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知青下鄉紀事1

而生産隊裏一般都是老人當家,小媳婦在其手底下讨生活。十只手指有長短,難免有做得不公平的時候,所以老人們相當不喜張春妮的行為。多年媳婦熬成婆,動不動就分家單過的那還得了,所以明說暗指不充許家裏跟攪事精張春妮來往。

分家張春妮是不會後悔的,最起碼現在她自己能當家作主,孩子還小的時候辛苦一點,現在除了兩個小閏女還在上學外,六口人賺工分,今年冬就能攢夠錢把房子推倒重蓋,就可以給老二老三結婚了。

想到這張春妮就心裏面舒坦了,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楊金蓮也是苦水裏面泡過來。

“不多說了,知青的事,你跟你當家的說一下。我先回家去,等一下走時再喊你。”楊金蓮家到了,她家還要在上面一點。

“嗯,曉得。等一下咱兩一起走。”

“當家的,你說這次知青來,要不要讓他們住咱們家?”楊金蓮看着張春妮回家後,趕緊追上走在前面的李滿倉。

就像張春妮說的一樣,知青住在社員家都有20元/人住房補貼費。現在生産隊的每個工分大約才3分錢,像李滿倉這樣的壯年漢子每天10工分,一天才3毛錢,20元可是一筆巨款,盯着的人可不少。

“晚點再說”李滿倉踏進家門回道。頓了頓又說道:“晚點我回一趟老宅。”

“爸爸媽媽你們回來了。”守在門口的李妞妞看見李滿倉和楊金蓮叫道。

李滿倉點點頭,楊金蓮問:“早飯做好了。”

“做好了,五姐正在盛飯。”

“等一下你把雞喂了,再下河裏把衣服洗一下,.....”楊金蓮順嘴交待李妞妞今日要幹的活。

張春妮和楊金蓮她們的聊天因為在門外,聲音忽高忽低,李小滿在廚房聽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楊金蓮最後問李滿倉想讓知青住家裏面來的事情,李小滿是聽到了。

而且聽李滿倉最後回答的語氣還是挺心動的,李小滿聽到頭又開始痛了,真是家窮是非多。

她們一家說是六間房子,都沒有李小滿以前自己住院子的一半大。還魂前李小滿從6歲起有自己的小院子,光是卧室就比現在的李小滿房間,李滿倉房間加堂屋還要大。現在如此“彈丸之地”還要還擠進一個人那還得了。

再說了這個家裏一共才三個房間,李滿倉和楊金蓮房間是不可能住進人,小妹的房間跟廚房挨着,床只有1米多,以前李小滿跟小妹住的時候就擠得翻不了身,知青“嬌貴”來家裏最有可能就是住進李小滿的房間,更壞的可能就是讓李小滿住回小妹的房間。

Advertisement

想到這李小滿就不爽了,跟人共用一個房間,只能是未來的“夫郞”才能有這個待遇,別人想是不要想,姐才不侍候。

“五姐,你一直在攪着糊糊幹什麽?”李妞妞老是感覺這兩天五姐怪怪,做事情笨手笨腳、慢悠悠的,最主要是昨天居然會分食給她,在以前不搶她的就已經很好了。

“咳,沒有什麽,看你做的飯很好。”

李妞妞把碗端給楊金蓮乘飯。好嗎?還不是跟平一樣的,李妞妞奇怪地看了李小滿一眼。不過看着坐在餐桌邊上的李滿倉,張了張嘴沒有再出聲。

李小滿張嘴喝了一口糊糊,很好,“加了料”的糊糊跟平時一樣的味道,一如既往的難以下咽。肚子不餓的李小滿裝模作樣地喝了幾口,看着李妞妞眼珠轉了轉。

“小妹呀,以後你在村裏或者別的地方看到知青可要遠遠的避開,千萬不要跟他們走近或者搭聊。”

“五姐:為什麽呀?”上道,以後姐一定帶你吃香喝辣的。

“你們不知道前一段時間,縣裏面的學校發生一樣事情。”李小滿說道眼睛斜望着李滿倉和楊金蓮。

“知青能有啥事?”楊金蓮問道。

“有一個晚上幾個知青到縣裏面安平高中,在女生宿舍的窗前不肯離去。聽說女生把門窗關緊,他們卻不停地打門敲窗,嘴裏也不幹不淨。在裏面住着的一位女同學忍耐不住,開門出來,請他們走開,他們卻把矛頭對準那女同學,不停地罵她是“不正經”。最後住校老師和全校的學生都擁了過來,幾百人将他們圍在中間。”

“那不是耍流氓嗎?肯定要狠狠的揍他們。”李滿倉噴怒地說道,老實人最聽不得這樣子的事情。

“你們錯了,他們沒有挨揍。”李小滿慢悠悠地喝了一口糊糊,找了找當師爺時的感覺。

“而且老師還要厲聲喝住想要打人的同學,只是一群人圍着知青讓他們離開,那幾個知青一邊繼續對着女同學“叫罵”,一邊沖着黑壓壓的一片學生喊道:“來呀,你們上呀!”,聽說罵了許久,後來他們也許覺得再鬧下去也無多大趣味了,便顯出要撤退的姿态,那男老師連忙喝令同學們讓開一條道,任他們揚長而去。”

“這...這怎麽行那老師不管難道公安也不管嗎”

望着李滿倉和楊金蓮滿臉的震驚和不可思議,李小滿心裏面有點虛,感覺像欺負老實人。不過這個事情也不全是李小滿編的,是真有其事,記憶中是李小滿無意聽到兩位老師在閑聊時提到,當時的李小滿自己也很是憤怒。

“去年上面領導人發言‘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這個事情你們應該都知道的吧?”

“知道,就是從去年開始我們隊裏面來了兩個男娃知青。”楊金蓮連忙說道:“那兩個男娃知青除了幹活不求占(不會幹活),其它也挺好的呀”

“一樣米養百樣人,知青裏面也有好壞與善惡的。”争辯是李小滿的強項,無理也能講出三分,更可況這個記憶是“事實滴”。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