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翰林
翰林院位于大明門之東, 是一座五進大宅子, 前面是辦公場所,後面是藏書閣樓。此處是天下文人夢想中的殿堂,是最為清貴之地。林清穿着緋色官服, 第一天來翰林院報到, 接待林清的是翰林院侍讀崔大人。
崔岩崔侍讀将林清領到了一張長桌旁, 這裏就等于是他的辦公位, 他們所處的是一個大間, 裏面大概擺了十來張桌子,有點現代辦公位的味道。
崔侍讀年紀大約三十五歲樣子, 留着山羊須, 走路說話都不急不慢的, 看得出來是個脾氣好的慢性子,給林清交代事情也很詳細清楚:“此處一共有十二人辦公, 你的主要職責就是掌修國史, 編修前朝國史, 校對整理《大明史冊》等等。偶爾也需要草拟典禮文稿,被皇上或皇子傳喚講史。所以有時候需要值夜,以備傳喚。”
說白了林清這份工作就是修史書、做文書校對工作, 這些是最基礎的也是最吃力又不讨好的工作;幸運點的時候可以有機會寫個發言稿、打個聖旨的草稿, 露個小臉;最好當然是被皇帝或者皇子傳喚, 得以面聖, 是大家搶着幹的活。
只是鑒于林清只是個新來的菜鳥, 想也知道那些露臉的活肯定是輪不上他的, 那些文書工作才是他如今的日常工作。
崔侍讀講完之後,也不做停留,直接就離開了,也沒有告訴林清這個文書工作要如何展開。
林清到的時候,屋裏已經坐了一半人,等崔侍讀離開的時候,差不多其他人都到齊了。林清環顧了一下四周,見其中一半是他們這科的新晉進士:沈牧涵、吳敬梓,還有其他五名考中庶吉士的進士,而剩下的則都是一些生面孔。不過既然大家同處一間,估計也是修撰、編修、庶吉士之流。
林清看了一眼桌上堆了高高書案的隔壁,想了想還是上前請教道:“這位大人,我是新來的修撰官林清,請問我該如何開始?”
剛剛崔岩是籠統地介紹了一下林清的基本工作,但是也沒有什麽細則,如今他這邊什麽都空空如也,只有一張長桌,一套筆墨紙硯,環顧四周也沒有看到所謂的史書,确實不知道該如何開始。
隔壁桌那人之前頭一直埋在成堆的書籍中,此刻聽到林清的詢問,才從書籍中擡起頭來。只見此人雖為翰林官,卻有些不修邊幅,頭發也沒束好,官服領口也有些污漬,年紀三十歲左右,但是臉色慘白、雙目無聲,木木地看了林清一眼,才似乎回過神來:“出門右拐,去藏書閣,找閣主要修史材料。”
說完後又看了一眼林清,嘴巴裏小聲嘟囔着:“新來的修撰?這麽年輕就中狀元了?”然後低下頭去,又繼續翻出一本史籍開始校對。
林清也是被那人慘白無神的面容有些驚住——不是說入翰林的都是褚相嗎?這人看着怎麽也無法和清貴的翰林搭邊啊?倒是和現代那些長期死宅在家的宅男有些相似。
只是疑惑歸疑惑,林清還是起身去了藏書閣找到閣主,領取了修史的材料。
當林清捧着半人高的資料回到辦公位時,簡直是想長長的嘆一口氣了:這麽多的材料,沒有十天半個月,休想看完!
所謂修史就是要修整完善史書和史籍有關的資料,如今他們所有人在修的是上一任聖仁皇帝要求翰林院修撰的《大明史冊》,只是後來聖仁皇帝突然駕崩,事情就一直耽擱了下來。一直到前幾年,高首輔再提此事,才又繼續修了起來。
如今已經修繕了一萬多卷,說是大明史冊,其實就是将之前的朝代各方面的歷史、文學、醫藥、天文、地理各個方面的資料進行整合完善。這樣的工作确實非常繁複,但是對後世的意義是巨大的,它是一套類似百科全書般的存在的典籍,對以後的人進行各個朝代的分析都有着歷史考據的作用。
Advertisement
這樣一項工作若是完成,是要被留名青史的,而當時的聖仁皇帝就是有這樣的打算才啓用了兩千多人進行修撰工作,可惜後來因為皇位更疊而停滞了。永康帝登基後,對這項工作并沒有過多的關注,之前一直是翰林院裏的小貓三兩只在繼續修繕,等職位調動後就也棄之腦後。一直到三年前高首輔上了一道奏則,才又大張旗鼓地開始修史。
說來也是永康帝自覺登基多年,扪心自問卻沒有絲毫實質性的建樹,如今高首輔舊事重提,一下子讓永康帝覺得若是能将此套史籍完善,那麽就算百年後地下見到聖仁皇帝,也算是無愧了。所以因着這事兒,高首輔還重又得到了永康帝的看重,才穩住了被黃次輔一再打壓的局面。
只是永康帝嘴裏說着答應,心思卻沒有放到這裏,戶部也沒有進行相應的撥款,和聖仁皇帝當時啓用兩千多人的工作進度是無法同日而語的,也就是整個翰林院的三四十號人在整理。而翰林院原本就是有修繕文史的職責,現在就是調動了整個部門的人去做而已。
所以修了三年了,工作進度才到一半,林清等新人進來,正好是被抓了壯丁。
既然作為新人,分到的類目也是前人不樂意修繕的部分。
林清分到的是“算”的類目,倒是沒有像別人那般怨聲載道,畢竟對于別人來說“算”是麻煩事,需要校對并且辨別真僞,比如說同時代兩個理論相悖,也需要整理的人進行編寫,還要找出相應的文獻進行驗證。這樣的工作對于學文出身的翰林來講都是避之不及的存在,除非是本身都算術感興趣的翰林,其他人都是不樂意修繕的。
而林清原本前世就是數學系畢業,數學算法的真僞在他面前算是一覽無餘。
林清大略的翻閱了一下他前人留下來的資料,一共也就做了一十二卷,算是剛剛做了個開頭,比起別人動則一兩百卷來說,根本沒有可比性。
別人都是先看一下之前的人修繕到了哪裏,然後就繼續往下修。而林清卻是先将之前的資料花了三天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
其他人見林清看着忙碌,實際卻一個字的進度沒有,紛紛暗地裏搖頭,以為又來了一個心思根本不在翰林院的狀元。之前也有像林清這樣的進士,入了翰林院根本看不上修史的工作,想着辦法四處走動,過了一年半載就調離了翰林院。
坐在林清後面的編修史知行暗暗蹙眉,心裏不由得嘀咕:“來了三天了,一個字都沒寫,等掌院月底巡查了,看你怎麽辦!”
只是這間房間裏坐的,品階最高的也就是從六品修撰了,雖然其他人比林清有資歷,但是也沒底氣指着林清說什麽。那些和林清一同入翰林院的,自己都還沒個頭腦,不停地在查資料和整理文獻,更沒有精力去關注林清了。
三日後林清終于開始動筆了,但是留心的人發現,林清寫了很多,卻沒有正式的手稿交上去。別人每隔一天都有完成的手稿交給掌院學士,有些做的快的人,一個月就可以編纂整理完一卷。
雖然翰林院并沒有硬性的規定一定要交多少卷,但是如果沒有任何成果,自然要吃瓜落的,而林清這次交上去的,則是上一任留下來的資料,自己的手稿一份也無,讓其他人更是抱着看好戲的心态想要看看這新來的狀元修撰在整什麽。
掌院學士朱炳文兼任戶部侍郎,是朝廷中公認的內閣後備軍,今年四十又五,平日裏忙于戶部的事情,很少過來翰林院巡查,但是每隔半月或者一月還是會到翰林院幾次,看一下《大明史冊》的修繕進度,提點一下衆翰林官的工作情況。
朱炳文作為翰林院的一把手,自然是在翰林院中有着說一不二的地位,不說別的,光是如果皇上或者皇子想要哪位翰林官講解經史,如果不是上面的人點名,這個權利全在朱炳文手中。衆翰林官得罪了誰,也不敢得罪掌院學士。
而那些翰林院裏的老人都知道朱炳文是一個做事非常嚴苛細致的人,如果你交上去的手稿被他看到有任何錯漏,那麽就等着這一個月的工作全部統統重新做!
就當別人等着看林清笑話的時候,朱炳文也翻到了林清交上了的資料,一開始翻閱的時候眉頭大簇——這不是一開始就做好的“算”字篇的手稿嗎?根本沒有任何新東西添加進來啊?這個新科狀元是怎麽回事?不會如此不堪,連個最簡單的校對摘錄工作都不會吧?
可是當他翻到第二頁開始,就知道自己完全是大錯特錯了!
此“算”學篇,需要從漢代開始一直整理摘抄好所有的算學理論、演變方式,如今剛剛編寫到南北朝時期,只是每一頁林清都壓了一張紙條,上面寫明了哪些理論有錯漏,詳見某某書籍第幾卷,而《大明史冊》并非只是一本簡單的算學教學,林清還将錯漏之處也謄抄了下來,下面還備注寫了為何會出現這樣理解的原因。
朱炳文并非精通算數之人,之前做摘錄工作的人也只是照本宣科,将所有算術典籍上的文章、題目給摘抄了下來,他比對之後無錯漏,也就算合格了。誰知道林清的工作竟然做到如此細致,朱炳文還特地動筆演算、找相關的書籍進行驗證,發現林清所寫的內容無一錯漏。
等将十來卷前人的算學手稿全部看完之後,其中林清夾在裏面的紙片竟然有一百多處,最後一頁還詢問掌院學士,是否要重新對前面的算學資料進行編改。
朱炳文萬萬沒想到,不過是最小的一件事,也有人可以把事情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