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嘿,自己又會一個成語了,等下告訴父皇去。沾沾自喜的太子在心中想到,他現在正是喜歡表現的年紀,經常想讓人表揚他。

摸準了他這樣的心裏,淑寧、太後和皇後,再加上皇帝,四個人騙着小太子學了好些東西,偏偏他自己還沒察覺,以為自己的真的好棒,怪不得大家都喜歡他了。于是太子的學習情緒更加高漲了,甚至有點停不下來的味道。

“德妃姐姐,最近都沒見你出來散步,可是宮中有什麽事嗎?”淑寧和德妃在亭子裏聊天,小太子在外面摧花,他要給母妃她們摘花戴。

每到春夏秋季節,很多宮妃都喜歡摘一些鮮花簪在頭上,小太子見多了也就記下來了,經常摘花給太後、皇後和淑寧戴。

“把這朵剪下來。”

太子指着一朵肥碩的花說道,對太子這個年紀的小孩子來說,最大的肯定是最好的。這牡丹的花盤夠大了,所以他專門撿牡丹剪。一旁侍候的太監都快哭了,可是太子殿下也不是他能阻止啊!

這些牡丹可是精品,外面也難得一見,就這樣被太子剪了,做為照顧了好幾年的太監他能不心疼嗎?

而且太子專門朝魏紫、姚黃這些名品下手,別的普通一點的品種太子連瞧都不瞧一眼,果然不愧是太子嗎?就是有眼界力。總管理花草的太監還心思想這些,該說他神經粗條嗎?

好在太子被教的好,雖然剪了一些名品,但他沒有亂剪一通,只是剪了幾朵便叫停了。

數了數,一共有七朵,足夠了。

皇奶奶一朵、皇後一朵,母妃一朵,德妃娘娘和大姐姐一人一朵,再加上個秦淑容和二姐姐,剛好。

本來太子是不想給德妃和秦淑容的,但是誰讓她們養着兩位姐姐呢!這個面子還是要給的,不為別人,就為了幾個姐姐和哥哥。

兩個姐姐的讓人送去上書房,皇後和太後的也讓侯林親自送去,至于秦淑容的也打發一個宮女送去,而他則端着兩朵花朝着亭子裏的淑寧和德妃走去。

“娘,戴花。”

太子舉着托盤。

“這是給娘的?”

Advertisement

淑寧看着盤中的一朵牡丹皇後魏紫,滿意的點了點頭。這牡丹的品種裏也是有分王和後的,顯然王被太子送給了皇後。至于太後,淑寧想得出來,必然是一種名品。這魏紫和姚黃太過鮮豔,不怎麽适合太後,所以太子送的應該淺色的名品。

“娘,兒子替你戴。”

小太子站在淑寧旁邊的凳子上,拿着一朵魏紫抖着小手把花插在了淑寧的發間。

而另一旁,德妃手拿牡丹,看着眼前這對關系融洽的母子,落落大方的把它插手在了自己的鬓邊。

一個三歲的話就知道什麽花配什麽人,貴妃和皇後顯然在太子身上花費了很多的心思,她的大公主在這個年紀還只會哭呢!不愧是出生時還異像的皇子。

淑寧扶了扶花,看着小小年紀的兒子,皇宮中的孩子,即使是她努力保持太子的童年,可太子還是失去了童真。小小年紀便知道察言觀色,一點也不比外面的人差。

可就算如此,淑寧也沒辦法阻止,在皇宮中最好的保護不是讓他永遠天真,而是讓他自己成長。誰都不可能在誰的身邊一輩子,不管怎麽防範也會出現意外。所以最好的防守便是讓他自己懂,真到了那時他也知道該怎麽替自己解圍救自己。

淑寧帶着兒子散步回去,路上還遇到派人前來向太子道謝的宮女,他們都是大公主、二公主和秦淑容的人。

回想德妃剛才給她說的事,淑寧就有些不情願,但她也不得不答應下來。畢竟大公主确實年紀不小了,該到了替她準備嫁事的時候了。這光是選人就要花費許多時間,再加上準備時間,其實離大公主出嫁也就剩下幾年的時間了,以後再回來便是婆家人,而非皇家人了。

“德妃希望我們幫大公主留意驸馬?”

皇後有點想做出一個非常不配皇後身份的撓頭動作,她什麽都辦過,可為公主選驸馬她還真沒辦過。皇帝的子女最大的也就是大公主和大皇子,大皇子她不用管,皇帝自己知道為他指婚,然後剩下的便是禮部的事。可這大公主和二公主不行啊,她們這事還必須得由皇後親自來辦。

“是啊,這選驸馬可不是選頭面,看中哪一個就點哪一個,起碼在人品啊,人際關系啊,還有家世方面都要好好調查。德妃沒有什麽人脈,對外面的事一竅不通,所以才想拜托我們。”

其實比起皇後,德妃想托的人應該是貴妃,畢竟貴妃在京城中有娘家,這打聽起來也方便啊!不過這事也不能繞過皇後,不然就是對國母的不敬,畢竟在名義上,皇後是所有皇子公主的母親。

不過想到自己才比大公主大上幾歲,就得以長輩的身份為她挑選驸馬,淑寧總覺得有點囧啊!

“我知道了,那這事還要麻煩貴妃了。”

皇後也知道德妃的用意,就幹脆把這事交給貴妃後了,這外面的事她确實不怎麽插的上手,特別是打聽別人家孩子的事,皇後表示她對那些人家家裏有幾個兒子的事真心不知道。到是他們的娘,皇後可能還熟一點。

“妾知道了。”淑寧接下了這份苦差事,她不僅僅要替大公主找,這二公主也不能忘記,畢竟二公主和大公主之間相差的年歲不大,既然要找就一次性解釋吧!省得兩、三年後她還要勞累一次,反正指了婚對方就別想逃走。

當然皇家與人結親也是要講究你情我願,在下旨之前皇帝會詢問對方和家族的意見,要是同意的話他才會指婚。

大夏又不是那個不把人當人,只當奴才看的朝代,皇帝想指婚就指婚,不怕被禦史們彈劾嗎?告訴你們,大夏的禦史們不是吃素的,倔起來即使是皇帝都要頭痛。因為禦史不能殺,所以做禦史的都有一顆強大的心,他們的目标就參遍天下所有人,讓天下人無話可說。

“太子呢?”

說完話,突然兩個母親想起從剛起就一直沒看到太子,兩人後背的冷汗立即就出來了。

“兒臣在這裏。”

太子從後面跑了出來,手中還拿着一塊紅棗糕。繼承了淑寧吃貨屬性的太子,也非常喜歡吃皇後做的紅棗糕。剛才偷偷的找陳嬷嬷,讓他帶自己去吃紅棗糕了。

“你這孩子,離開也不跟娘和母親說一些。”

淑寧伸出手彈了彈兒子的額頭一下,剛才真是吓死她們了。

“娘親和母親聊天啊!”小太子聳了聳肩,他也不是故意的。看娘和母親聊的是正事,小太子才沒有打擾她們,結果卻變成自己的錯了。

“好吧,這次就算你有理,但下次可不能這樣了。”

淑寧蹲下,替兒子整理了下歪掉的小金冠,又把沾在衣服上的糕擦幹淨。

“兒子知道了。”

太子點了點頭,他也不是那種不明白事理的人,雖然還小,但娘跟他說過,後宮很危險,千萬不要去陌生的地方,更不要跟陌生的人離開。

“行了,知道的清楚你在教兒子,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在審犯人呢!”皇後抱過太子,把他放在自己身邊,喂了他一口水。光吃糕,很容易口渴。

“母親,別怪娘,她也是擔心兒子。”

太子替淑寧求情,他知道皇後不會真對母親怎樣,但他就是不想看到娘被人說,即使這個人是母親也不行。

小小年紀就很有占、有、谷欠的太子,在這一點上和皇帝十分相似,只要他們在乎的人,自己說可以,別的人要是找他們麻煩那就很不可以。

這樣的人十分護短,只要被他們護在羽翼下的人,都會過的很幸福。看到這樣的兒子,淑寧突然想起了前世的雍正,據說他也是個非常護短的,愛的人他會讓他們過的很好,但恨的人卻讓他們生不如死。真是應了那句愛欲其生,恨欲其死。

“母親知道,我們的太子啊是個孝順的人,母親不會怪你娘的。”皇後喂完水,把太子抱在懷裏,她的頭上正插着太子送來的花呢!

越是和太子相處,皇後就越舍得不他。雖然不是親生的,也許在太子的心裏她也無法與貴妃和皇帝相提并論,但她可以感覺得出來,在太子的心中她和太後排在第二,這已經是非常高的地位了,她還有什麽可求的呢?

所以皇後平時非常疼太子,一點也不下于淑寧這個當娘的。甚至很多時候,當娘的能狠下心,皇後卻不舍得。

常常讓淑寧大嘆慈母敗兒,然後接下來對太子必然又是一陣處罰,背不完書就不能吃點心,也不能出去玩。

為了能出去玩,太子也拼了,背書的時候就好生的背書,絕對不會把一百分減到六十分萬歲。在這一點上,自律的讓淑寧都心驚,太子才三歲啊!

她三歲的時候在做什麽?前世沒有印象,估計也不會是什麽正事,但這一世三歲的時候她還賴在王氏的身邊玩呢!

所以對于兒子的表現,淑寧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該傷心,太子的童年正在消失,她這個做娘的卻不能阻止。

第二天,太子又被帶去了太極宮,皇帝經常讓太子坐在自己身邊,有時候還會跟他講解一些奏折上的事,比如說遇到這種事應該怎麽處理,當然皇帝不會先告訴太子答案,而是讓他自己想過後,再講解給他聽。

雖然太子年紀還小,但偶爾也會有驚人之語,讓皇帝茅塞頓開。每到這時,皇帝都會抱着太子轉圈,給他舉高高。

太子最喜歡玩舉高高了,他覺得這很刺激,很有趣,膽子大的一點也不像三歲的孩童。

淑寧有時候看着都怕皇帝突然沒抱住把太子掉了下來,可偏偏這對父子沒有一個擔心的。皇帝是對自己有信心,而太子呢?這三歲大的娃都對自己有信心了?這還不如說是他年紀小,根本不知道什麽叫怕。

所以每當這時,淑寧總會念叨太子,讓他注定安全,危險的地方不要去。像舉高高在她看來有些危險的游戲,也最好不要玩。可太子每次都是左耳進,右手耳,根本沒往心裏去。

對皇帝,太子也有種盲目的崇拜,他相信自己的父皇不會傷害自己的,所以娘的話他都當沒聽見。父皇說的對,女人就是太愛操心了,什麽事都覺得危險,那吃飯還有人被嗆死呢!所以女人的話,能聽一半,剩下的一半就随風去了吧!

要是淑寧知道皇帝是這樣教自己的兒子,肯定會氣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幸好她不知道,所以現在才能心平氣和的跟太子講話,不然太子即便是做了太子,這頓竹筍炒肉也跑不掉了。

“父皇,壞人多還是好人多?”

太子坐在皇帝的身邊,剛才皇帝就讓人拖下去了幾個貪污掉國庫銀子的貪官,這些人一天到晚盡想着怎麽朝國庫伸,卻沒想過要怎麽為天下百姓謀福利,難道他們當官就是為了作威作福,魚肉百姓嗎?

這一幕給太子的印象非常的深刻,甚至他開始懷疑這天下是好人多呢,還是壞人多些呢?

“煜兒,這天下啊好人不多,壞人也不多,最多的是不好不壞的人。”

“不好不壞的人?”

太子不是很明白。

“是的,你現在還小,所以還不明白,等有一日你長大了,你就會明白。這天下好人和壞人其實只有一線之隔,你不能靠自己的主觀把他們分出來。”

有時候好人也會好心辦錯事,而壞人也有做好事的時候。所以,不能單用好壞去區分一個人,而是要看他能為大夏做些什麽。

“兒子記住了。”

太子很認真的記下皇帝的話,他現在還好,即便是父皇講解給他聽,自己也只會一知半解,還不如長大後由自己去思考、觀察,只有那樣得到的體會才是自己的。

皇帝總是讓太子先聽,然後再問,最後再告訴他答案。當然皇帝也沒有把話說死,而是說這是自己的答案,至于太子的答案就要他自己去找了。

太子每次從太極宮回去後,就會坐在屬于他的小書房裏,拿出一本啓蒙書籍看起來,雖然這當中有很多字他還不認識,但這是他平複自己心情的方式。

對于兒子非孩童般的行為,淑寧除了嘆氣還是嘆氣最後随他去了。太子本身就背着一國的未來,她能幫的有限,只有不去打擾他才是最好的支持。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淑寧也喜歡在手上戴着一串念珠,并不是因為她改信了佛,而她用數念珠的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

自從太子降生外,她便走一步看三步,半點也不肯出錯。她也沒有錯可以出,一但走錯,等待他們母子的便是萬劫不複的深淵。

看着太子回來後,又把自己關在小書房裏,淑寧默默的數起了念珠,不緊不慢的數着珠子,一遍又一遍,直到她都不知道數了多少遍,太子才從書房裏出來。

“娘,兒子餓了。”

太子說道。

“好。”睜開眼,淑寧沒有問他原因。

似乎她現在和太子,很多時候開口第一句就是餓,不是因為他們沒話可說,而是太子長大了,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所以母子之間相處的時間便少了。

而且有些事,太子自己都還弄的不是很明白,他就更不會跟娘說了。父皇說過,母親和娘是用來保護的,不能讓她們擔心。

崇拜皇帝的太子,從來不懷疑皇帝說的話,所以很認真的執行。在前朝發生的事,太子從不給後宮的人講,即使這人是他的親娘。

而淑寧也從不問,就像一個普通的娘一樣,每天只照顧着兒子的吃穿住行。

十五那天,淑寧把給大公主和二公主子先驸馬的事交給王氏,讓她告訴永寧侯府,讓侯府幫着打聽京城中最近幾年就要談婚事的少年。

年紀嘛,可以放大幾歲,但也不能太大了。這人嘛,家世也不要太差,寒門的就算了。這些人寒門士子,即便中了進士,也不願意做驸馬。雖然大夏的驸馬并不禁止手握實權,但得到重用的也不多。

這些辛辛苦苦考中進士的寒門士子,又怎麽願意做一個被供起來的驸馬呢!而且這些人,從小貧寒,做官後能守住自己的很少,很多一有錢就立即廣納小妾,他們皇帝的公主可不能被這些上不了臺面的東西侮辱了。

于是淑寧提出了世家,也不一定要很有前途的世家子,普通一點也好,這樣他才能安心的陪着公主,而不是想着功成名就。

可以說,淑寧也算是為兩個公主煞費苦心了。公主的身份本身就有些特殊,除非驸馬真的驚豔才絕到連皇帝都舍不得的地步,否則能出頭的驸馬很少很少。如果找一些有野心有理想的人做驸馬,這不僅僅是害了他,更是害了公主本人,因為公主要承擔驸馬不能出仕的怨恨。

永寧侯接到這個任務,也想讓貴妃露回臉,所以爆發出了很大的熱情,把京城裏年紀和大公主、二公主差不多的年輕人都扒拉了一遍,然後選出了他考驗過後覺得還不錯的少年。雖然才華普通,但勝在人品不錯,這樣的人進入朝堂是沒什麽大作為,但是做為驸馬卻是極好極好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