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章
曼璐一下黃包車,顧家院門便從裏面打開,顧老太太從院裏走出來,就在門中站住,看着曼璐付一塊大洋給黃包車。曼璐付完錢,快點上前擁住顧老太太。此時的老太太已潔過身,但還是穿自己的舊衣,是件舊衣中的新衣,那是件民國初期的暗紫綢緞旗袍上衣,外加及鞋面的擺裙。
顧老太太叨唠着曼璐,今晚辦不完就明天再辦。眼前天都快黑了,還不見她回來,顧老太太眼皮直跳,在家中坐不住,她便出來,一聽到腳步聲,她就往外瞧。
曼璐挽着顧老太太的手臂進洋樓。身後跟着偉民與傑民,他們一直在院內學車,見曼璐回來,這才把車放好,跟随着進樓。
顧太太與曼桢見狀則進廚房上菜。一碗排骨冬瓜湯,一盤白切雞,一盤姜蔥蒸桂花魚,一盤涼拌黃瓜,一盤薯葉。
好久都沒有這麽豐富的晚餐,顧家人一家人歡快的食用。飯畢顧老太太發話,止住将要端碗快清洗的顧太太,道先別忙別的,她有話要交待。
顧老太太簡單的介紹了顧家的收支情況。一聽到收入顧太太與偉民與傑民喜滋滋,等到說到開支,三人勻沒有之前的喜氣,低頭深思。
這洋樓一月就要一百大元,一年就是一千二,那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再加上顧家四個人的學校,一年就二百八,這還不包食宿和其它雜費,那顧家人不吃不喝一年就要付近一千六百元,這也太吓人。
偉民與傑民之前覺得他們每月賣報加賣絡子,有□□十元,那已是巨款,沒想到,這錢連房租金都支付不起,不由得雙手緊握。偉民率先出聲,他提出他們先不住洋樓,他跟傑民不上教會學校,也定能考上複旦。傑民在後支持偉民所言。
顧太太之前看到洋房那兩間工人房,還想着,是不是也準備雇人做家事,她以後也跟雇家那樣做太太。聽到這個,方知自己想得多了。她也贊成偉民所言,埋怨起顧老太太租下的這套洋房。現在家裏條件好了,不用低三下四的去給人做幫傭,這是最好的生活,她不想回到一年前的日子。
顧老太太沒在說什麽,而是讓大家該幹什麽就幹什麽去,她去打她的絡子去。她剛才那翻話純粹是壓壓顧太太與顧家兩小子的,今天一進洋樓,他們三人就有些分不清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想做太太與少爺。
偉民與傑民收了心,跟着顧老太太與曼璐入了書房溫書。顧老太太打絡子,曼璐抄書,偉民與傑民背書。樓下顧太太洗碗,曼桢在一旁做幫手。
顧太太對這個小女兒,越來越喜歡,四個孩子,只有曼桢親近她。一年前,兩個離家一年兩個月的女兒,一個還是如當初的那樣親她,且還幫她做家事。另一個對她不再有怨言,但也沒有愛戀,跟她說話,她表情都是淡淡的,比之前離她卻更遠了。在大女兒面前,她覺得曼璐更像是長輩,她從不敢反駁曼璐的話,曼璐交待的事,她總是戰戰兢兢的辦。
現在顧家的運行,全在曼璐掌控之下。這次搬家,如果她沒有出去工作過,她絕對像她小兒那樣,相信這是老太太的手筆。在這個家中,曼璐是絕對的家主,她不知道曼璐對老太太灌了什麽迷魂湯,竟能讓老太太對她态度由地下十八層,直升上天庭,轉變之大,令人咋舌。老太太疼曼璐比之前疼兩個兒子,有過之無不及。
第二日,顧家六口都穿上曼璐自制的新衣。一家人跟舊宅一樣,六點即食早飯,而後各忙各的。九點顧太太帶着傑民安顧老太太的吩咐帶了六個禮盒,給左鄰右舍送搬遷禮。禮盒內裝有一斤喜糕,一斤喜糖,一雙絡子。
早上曼璐給自行車後坐上綁住一根扁擔。當曼璐把扁擔從庫房裏取出來時,偉民與傑民色變,不自然的把手置在身後,他們還記得二年前的那頓棒打。當顧太太叫傑民跟她去派禮時,立馬丢下偉民跑出門。偉民戰戰兢兢的站在原處,等聽到曼璐所交待的事,剛才已吊在噪子眼的膽才重回肚子。曼璐交待偉民,以最快的速度學會騎自行車。她所交待的,正是他最想做的。
最天偉民怕自行車摔倒弄壞了,一直都放不開手。今日在曼璐的親身教導和那根扁擔,他放開膽子,沒出一個小時,傑民派禮回來時已見他能單邊騎上溜上幾圈。
Advertisement
曼璐親身示範與交待清楚注意事項,便去樓後的另一間下人房,那裏已被她改為她的工作室,做裁縫室。一進去,見曼桢已按她的吩咐已裁剪下一堆布條。今晚她們打算做頭飾,昨天的那個自己做的發飾給她們掙錢靈光。
自己做一個頭飾成本五分都不到,外面的市價卻是八角一個,帶珠花的,甚至賣到二三元。這利潤,她不動心,她就不是人了。她直接拿兩個小姑娘的洋裝制作,和之前餘下的面料制作,免去不少面料費,就只有祼頭箍和橡皮筋的成本,那她們的成本就更低。制作很簡單,就是把面料把祼頭箍與橡皮筋用面料包裸住,再在上面綴上珠花即可。曼璐按市面的款式制作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把現代韓款結合在一處的頭飾。
曼璐白天制作頭飾,晚上抄書。曼桢只是跟曼璐做了三天的裁剪巾條的工作,後面的活,她就做不了,全由曼璐用縫紉機縫制。半個月的時間,曼璐就做了二千個頭箍,五千個頭圈。這批貨,今年曼璐也只是只打算做一次,以後就不怎麽做了,市場飽和了。
顧家所制作的中國結,她已跟一家成衣店簽合同,在成衣店處代售。這成衣店就是她所承租的那房東太太嫂子的店。現在她們的中國結走的是高端路線。連她制作的那十分之一的精品頭飾也入了那家店裏代售。
她把這些發飾全發給成衣店代售。價格是頭圈五角與一元頭箍。店家售一個頭圈提一分,售一個頭箍提二角。每家店只提供一百個頭圈與五十個頭箍。店家只與曼璐一張代售合同,又不用付任何押金,頭飾樣品挂在曼璐提供的一塊七寸樣品板上,只站很小的一塊地方,他們自然願意合作。
把貨發給了十八個店家,一個月內,有五個店家要補貨,其它店家見貨賣得好,自己派人做單,把自己的貨與曼璐貨混在一起售,但八成客戶還是會挑曼璐貨,但他們也不打算再跟曼璐合作。有一家店在自己的貨上來後,立接把貨收起來不賣。此時的曼璐并不介意,這結果她早已料到。情況比自己料想的還要好,只有一家要貨退,其它的都沒有問題。
在曼璐将要開學将近一周時,她制作的頭飾除了二十個有損壞沒售,全部售罄。因有五個店家追加貨,她又制了一千個頭圈與五百個頭箍,還制作五百個胸花售價一元一個,二百個腰帶售價三元一條。這後一批貨質量上了一個檔次,還有新款但價格沒升,店家很高興。
這五個店家都是老店,很是講誠信,曼璐的貨給店裏增加的不僅權是頭飾,最重要的是還是人氣。客人一試頭飾就跟着來胸花和腰帶,而後是身上的衣服。曼璐的三樣可單獨配戴,也可成套,很是有新意。人氣一來,衣也跟着售,雙贏。有很多次,本是衣服沒看中,因試了曼璐三件套,而買了衣服,店家也很聰明,立即跟曼璐商量,讓她用自家制衣的面料作飾品,店家免費送制衣的邊角料給曼璐,這也是後來曼璐再次加單,再次做一千個頭圈與一千個頭箍,還制作一千個胸花,一千個腰帶。
第一批貨賺了近三千二百,第二次貨賺近一千四百,第三次貨賺近一千五百,還有一千的貨沒售完。這一千的貨成本才一百都不到,全因面料是店家提供的。
中國結生活相對飾品,那比較慘淡,兩個月才三百八十元。這麽說兩個月進帳近六千四百元。曼璐陸續把錢交給顧家老太太,當顧老太太看着存款近一萬一千多元的巨款,當天她夜裏睡不安穩。第二天就把八千元給曼璐保管,她自己保管三千,還稱以後的錢還是由曼璐保管就成。而曼璐轉手就想把八千元給曼桢讓她換成金條,讓曼桢自己保管。誰知曼桢卻讓曼璐自己保管,連手裏之前曼璐給她從保管的一萬黃金三千銀元的稿費也提出來給曼璐保管。兩人都不想保管,最終曼桢聽從曼璐的把八千元換成黃金連手上的那一萬的黃金一起存入瑞士銀行,換個折子回來,當然這折子還是由曼桢保管。曼璐不想管錢,每次她要支錢,她就向曼桢支取,每次都要收到曼桢丢給她無形的白眼。
曼璐自己就有随身空間,但她自己對它一點也不關注,也不使用。她只放進去八百塊鈔票和七十個銀元,而後取出二百鈔票,她就再沒有管理過。她覺得現在所有的一切她都能處理,只有不能解決她再麻煩空間。平時,她就做一名普通的民國女子。
在商談這飾口和中國結的生意,曼璐權權交給偉民。當然之前她跟偉民在家練習了多次,練到她滿意了才停止。偉民這位十五歲的少年,能這麽快上手,虧了前兩年的賣報生涯。這兩個月他見識增長了一倍不止,商談的內容跟曼璐所料不差。因此對曼璐這位大姐越加欽佩與敬重。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