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嘲諷

韋歡進宮不比當初選伴讀時那樣盛大慎重,母親一句話,父親一點頭,外頭傳了旨意,當日韋歡便騎着一匹宮中牽出去的騾從,帶着一箱子随身物件從進炭車的地方進來了。

我之所以知道她是從那地方進來,是因自紫宸殿出來便直奔了建福門去,左等右等都等不見人,派人去問,才知內裏,那時一股明火自胸膛而發,恨不能立刻便追過去,把那帶路的給打一頓,可惜建福門離東宮實在太近,沒等我往回走,已經被不知什麽時候走出東宮的李晟叫住,我只能含了怒火,低着聲氣向我這位好太子哥哥行禮。

李晟顯見得是憔悴了,而且像是有很大的心事,便是對我笑的時候眉頭也皺着:“兕子怎麽出來了?別吹了風。”

他一說,便有他的侍從拿鬥篷來裹我,我推開他們,嘟囔道:“這天又熱又旱,我才不披這個。”

李晟憂郁地擡頭看了一眼天,九月的天空,又是近傍晚的時候了,太陽卻依舊烈烈地照着。今年是個旱年,長安左近農田顆粒無收,往常若是遇到旱災的跡象,我們早就該啓程去洛州了,可是今年為了籌備李晟的親事,父母都留在了這裏,反倒把李晟打發去了洛州,沒過多久,又叫了回來。

說起來,後世人總聽說大唐盛世,覺得我大唐必是百姓豐饒、國帑富足,這天下一定河清海晏、萬邦歸心。但是自我在這裏待的十二年來看,這大唐盛世的由來,卻委實有些多難興邦的意思。不說開國未久,舊日門閥世家枝蔓交纏、盤根錯節、把持朝政,也不說高祖、太宗時諸子相争、拉幫結黨、禍亂朝綱,更不說吐蕃、突厥三不五時就到都護府或是幾個邊境州郡逛一逛,打劫些人馬糧草,但只看這西都常常鬧旱災,東都又常常發大水的毛病,便可知當今國事之艱難。

李晟自去年開始監國預政,未滿一年,那頭上便生了好幾根白發,再一皺眉噘嘴,看着便如三十許人一般,看了一回天,竟忘了同我說話,轉而回身問侍從:“今冬京中民戶安置,可議出結果了?”

那答話的穿着青色官服,留着髭須,顯然不是宦官:“聖人命殿下着緊讀書,臣便叫他們不要再去煩擾政事堂的相公們了。”

李晟的眉頭皺得更緊了,嘆了口氣,才想我,又微微笑道:“聽說兕子要學打馬球了?阿兄這裏有天馬,想不想要?”天馬是西域貢上來的大馬,既高且大,腿長而細,父親曾說“此天賜也,殆天馬乎”,因此直接賜名天馬,這馬十分難得,一年才有一兩匹,滿京貴屬皆以得一匹為榮。

李晟畢竟是我這具身體的親生哥哥,十二年來,除了和親那件事外,也從未對不住我過,我見他滿面愁容,心內生出幾分不忍,有心要勸他一勸,看見那後面一長串的侍從,又把道理全都吞下去,搖頭道:“不要。”

李晟露出驚訝的表情,連眉頭都舒展了不少:“從前你但凡見了好東西,不要到手便絕不肯罷休的,怎麽現在倒變了性子了?”大約是疑心我還生他的氣,臉色又變了變,低了頭喚道:“兕子。”後面卻一個字都沒說了。

我既有心要點醒他,便故意背着手,昂着頭,踱着八字步,怎麽引人注目怎麽來地走了一圈,才道:“這天馬好是好,但卻跑得極快,太過靈敏,于我不大合适。”

李晟奇道:“大凡看馬,都是要它跑得快、變得快,才誇做好馬,兕子身為公主,本該騎一匹好馬才是,怎麽倒說不合适?”

我道:“它固然是好馬,我卻不是好騎手,倘若一般的驽馬,叫我騎着,便一時操縱不當,因它遲緩驽鈍,也不至于将我摔下,或是撞到哪些不該撞的地方去。若以我這樣不中用的騎手,去使喚一匹心高氣傲、又跑得極快極猛的寶馬,不說這馬肯不肯聽我駕馭,只說以我的技藝,萬一有些差池,又待如何?”

李晟道:“覺得自己技藝不好,苦練就是了,怎麽倒怪起馬來。”

我道:“若是詩書翰墨之屬,苦練倒也無妨,可是騎馬這樣危險的事,一個不當,就把我摔下來,跌得粉身碎骨,我自然要慎之再慎,還是先在驽馬上多加習練,等技藝純熟,再馭寶馬。這便叫在什麽地步,做什麽事。”

Advertisement

李晟也不知聽沒聽懂,對我笑道:“小小年紀,倒是一大堆偷懶的道理。”

我見他不明白,也不多說,與他告了別,匆匆回到蓬萊觀中,入內先看見王诩和宋佛佑,兩人都免了冠帶,跪伏在地,見了我,口稱有罪。

我盡力以沉穩的口氣說:“既知有罪,便當加倍盡心,戴罪立功,以觀後效。”又道:“本殿人事冗雜,職司不明,你們可議一個條陳與我,将內外諸事,譬如通傳、灑掃、值夜、守衛等,都劃分明白,寫成一本,殿中各執事通背熟誦,連賞罰等次,也寫清楚,懸在門口,凡有悖逆、通外、玩忽、不當任等事,便照上面處置,明白麽?”

自早上起,我便一直在想如何整頓殿中人事,《韓子》上有些話說得很有道理,主君要不被人壅蔽,第一權柄不能假借于下,第二賞罰必須分明。我已向父母讨得權柄,接下來便是明賞罰——我從小便萬事不曾勞心,做事任性得很,高興時候賞賜也沒個定數,火氣上來,也往往口不擇言,我雖已有心要改,畢竟本性難移,倒不如定個成法,既省得我自己處置不當,又肅清了殿內規矩。只是這時代的律法習俗我只知道皮毛,要定這些規章律令,到底還是要依靠殿中這些有資歷又有些學問的侍從,又怕他們合起來哄我,便想了這個主意,索性明定典章,日後辦事時候,照本宣科即可,這法子在後世,不過是公司企業裏最粗淺的工作範圍和職責描述,在這時代卻算是新穎,殿中諸人都面面相觑,唯有宋佛佑喜道:“公主莫不是要仿照前年聖人頒《大唐律疏》,以明下民之行止、參賞罰之有是?若是,妾請名之《蓬萊疏令》,令殿內諸人早晚誦讀,以保規矩有守,方圓不失,如此,殿內必行止有主,動靜随分。”

我萬料不到自己一句話,倒被宋佛佑解讀出這樣的意思,看了她一眼,道:“叫《長樂公主府令》罷,你們先快去拟草稿,拟出來我看。”

宋佛佑喜不自勝,竟對我鄭重磕了個頭才起身離去。我瞧瞧她,再瞧瞧王诩,摸着下巴對早就迎出來,在旁邊看熱鬧看了許久的韋歡道:“四娘替我想想,方才是不是有好幾個人不高興?”

韋歡等人一走,便以肩膀靠着牆,懶洋洋地道:“再怎麽不高興,也不過是奴婢輩罷了,你管他們做什麽?”

我有些不悅,轉頭看她:“再是奴婢,不也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與我們一樣的人麽?你怎麽這樣說話。”

韋歡嗤笑道:“你生氣起來,踢別人、打別人的時候,怎麽不說他們是一樣的人了?這會兒說這話,你可真不違心。”

我悻悻然搜羅詞語要反駁韋歡,然而只想了一會,便逐漸心情沉重——初來大唐,我便對這裏的上下尊卑很不習慣,哪怕是在這裏生活了十二年,也依舊以後世現代文明之人自居,發誓要做個仁善友愛的“好”公主,絕不如我那些親戚們一般淩虐奴仆、草菅人命。可是若仔細回想我在這些日子裏的一舉一動,又何曾有一點平等友愛的影子?從前我還可安慰自己,說這是天生的地位使然,我已盡了自己的力待他們好了,但是在韋歡這樣的聰明人面前,這話我卻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口。

韋歡那雙眼睛實在是太亮,亮得讓我想起廟裏那些號稱燭奸除惡、無所不能的神祇來,而懷着那些龌蹉小心思的我,便如那些狐假虎威的作伥小鬼,在她面前根本無所遁形。

我被韋歡看紅了臉,略昂着脖子道:“無論如何,以後不許你說這樣的話,我不愛聽。”

這樣的話是指形容那些奴婢們的話,還是指的不許揭我的短處,我沒明說,但我想,以韋歡之聰慧,必然早已将我看穿,因為她對我笑了笑,伸了個懶腰,道:“你是公主,你說什麽,便是什麽罷。”

我看見韋歡那張嘲諷的臉,真如喉頭橫梗了一個魚刺一般,吐也不是,吞也不是,且又有些後悔叫她進宮了,不知現在再同母親說,将她趕出去,還來不來得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