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姝眉有惑
過了幾日,大奶奶找了個由頭,把那個有孕通房禁了足,又以伺候不利,發賣了那個挑頭犯口舌的丫頭,手段一出,那些個想作的,既恨得咬牙又吓得要命,一時龜縮消停下來。
姝眉聽梅香說這些時,并沒覺得多麽大快人心,想到以後可能大半輩子,都要消耗在這樣無聊又膩歪的事裏,遇到大伯這樣拎得清的,能幫你以絕對優勢碾壓數字女配,心态好的偶爾還能當個調劑。遇到那腦子有坑的渣男,就算不被炮灰也得被惡心死。
忽又想起前世一個閨蜜,在看了《甄嬛傳》後,幾乎逢人就誇張的說:“感謝共産黨!感謝社會主義制度,消滅了一夫多妻制,否則我就是在宮鬥宅鬥電視劇裏,活不過一集的那種!”
現在的姝眉最想的事,就是抱着她哭訴:“我是多麽多麽想活到劇終!”
不管這邊姝眉在心裏何等抓狂,周家長房長女周姝顏的婚期到了,周家到處張燈結彩,熱鬧忙碌中一派喜氣。周家大姑娘嫁的是一宗室子,雖與當今皇上血緣關系遠了些,在今上跟前倒是還有些臉面的,周姝顏算得上高嫁。
好在是對方長輩先看上大姑娘的教養品行,主動求娶的,再說周家軍功起家家底不薄,嫁妝上必是虧不了長房長女,對方家世門第高不假,這家底麽~呵呵!總之雙方也算旗鼓相當很是般配。至于婚後如何,就是雙方經營和智者見智了。
婚禮當天賓客臨門,周家大奶奶領着周姝安,周姝靜,周姝眉招待各方女眷,大都是平素常來往的。當衆人見周家大奶奶身邊除了雙生女,還多了個眉目如畫的垂髫少女時,有那知情的便猜出,這可能就是那從鄉下來的隔房侄女,不知情的還納悶這是哪家閨秀。
等知情後不禁紛紛暗贊,也揣測出周家大奶奶的一點子用心:今日出嫁的是長女,次女已定了一書香門第,三女據說也與人家有了默契,現在帶更小的四姑娘來見各位夫人必是為了姻緣。
衆人有不以為然,看不上姝眉出身的,也有純屬圍觀,暗嘆這樣一個不俗的,可惜家世不顯,也有暗暗動了觀察之意的。
不過這些都不在姝眉考慮範圍,她只是乖乖跟着伯母姐姐們,中規中矩的給人行禮,面帶微笑聽人贊幾句,再得體謙虛回去,畢恭畢敬受人禮物再更恭敬的道謝。
看得暗中有心察看她的夫人更滿意幾分:榮辱不驚,沒有絲毫小家子氣。
等到堂姐夫李修儀騎着高頭大馬來迎娶時,這參觀現場才得以轉移。
別看周家大爺目前兒子還沒出世,可是有秀才試第一的大侄兒周霖文來,有修煉武林高手秘籍的二侄兒周霆武鬥,還有粉團可愛的三侄兒周霁耍賴撒嬌,各個關卡都不弱不俗,打了本來有些輕視周家男丁不豐的伴郎團一個措手不及,很是抓瞎了一陣。
好在女方擋親只是為了顯示自家女孩金貴,再增加喜悅氣氛,三兄弟都還是很有分寸的。大堂姐夫總算艱難通過,由周霖把周姝顏背上花轎,李修儀才帶得美人歸。
在這番亂騰中,姝眉似乎看到楊毅的身影遠遠的一閃。要是真的是他,看來二哥這個好基友從京城跑來上都,對二哥還真是有幾分情誼的,怪不得他小蓮表妹誇他重情義。嘻嘻。
不說大奶奶如何舍不得大女兒,含笑落淚,不說衆人如何寬慰解勸和祝福,也不說周姝顏三日後回門,夫妻相攜相敬,大姑娘的端莊臉多了一絲紅暈。
Advertisement
辦完喜事的周家很快又要面對一場別離,周家長孫三房的周霖将歸鄉,參加今年的秋闱,一旦得中就是舉人老爺了,對于周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三爺也同行備考來年的春闱,真是考場父子兵。
到時候三房一家,除了姝眉和霁哥兒陪老太太住到8月大奶奶生産,其他人都回鄉陪父子備考。 知道婆母的籌劃,留下姝眉是必然的,起初王氏沒想留下老兒子,舍不得也不放心。
可長嫂言辭懇切的多次挽留她們姐弟,讓三奶奶盛情難卻。大奶奶不僅是為了圖個吉利,通過月餘的相處,也真真喜歡上這倆孩子。
只是在臨行前有一件事得抓緊辦了,此行三個目的:一大姑娘的親事,二周霖的親事,三大奶奶的生産。對王氏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大兒子的親事了。所以等大奶奶安排三日後去靈隐寺上香,實際就是為周霖變相的相看了。
千年古剎靈隐寺在飛來峰與北高峰之間靈隐山麓中,兩峰挾峙,林木聳秀由來,深山古寺,雲煙萬狀,是一處古樸幽靜、景色宜人之地。又是很靈驗的寺廟,香火極為旺盛,大佛很宏偉,是虔誠的信徒去的地方。
蘇東坡《游靈隐寺》一詩中有“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之句,可見當時香火鼎盛。
據說靈隐寺求子和求姻緣最靈驗,多年求子的大奶奶就是這裏常客。如今就該得償所願,雖身體不便仍堅持來還願,更何況還有周霖的親事在裏面。
為了照顧大奶奶的身體,一家人打算緩車而行,還提前一天去先暫住一夜,第二天早早上香還願和拜佛求簽,免得與人沖撞。剩下寬裕的時間等那相看的張家到來。
當日下午周家一行抵達靈隐寺,安排好住處,閑不住的周霆撺掇長兄小妹出去逛逛,已近傍晚香客游人已不多,輕易沖撞不了誰吧?
這個說法被王氏得知後,毫不猶豫的否定了,黃昏人少不假,野獸卻多起來,林深草盛恐不安全。
其實姝眉心裏也很癢癢,前世她雖來過這裏,但當時的商業氣息濃厚,到處人頭攢動煙熏火燎,缺乏如今千年鼓剎的超凡脫俗,她就只是在門外簡單繞了一圈。現在看到原汁原味的古剎能不向往麽?
于是眼巴巴向親爹三爺求援,三爺受不了閨女的小眼神兒轉向媳婦,只見自家媳婦大杏眼一瞪,三爺的小心肝兒一顫,很不仗義的沒敢替閨女直言。
又看了看閨女小杏眼裏深刻的譴責,良心不安的三爺想了個折中,別說三爺不愧是全才,多才多藝博覽群書,于是為了安撫兒女講起來靈隐寺的傳說。
話說在杭州靈隐飛來峰和蓮花峰腳下,密林深處靜靜聳立着幾塊不起眼的大石頭,這就是佛教傳說中的“三生石”。三生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人的前生,今生和來生。
其中一塊刻有唐圓澤和尚三生石跡的碑文。碑文講述了一段生死之交,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最早見于《太平廣記》:唐朝名士李源與洛陽惠林寺的圓澤和尚是知音,一次兩人同游峨眉山,途中圓澤辭世,死前與李源約定十三年後的中秋之夜相見于杭州的天竺寺外。十三年後李源信守諾言,專程赴杭州踐約,見一牧童騎牛而至,口唱竹枝詞:“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臨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然後牧童消失在茫茫月夜。
三爺講得生動,故事也及其動人,別人也就罷了,獨獨姝眉徹底癡了:已是兩世為人,難道真有三生?圓澤和李源前世有約,那她重來一次又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