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節
貧賤夫夫百事愛
作者:鳳不至
文案
嚴喬吧寫了一半,被網友申訴違反吧規。所以在這裏繼續更。
這篇小文受商小略大人的《海上傳說》影響很大,借地方再次向商大表達敬仰之情。前半部分是吳宗倫棄官前與劉海的感情線,這段大概與mv重合,但是細節有出入。
之後重點講吳宗倫棄官以後,夫夫倆的日常生活。新婚燕爾,如膠似漆,相濡以沫,婆媳矛盾,狗血淋頭,家長裏短,還有生子。
大綱有,細節邊寫邊想,名字是亂起的。
敬請關注。
內容标簽: 生子 種田文 甜文
搜索關鍵字:主角:吳宗倫,劉海 ┃ 配角:胡歌,袁弘,霍建華 ┃ 其它:
結緣
一、
蚌殼村是個小的可憐的漁村。村裏稀稀拉拉住了二十幾戶人家,大多都是海上讨生活的漁民。只有靠近附近山腳下住的是個樵夫,姓劉名海,年方二十,跟着瞎眼老娘一起生活。
他因為要照顧母親,不能跟人冒險去海上打魚,只好每天一大早上山砍柴,再挑去市集出賣。有時手頭緊了,順便在縣城的集市給人做點短工,下午回來照顧母親。劉海長得俊美人也勤快,但一貧如洗,又有拖累,所以一直未曾娶妻。
這天,劉海剛賣完柴就遇了大雨,他是常年在外奔波的人,出門便備了傘,正準備回家,卻見街對面站了一個白衣公子。
那人劍眉星目,一身貴氣。站在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如同鶴立雞群。雖算是美人,卻是一種陽剛至極的美,劉海不知為何覺得心中一動,再也移不開眼睛。
Advertisement
白衣公子隔着雨幕也望見了劉海,見他一臉單純稚氣,雖然一身樵夫打扮,卻掩不住如同璞玉的氣質。面上不由帶了三分笑意。
劉海見他笑了,不知怎的突然有些不好意思,見那人白衫下擺已經濕透,一向熱心的劉海上前遞上傘:“這位公子,我家離得近,這傘你用吧。”
白衣公子未料到他會送傘,面上有些驚訝,而後微微一笑,接了傘,拱手道:“在下吳名宗倫。”
劉海見他通了名姓,有點不好意思:“在下劉海。”
吳宗倫鄭重道:“謝過劉公子。”
看着笑容純淨漸漸走遠的劉海,吳宗倫不覺有些失神。
待管家吳誠取了傘過來,見吳宗倫已經打了一把舊傘,向着縣衙處緩緩走着,面上還保持着微笑。
“大人,傘拿來了……咦?您這傘是找人借的?”
吳宗倫點頭:“縣衙裏收拾得怎樣了?”
吳誠回報:“辦公的地方是收拾幹淨了,內衙還要等上半日。莆田這位前知縣,竟是從不在內衙住的,是以府內亂的一塌糊塗。”
吳宗倫道:“有地方落腳就行。吩咐腳夫,我們今晚便搬進來。”
原來這吳宗綸乃是天子門生。他天資極好,十六便中了進士。去年又因文采出衆,禦筆欽點他做了探花,若是按照恩師吳潮的安排,留在京城做個翰林編修,嬌妻美妾,也可逍遙度日。
可是吳宗倫竟在朝堂上力數海疆未靖之亂象,又上海防疏奏二十餘條。天聽震動。皇帝準了他外派的請求,他選的卻是最接近外海的莆田縣城,做了小小的一名知縣。官職雖小,卻因帶着皇帝欽差的身份,被那福建知州當作大員想要結交拉攏。他一路上微服,知道這知州貪墨,又有不少徇私枉法之事。因平生最恨貪官,倒是完全沒給這位知州大人什麽好臉色,也不屑與他周旋,只是繞過了知府,坐船上任。
他因沒有家眷,身邊只帶了一個年紀大了的叫做吳誠的老家人。今日是他第一天來到莆田,到了縣衙,都是這老家人張羅收拾日常事務。
到了府衙的第二日,吳宗倫先仔細看了全縣卷宗,又叫來了衙役和裏長問話。才知因貪墨被罷免的前任知縣留下偌大一個爛攤子,苛捐雜稅極多,加上此處臨海,常有海匪騷擾良民,真有民不聊生之狀。他聽了心中憤慨,暗下決心整頓吏治,令百姓安居樂業。
問話時,吳宗倫覺得那叫邵安的本地衙役頗為憨厚,之後便特地留下他問話。
“邵安,你可知此處有個叫劉海的樵夫,十八九歲上下年紀?”
“劉海?大人怎麽識得劉海?”
“怎麽?本官不該認識他麽?”
“不是不是。回大人,劉海在本地是個有些名氣的孝子。他每日上山打柴,只為照顧母親。人又極好,是以四裏鄉鄰都知道他。”
吳宗倫見他有些支吾,知道他還有些隐瞞:“孝子?他出名便只是這個原因麽?”
邵安搖頭:“回大人,還有……他長得極好,這也是一條。”
吳宗倫聽了這個,倒有些不好問下去了。不知怎的,他聽了邵安說劉海長得極好,心中突然有些無名怒火升騰,覺得這邵安也不像自己以為的那般憨厚老實。
他按捺不滿,問了邵安那劉海住在何處,說:“朝廷一向寬仁,憐老惜貧更是為官者的本分。既然此處有如此孝子,于情于理,本官都該過去看看。”
邵安也不敢多問,第二日前頭帶路,大半個時辰後才來到蚌殼村。
一路上村民都是衣衫褴褛,一群半大的孩子擠在村口嬉戲,見有生人進村,又是衣着整潔之人,一擁而上,都去讨要吃食。邵安忙上前趕了。吳宗倫沒有料到莆田還有如此貧窮之處,心情沉重,踩着高一腳低一腳的泥濘小路,終于來到了靠山的小屋。
外頭看,這木屋已有些年頭,邵安輕叩柴扉,院子裏有人答話。
吳宗倫眼前一亮。
正是那日見過的年輕樵夫前來應門。他換了身寬大短袖褂子,臉上仍是帶着溫暖笑意。見了邵安就是一愣:“邵安哥?……吳公子?”
吳宗倫見他還記得自己,不由心裏一喜。
劉海将吳宗倫和邵安請了進屋,邵安介紹這是莆田知縣親臨。劉海立刻跪下拜見,吳宗倫此時真是萬分嫌棄邵安多話,忙上前扶了劉海道:“前次多謝劉公子贈傘之恩。”
劉海有點不好意思:“舉手之勞罷了,大人何須放在心上?”
吳宗倫見他一派自然,心中那點隐約的喜歡之情益發濃烈。不禁微笑起來。
不多時,屋內傳來咳嗽聲,劉海忙去扶了一位銀發老妪出來,原來是劉海的母親于氏。于氏雖是山野村婦,卻極知分寸,聽邵安說了這是縣官老爺,忙上前行禮,被吳宗倫阻了。
劉海事母極孝,見母親咳嗽不止,急得眉頭緊鎖,吳宗倫看着劉海這樣便有些心疼,他詳問了病情:“此處靠近海邊,濕氣太重,老夫人咳喘之症大概就是從這裏起的。若要大好,恐怕要搬離此地才行。”
劉海皺眉,他其實也聽有的大夫這麽說過,可是現在一窮二白,哪有多餘的錢去搬家?
吳宗倫又說:“本官前日才到莆田,身邊一無家眷,二無仆人。正是用人之際。雖說這樣有些冒昧,但劉海可願到縣衙裏做些雜事?一來你可以把母親接到山下府衙養病,二來也幫本官解了燃眉之急。”
劉海其實有些心動,他早就想能徹底治好母親的咳喘:“吳大人,小人既不識字,手腳也笨,只會做些粗活,這樣也可以嗎?”
吳宗倫笑了:“又不是去考秀才,我正是要找個做粗活的。”
劉海期待地看了母親,誰知于氏卻道:“多謝大人美意。只是這屋子是亡夫當年留下來的,老婦人在這裏活過大半輩子,如今風燭殘年,實在舍不得離開此地。有負大人美意,還望勿怪。”
吳宗倫是想幫劉海一把,不好強求,想了想道:“劉海既然每日都要去賣柴,不如便直接把柴送來府衙,順便幫着做些灑掃塵除的雜事再走,到時連着柴錢,按月給你工錢,你也可以多些時間陪伴母親,本官也省得再去尋人做事,你看這樣可好?”
于氏這次倒沒有反對,只是問道:“其實仆人未必如此難尋,大人為何一定要劉海呢?”
吳宗倫覺得這老婦雖然目盲,外表也十分普通,其實內裏十分精明通透,也不隐瞞道:“前次劉海在市集贈傘,本官其實十分震驚。當今世道,人心不古,竟然還有劉海這樣赤子之心之人。是以本官心懷傾慕,想多多親近于他,當然,也是給本縣子民樹一個孝親的典範,以正世風。”
他說得既十分自然,又冠冕堂皇。于氏一時也挑不出毛病來。只好道:“那便多謝大人了……”
自此以後,劉海每日上山砍柴,然後挑到縣衙。他做事十分麻利,不幾日吳誠就對他贊不絕口,有時還特地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