績創下了IPhO的賽事記錄。

但是葉瑄這邊的進展就沒那麽順利了,IOI本來就不是中國隊的強項,再加上長途的旅行,大家的狀态都不是很好。

飛行過程中,航班遇見較為嚴重的氣流颠簸,葉瑄直接吐得天昏地暗,差點連開營儀式都沒參加。

第一天是練習考試,葉瑄很明顯地發現了例題和在京北參加的模拟賽有很多的差異,四個練習題裏有三個交互題,而幾乎沒有純算法題。

葉瑄立刻找到了領隊馮銘軒反映了她的猜測,認為今年的題目可能不會向往年一樣有那麽多的算法了。

領隊也非常重視葉瑄的看法,直接把官網的例題,和加拿大信息學競賽的出題套路打印下來發給大家了,至于大家看不看那就是另一說了。

Advertisement

信息學競賽一共分為兩個比賽日,每天會有四個題目,選手們沒做答完一個題目。就可以在token裏實時查看自己的分數,場外的教練也可以通過token查閱全部選手的分數。也就是說在你比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結果其實已經出來了。

果然第一天的題目同葉瑄預測的那樣,有三個交互題和一個傳統的算法題目。可以看出來命題人在有意區別IOI和ACM兩個比賽的風格。

實際應用當中,很少出現給定數據離線計算處理的情況,多是需要一些在線的交互算法,這也符合現實對于算法的需求。

葉瑄的作答還算順暢,她在預料到題型可能的改變後,昨天直接通宵把加拿大信息學競賽相關的題型刷了一遍。

做完了前兩道較為簡單的題,葉瑄的實時得分來到了187,暫列場內第三。剩下的兩道難題,她選擇了先進攻她不擅長的language的部分。

最後她的策略也是正确的,一試總分拿到了336分,位列全場第二,僅次于俄羅斯天才選手帕恰諾夫。

一試比完,剩下三個同學像霜打的茄子一樣,三個人都沒達到300分,總分已經差美國隊接近60分了,如果二試發揮再出問題,可能銀牌都不保。

一試和二試之間還隔了一天的旅游日,中國隊的選手都選擇留在學校裏上機,到時候考完了怎麽玩都行。

可惜第一天的頹勢太大,縱使二試中國隊總分第一,兩項加起來還是不如美國隊僅僅拿到了第二。

中國隊取得了2金2銀的成績,不如美國隊的三金一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名是一位俄羅斯選手,第二名就是葉瑄。

葉瑄作為一個高中才開始接觸信息學競賽的人,現在能達到這個成績,已經可以說是天賦異禀了。

比賽結束的當天,斯坦福大學的招生秘書直接買了頭等艙機票邀請葉瑄去參觀校園環境和實驗室,生怕葉瑄被其他學校搶走了。

“Sorry,keep it a secret!I will choose Stanford without doubt.”(我想還是讓學校保持初見的神秘感吧,我會選擇斯坦福的)

葉瑄還是選擇跟随大部隊一起回了中國,九月份她即将啓程前往斯坦福,開啓一段新的旅程,所以想把寶貴的時間留給母女之間的相處。

葉瑄的高中生涯結束的那麽突然,好像還沒有咂摸出味道就已經戛然而止了。

九月份臨行前,陳亦桐和葉瑄相約回校去看康維寧,而康維寧已經開始接手一個新的競賽班了。

一般競賽班常設兩年,高二還沒有拿到保送的同學要轉去常規序列班級參加高考,已經拿到保送的同學視個人意願是否繼續參加常規文化課學習。

所以康維寧帶完他們班高二就要重新去高一接手一個新的競賽班了。

葉父葉母因為簽證問題沒辦法送葉瑄去美國,只能拜托給了陸嘉茵。所以陳亦桐選擇了東海直飛舊金山的機票,安頓好葉瑄後再飛馬薩諸塞。

同時陸嘉茵也申請了奧蒂斯藝術設計學院的碩士學位,準備陪陳亦桐在美國一起讀書。

不過陪陳亦桐這個說法倒是有待商榷,奧蒂斯位于加州和葉瑄的學校很近,兩個人似乎把陳亦桐孤立在了遙遠的麻省。

不過陸嘉茵這樣選擇是有她的考量的,葉瑄目前還不滿18歲,根據美國法律需要指定一名監護人,而陸嘉茵就是這個最好的人選。

葉瑄的大學生活融入地很順利,比起前世在MIT的學術化氛圍,她可能更喜歡斯坦福商業化的風格。前世葉瑄沒走幾步自己選擇的路,而這一世她有了不一樣的選擇。

每周末葉瑄沒課的時候,會和陸嘉茵一起在加州周邊逛逛,這邊華人很多,而陳亦桐就只能孤家寡人自己泡實驗室了。

來到斯坦福,葉瑄才知道灣區這邊的精英家庭有多卷,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崇尚快樂教育。能和葉瑄在一個教室裏學習的同學,除了自己天賦異禀,家庭的培養也發揮了很大的因素。

為了跟上大家的進度,葉瑄在課餘時間基本泡在了圖書館和機房裏。“那個坐在B-5位置的中國女孩”成為了葉瑄身上的代號。

在這裏,葉瑄也交到了新的朋友,還碰到了老熟人唐嘉鴻。葉瑄覺得沒有陳亦桐的日子或許過得也挺不錯的。

而另一邊的陳亦桐在MIT過得也算舒心,這裏崇尚學術,課堂和課下的項目格外硬核。陳亦桐可以正當地拒絕他認為的一切不需要的社交。

才大一,陳亦桐就被邀請進入了菲爾茲獎得主Seon的實驗室,開始了系統的學術訓練,這在天才輩出的MIT是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譽。

不過陳亦桐也是有些遺憾的。有時候在圖書館看到小憩的姑娘,他會想葉瑄現在還有睡午覺的習慣嗎?會不會有人記得喊她起床。有時候看到課堂上和老師據理力争肆意張揚的姑娘,陳亦桐也會在想葉瑄一定也會在人群中閃閃發光吧。

随着時間的推移,陳亦桐感覺到了自己的煩躁與日俱增。和葉瑄在一起的那種感覺如同喝下一杯清涼的冰水,讓內心變得緩和而安定,僅僅是安靜地坐在一起,不需要多的表達,就能知道對方的想法。

如此輕松,如此輕易滿足,這就是和葉瑄在一起的習慣,但是現在陳亦桐可能也要學會戒掉這種習慣了。

作者有話說:

1.其實物理競賽和信息學競賽的選拔流程完全不一樣:

(1)第2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将于2009年9月6日舉行預賽,9月19日舉行複賽的理論考試,決賽活動将于10月31日起在上海舉行,由上海市物理學會、複旦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承辦,國家隊選拔在1月份。

(2)IOI2010中國隊選拔賽暨精英賽(CTSC2010)将于2010年5月3日—5月6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

(3)物理競賽的亞賽和世界賽的選拔都是一起的,而CTSC和APIO(信息學亞洲賽)是完全獨立的,四大學科競賽的決賽承辦方一般是各地的高中,然後當地大學輔助出題和閱卷,而信息競賽的主辦方一般都在高校。

2.中國的信息學競賽其實是崛起的比較晚的,但是這兩年的成績非常不錯,也大幅提高了信息競賽的水準,時有選手的編程比标準答案運行更快的情況出現。在信息競賽的歷史上,也出現了中國優秀女孩的身影:1995年中國隊首次派女選手參加IOI,結果兩位女選手楊域和林淩榮登金牌領獎臺,填補了國際信息學賽事上女選手從未拿過金牌的空白。08年IOI金牌得主陳丹琦也被喻為信息競賽的黃金一代。

3.為什麽這麽磨磨唧唧,作為言情小說還不能談戀愛,因為女主還不滿十八歲,還要再過半年才能成年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