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姜桃在屋子裏埋頭繡了三天,終于趕在年前繡出了四條滿意的手帕。
四條手帕都是鵝黃色的料底,但用了不同配色的彩線,一條繡桃花,一條繡荷花,一條繡菊花,最後一條繡了梅花,正好湊成了一年四季的花卉,成了完整的一套。
盡管繡的是比從前慢了不少,但是成品出來之後,姜桃自己還是挺滿意的。她怕惹人注意,沒用師父傳承的特殊繡法,只用了普通的針法,但繡出來的東西卻比從前更有靈氣。
她師父以前就說她天賦異禀,又有着旁人難及的耐心,有時還會冒出一些奇思妙想,已然比她年輕時強上不少,青出于藍。但繡的東西卻過于匠氣,年紀小時可能還不顯,但後頭想更進一步,怕是困難。
刺繡這東西,也是一門藝術。就像畫畫似的,初時不過追求構圖、畫工,後頭就該追求意境了。
那時候的姜桃雖然活到了第二輩子,但一直被病痛束縛着,自然不可能有什麽好的心境,就更別提手下作品能有意境了。
如今又重活一次,在生死邊緣再次掙紮,得了一個底子健康的身體,心境便忽然豁達了。
她覺得自己隐隐約約摸到了一些師父說的意境。
手帕繡好了,便是要城裏去賣了。
姜楊說他正好有事情要去鎮子上一趟,幫她一起送到鋪子裏就是了。
姜桃卻說不用。這幾條帕子她不準備賤賣,還是自己走一趟好。
于是這天一早,他們姐弟二人就在用過朝食後,和姜老太爺說了一聲,準備出門。
趙氏和周氏正湊在院子裏的角落嘀嘀咕咕的。
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天了,姜桃見過幾回,起初還防備着她們耍什麽陰招,但是後頭她們遲遲沒有動作,姜桃也就不管她們——只有千日做賊的,沒有千日防賊的,反正她也不怕她們,兵來将擋水來土掩便是。
趙氏和周氏起先以為姜桃是去送弟弟出門的,後頭看她竟也要走,便立刻追出來幾步。
“阿桃這是做什麽去?”趙氏急急地問。
Advertisement
“帕子修繡好了,我送去賣錢。”姜桃說着話,便狐疑地打量她們緊張的神色,“兩位伯娘找我有事?”
周氏怕笨拙的趙氏說漏嘴,忙搶着笑道:“哪有什麽事?就是看今日天氣不大好,想着你身子不大好,別在外頭着了涼。”
趙氏也跟着附和:“就是就是,我們擔心你罷了。不就賣幾條帕子,也不值幾個錢,你讓楊哥兒替你捎着,或者等年後得了空再拿進城也不遲。”
姜桃只覺得奇怪,但又猜不出她們為什麽阻止自己出門,只繼續道:“我就是想在年前賣的,賣來的銀錢買些好的布料,彩線,也能做出更好的東西。”
趙氏說不出話了,只得去看口齒更伶俐的周氏。
周氏正支吾着,姜楊不耐煩地皺眉道:“兩位伯娘也說天氣不好,就別攔着我們了,我們早去早回,午飯前就能回來。再這麽耽擱,可指不定什麽時候。”
說罷便拉着姜桃離開。
姜楊是老太爺和老太太的眼珠子,身子骨又弱得很,趙氏和周氏不敢和他拉扯,只能放他們出了門。
等他們走遠了,趙氏就埋怨道:“你怎麽就這麽放那死丫頭出門了?難不成是忘了今日是什麽日子?別回頭人來了,這死丫頭還沒回來,白忙活一場。”
周氏其實也挺不耐煩這個沉不住氣的嫂子的,但還是強笑着道:“爹娘就在屋裏,難不成你敢為難楊哥兒?反正他們中午前就會回來,耽誤不了。再說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今天不行還有明天,還能跑了她不成?”
…………
離開姜家越來越遠,姜桃還是忍不住回頭張望。她總覺得這兩個伯娘今天很有些古怪。
“不管他們,”姜楊頭也不回地道,“我在家裏,她們不敢如何。”
姜桃就把頭轉了過來,見姜楊手裏提着一個布兜,問他重不重,要不要她幫着提。
姜楊避開她去接布兜的手,“幾本書罷了,哪裏會重。”
他這姐姐自打病過一場之後就變了,變得對他親近了不少不說,還總愛把他當孩子看。
姐弟倆走到村頭,搭了同村進城的牛車。
入城之後,姜楊說自己要去書齋,約定了一個時辰之後在城門口見面。
姜桃就揣着自己四條帕子,在最繁華的街道上逛了逛,選了街上門面最大、客人最多的芙蓉繡莊。
這家芙蓉繡莊一間鋪子抵得上普通店面四五間大,處在街頭交叉路口客流量最大的位置,裏頭設十幾個櫃臺,賣帕子、抹額、荷包、成衣等各色繡品。先不說這些繡品的技藝如何,只這店面裝潢地就很大氣富貴。
裏頭的客人也都是衣飾華貴,像姜桃這樣穿着一條半新不舊的素色衣裙進來的,就很是紮眼了。
不過店掌櫃倒不是個只敬羅衣不敬人的,見店裏活計都在忙着招呼其他客人,他親自到了姜桃面前,和氣地詢問:“姑娘看着面生,該是第一次到我們繡莊來。不知道姑娘要買什麽?”
姜桃對着掌櫃笑了笑,道:“我不是來買東西的,是想來賣東西的。”
掌櫃臉上的笑容不變,但口中卻道:“那怕是辛苦姑娘白跑一趟了,我們這繡莊是從京城開過來的,在這處的這家雖然是分號,但繡品卻也是京城自家繡坊裏産出的,我們并不收旁人賣的。”
天下大一些的繡莊都會有自己的繡坊,裏頭的繡娘都是簽了長契,十來歲就開始由老師父培養出來的。但繡莊既然是做買賣的,只要有利可圖,也是會從旁人手裏收繡品。
只是這偏遠之地,富貴人家不多,有眼界的人也不多。
芙蓉繡坊剛開張的時候,便有很多人拿了自己繡品來賣。
初時掌櫃的還幫着掌掌眼,但看到的不過都些不像樣的東西,久而久之也就不從本地收購了。
姜桃并不以為意,繼續道:“我特地從村子裏趕來的,路上就花費了快兩三刻鐘,勞煩掌櫃的幫我看一眼,要真是不成,我一定不再糾纏。”
姜桃年紀不大,又生得膚白貌美,說話輕聲細氣,進退得宜,神情亦是不卑不亢,饒是掌櫃的這樣閱人無數的,一時間也有些不忍心讓她失望。
他帶着姜桃到了櫃臺邊,讓她把繡品拿出來,心裏已經想着一會兒要說的回絕的話,只想着說辭要婉轉一些,讓這小姑娘不至于太過難堪。
四條帕子被放了出來,掌櫃的先瞧料子和鎖邊。
料子是普通的好料子,但并不算名貴稀有,鎖邊的針腳也細密周正,看得出繡工基礎紮實。
掌櫃的依舊面不改色,但當她看到帕子角落繡的圖案的時候,眼中就閃現出了驚豔的光芒。
圖案不過是春桃夏荷秋菊冬梅這些常見的樣子,但卻繡的栩栩如生,每一片花瓣和葉片的脈絡都清晰可見,上頭的蝴蝶振翅而起,仿佛真的要飛出手帕一般,另一條上的喜鵲更是毛羽蓬松,纖毫畢現,無比的讨喜可愛……別說用針線繡成這樣的,就是用筆能畫成這樣的,掌櫃的生平都沒見過幾回。
他上手摸了摸針腳,才确定眼前的帕子并不是用了什麽掩人耳目的法子,而是真的一針一線繡出來的。
只可惜這帕子的繡法有些普通,更被料子、用線所累,不然不說在這城裏賣,就是送到京城去,也并不會比經驗老道的繡娘的作品遜色。
掌櫃的将每條帕子都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半晌之後才開口道:“好一位厲害的繡娘。”
這樣的功底非數年苦練不得,掌櫃的已經下意識地以為是姜桃家裏的長輩繡的,讓她這小輩出來變賣而已。
姜桃也沒有多做解釋,“掌櫃的看着不錯就好,不知道能出什麽樣的價錢?”
她沒有直接說要賣,而是詢問價錢,意思也就是提醒掌櫃的別想着壓價,她還可以找別家繡莊接着問。
掌櫃的沉吟半晌,最後試探着問:“一套二兩銀子,姑娘看這價格如何?”
二兩銀子,在姜桃的認知裏算是一個偏低的價格。畢竟從前她師父的繡品,就算是最不起眼的抹額之類的,也要賣到上百兩。她自然不能和師父那樣的大家相提并論,但一身本事全是師父心血所授,身價肯定不值這些。
但是眼下她不能提自己的師承,連師父所創的技法也不敢用,帕子所用的底料和彩線也是普通貨色,又是第一次拿繡品來賣,賣不出價也屬正常。她進店之前在街上逛着的時候,就看到街邊小攤上也有手帕在賣,昂貴一些的一條至多也不過半錢到一錢銀子,用料也比她的好。二兩銀子的價格還算厚道。
姜桃沉吟不語,掌櫃的怕她後悔,又有些着急地道:“實在不是老夫要壓姑娘的價,而是老夫權力有限。這樣吧,我再給姑娘加一兩銀子!”
其實掌櫃的沒說的是,他權力有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他們商號的少東家最近就在此處,對這家分號的盈利情況很不滿意,這個檔口他也不敢冒然再花更高的價錢收購,生怕惹得少東家不快。
一下子加了一兩,姜桃也不猶豫了,道:“價錢有些低,但我想和貴店長期合作,這價格自然好說。只是得麻煩掌櫃的一點,若我還要在此處變賣繡品,不知道掌櫃的能不能以優惠的價格賣我一些布料和彩線?”
繡莊購買這些的渠道多得很,成本價格本就比市面上便宜很多,掌櫃的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道:“這自然好說,一定給姑娘一個滿意的價格。”
很快,三兩銀子到了姜桃的口袋裏。
她印象中姜楊的學費是不止這些的,因為他的老師是本地頗有名望的舉人——比原身的爹還厲害許多,這也是為什麽原身的爹為什麽沒有親自教導兒子念書的原因。
所以姜桃沒有急着把銀子攢下,而是想着在姜楊開學之前再拿繡些東西來賣,所以她又拿出了二兩銀子,采購了質量比她之前用的好上不少的料子和配線。
掌櫃的一直跟在她身邊,見她選料選線配色都像模像樣,越發肯定這姑娘背後的繡娘是個厲害人物,把家裏小輩都熏陶得懂行了。
等到姜桃買完東西要走了,掌櫃的忽然出聲道:“我這裏有一樁繡桌屏的買賣,不知道姑娘有沒有興趣?若是繡的好,我們店會給出十兩銀子的做工費。”
十兩?姜桃一聽就停下了腳步,這不正好是姜楊一年的束修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