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做個賣豆子的人
宣慕之拉着弟弟朝着記憶中的集市走去。北區雖然是最窮的一個區,但是如果和外面的山林野地連在一起算,就是島上最大的一個區了,甚至比隔壁的南區看起來面積還要大。所以北區的集市并不小,反而很大很熱鬧,因為品種多,價格實惠,其他三個區的居民也常來這裏采購的。
宣慕之身上分文沒有,他今天來也不是來買東西的,而是要在這集市尋找一些商機。
集市分為幾條街,其中賣各種糧食的是最大的一塊,足足有一整條街都是各種的糧食。
有宣慕之早上吃過一次的稞米,也有其他一些糧食,和地球上的糧食差別不太大。
比如有一種叫做谷米的,很像小米,還有一種粢米,則跟大黃米很像。甚至還有玉米,不過是粉碎的大小不一的顆粒,讓宣慕之驚喜的是,玉米碎的價格很便宜,至少比稞米便宜。
此外還有各種的面粉,這裏粉面的谷物倒是和地球上的沒什麽差別,也稱作麥,同樣分為很多種。和大麥相似的牟麥、和小麥相似的來麥、還有和黑麥相似的叫做雀麥。唯一和地球相同的就是燕麥了,這裏也同樣叫做燕麥。
各種麥類的糧食比稻類産量高一些,也比稻類便宜一些,但是卻不是最便宜的。
所有的糧食裏,最便宜的就是各種的豆類。豆類在這個世界漲勢甚好,産量極高,而且不挑土地,屬于撒上種子就能活就能長出來的品種。不過豆類雖然品種衆多,雖然價格低廉,但是因為不好煮熟,味道欠佳且容易讓人腹脹,所有大多數是給牲畜當做口糧的。
豆類的價格十分低,比谷米、粢米甚至玉米都低,只有稞米的十分之一。
轉完了糧食這一圈,宣慕之心裏已經有了一些想法。不過眼下他手頭沒有一分錢,也只能是看看罷了。
糧食這條街逛完了,宣慕之又帶着宣煊在其他街也轉了一圈。
這個巨大的島嶼可以說是物種豐富了,蔬菜水果有的看着眼熟,有的則全然陌生,名字也不盡相同。宣慕之默默地觀察,這裏的蔬菜水果品種雖然豐富,但是産量估計不高,否則價格不會這麽昂貴。
窮人們可不會來這裏買蔬菜買果子,最多是饞了的時候,上山去尋幾個野果子。畢竟這裏蔬菜比糧食要貴,而水果比蔬菜還要貴。
各種肉食也是如此,是這裏價格最昂貴的食物,魚蝦蟹類的相對便宜。而且集市上出售的很多都是大魚,越大的魚越值錢,小魚小蝦的有錢人根本不考慮,普通人也不願意吃,只有沒錢的窮人打牙祭的時候買一些。
哪怕是那些小魚小蝦,也看得宣煊眼睛發直,暗暗吞了好幾口口水。宣慕之雖然不饞這些東西,但是早上吃的那點和水沒什麽區別的粥,現在也餓得肚子咕嚕嚕叫。
“我們回家。”宣慕之扛不住了。自小到大他也沒感受到過幾次饑餓的滋味。
Advertisement
宣煊沒意見,回去的路上還拉着宣慕之,“哥,昨天我發現了一片野菜,沒來得及弄回去……”
野菜?
宣慕之此刻還沒意識到他現在已經窮困的需要吃野菜度日了,而且這些野菜他也不太認識。這一大片野菜他也就認識一種長得很像是荠菜的野菜,那還是有一次母親去鄉間踏青挖回來一大包,他幫着擇了半天才記住的。
宣煊比宣慕之有經驗,手裏的小鏟子原本是用來清理稞稻田裏的野草的,此時用來挖野菜也十分順手,不多一會兒就挖空了一大片野菜。
宣慕之不像宣煊那樣什麽野菜都要,而是專門挑着荠菜挖,整整齊齊地裝在背簍裏。
因為饑餓,兄弟倆的動作都挺快的,回到家裏宣煊搬出木盆開始洗野菜,宣慕之拿出糧食袋子,裏面的稞米不足五斤。這五斤是家裏最後的糧食了,也是上次稞米收獲後唯一沒有拿出去換成其他糧食的稞米了,因為這些都是碎米,幾乎沒有什麽完整的米粒。
一斤稞米可以換兩斤粢米,換三斤谷米,換五斤碎玉米。反過來一斤白米卻可以換兩斤稞米。白米是稞米的再加工産品,他們平時吃的稞米只是去掉稻殼,相當于糙米,而白米則是去掉了糠皮和糊粉層的精白米。
稞米同時也能換面粉類,面粉比米類要便宜一些,相對的也能換的多一些,有喜歡吃面食的會換一些雀麥磨的黑面,能多換一些。
宣家兄弟倆之前換了一些谷米和碎玉米。但是這麽長的時間都已經吃光了,所以現在只能吃這些價格不低,但是賣不出去的碎稞米。
簡單清洗一番,加水放入洗幹淨的大鍋裏,好在這裏點火有專門的工具,宣慕之試着點了下火,還是很方便的。要是真讓他用什麽打火石或者幹脆鑽木取火,他寧可一頭死回去。
鍋裏的水漸漸冒出了熱氣,宣煊那邊的野菜也洗好了,簡單地切碎後和米一起煮。
“哥,你怎麽放了這麽多稞米?”宣煊把野菜放到鍋裏的時候,吓了一跳。這放的米,有他們平時吃兩天的量了。
“吃不飽怎麽幹活兒。”宣慕之有自己的想法。
現在的日子太苦了,關鍵還不是窮不窮的,這都快餓死了,他必須在稞米收貨前找到新的口糧。現在這種每天處于饑餓狀态的情況,就算他今年打算參加舂米,也沒有那個力氣。
糧食暫時是沒有了,但是還可以想別的辦法。不行的話就先去換些豆子當糧食,那可是很便宜的。
宣慕之曾經在網絡上看過一個故事:猶太人說,‘這世界上,賣豆子的人應該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們永遠不用擔心豆子賣不出去。豆子賣不出去的時候,他們可以拿回家,磨成豆漿賣;如果豆漿賣不出去,就制成豆腐;豆腐賣不成,可以制成幹的,當作豆腐幹來賣;豆腐幹也賣不出去的話,那就把豆腐腌起來,做成豆腐乳。賣豆子的人還有另一種選擇:如果豆子賣不出去,就把豆子拿回家加水生成豆芽賣;如果豆芽賣不出去,就幹脆讓豆芽長大,賣豆苗;而如果豆苗賣不動,再讓它長大些,移植到花盆裏,當盆景賣;如果盆景賣不出去,那麽就再次移植到田地裏,讓它生長,幾個月後,就結出了許多新豆子。’
宣慕之對這個故事的出處有些疑問,畢竟猶太人吃不吃豆漿他不知道,但是豆腐可是中國發明的,更不要說豆腐幹,豆腐乳,那更是他祖國的特産。
不過那都是旁枝末節,這故事本意是講做人要樂觀豁達,也要随機應變、懂得變通,更要面對困難尋找出路,永不放棄。
此時此刻,這個故事對宣慕之的啓發很大,不光是故事裏面的立意,還有故事本身。
這個世界豆子價格這麽低廉,且明顯沒有出現任何關于豆子的加工方式。無非就是煮熟了吃,或者炒熟了吃,這兩種都沒有将豆子的美味發揮出來。
而對于他來說,豆子可以做豆腐、做豆腐腦、做豆腐乳……而現在最簡單的就是——豆芽!
這個世界蔬菜品種雖然多,但是到底是島嶼世界,因為糧食不足,所以大部分能耕種的土地主要是種植各種糧食。這樣一來,種植蔬菜的地方就非常少了,多是一些不能大面積耕種的小塊土地。
豆芽、豆苗都是算是蔬菜,而且口感鮮嫩。只要價格比普通蔬菜便宜,一定會成為吃蔬菜覺得貴,吃野菜覺得掉身價的普通民衆的首選菜肴。
說幹就幹,宣慕之叮囑宣煊餓了就先自己吃飯,然後将裝糧食的袋子拿出來,小心翼翼地稱出兩斤左右的碎稞米裝好,朝着剛才去的集市奔去。
此時已經是中午了,集市上的人少了很多,買東西的人大多采購完回家做飯,只有一些固定的攤位在。幸好,這些固定攤位裏有很多都是賣豆子的。
這個地方豆子是最好種的,基本上撒上種澆上水就能長出來,而且漲勢好産量高,所以這些攤位上的豆子都是一麻袋一麻袋地擺着。
宣慕之尋找到之前看過的一家鋪子,仔細地觀看那些豆子。之前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現在既然要做豆芽,自然要用最合适的豆子來做。
他本錢有限,孤注一擲必須成功。
這個世界的豆子稱呼很簡單,黃豆、綠豆、紅豆、黑豆、白豆、青豆……什麽顏色就是什麽豆,和地球上基本一致。
其中那種白豆宣慕之仔細看過,是豌豆。大概是豌豆幹了之後因為顏色發白發黃,卻又不像是黃豆那般黃,為了區分而起的名字。
宣慕之仔細觀察豆子,攤主過來招呼了一聲,“小兄弟,要買豆子麽?買的多可以便宜一些。”
宣慕之擡頭,一雙大眼睛看着對方,“……能用稞米換麽?”
作者有話要說: 二更~
這本小攻會出來的非常早,大家注意點哈哈哈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