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從陸路轉到水路,乘船卻是比坐馬車舒服多了。

船雖然在水上也會晃,可那幅度只是輕微的,不像乘坐馬車,颠得人骨頭都難受。

既是到了水上,那便不能不多嘗一嘗鮮魚的滋味了。

膳房的廚子都是從宮裏頭帶來的,手藝那是沒得說,光是鲫魚,就能做出幾十種吃法來。

胤祯最喜的還是鲫魚薏米粥,鲫魚的鮮味,薏米的香味,全都融在粥裏,也不知熬了多久,連粥汁都變得粘稠了。

不過,水上不比路上,能轉悠的地方不大,若是想要透透氣,大夥基本上都會選擇到甲板上來。

胤祯大概是去甲板最為頻繁的主子了,早上起來要去甲板上透透氣,中午用過午膳,要去甲板上溜溜食,等到了傍晚,夕陽西下,那就更得到甲板上去瞧瞧了。

遇到的人也不少,太後,額娘,五姐,還有他衆多的哥哥們。

八哥是新婚,在這麽多已婚的哥哥們裏頭,八哥是唯一一個把福晉也帶出來的人。

其餘的哥哥們要麽帶的側福晉,要麽帶的就是格格,像三哥,帶的便是府上的側福晉,四哥,帶的則是李格格。

胤祯也瞧見過李格格一次,對于這位,他也算是早有耳聞了。

四哥的長女和次子,都出自這位李格格,要知道四哥膝下如今攏共才只有三個孩子,兩個都是李格格所生,只有嫡長子弘晖出自四嫂。

不難分析出,李格格乃是四哥寵愛之人。

像四哥這樣清冷的性子,還真挺難想象寵愛一個女子的。

這終歸是四哥後宅裏的事兒,胤祯關注不多,不知道李格格是什麽樣的性情,也不曉得這後宅的格局如何。

無論是誰家的女眷,一般都沒什麽機會跟他碰面,除了八嫂。

新婚燕爾,一把把的狗糧都撒到外頭來了。

八哥兩口子相互依偎着看夕陽,別提有多浪漫了,到了他這邊,孤零零的一個人,李卓離他有三步遠,三步之內都沒有旁人。

八嫂的性格,跟溫憲不同,說話确實爽利,就是有些不那麽中聽:

“十四弟又來甲板上了,看來是上書房的師傅們功課布置的還不夠多。”

“十四弟這是頭一次伴駕吧,怪不得這麽興奮,爺是當哥哥的,又沒少伴駕,好歹也和十四弟傳授些經驗,這還沒到江南呢。”

“德妃娘娘可還好,自打上了船以後,還沒瞧見過娘娘呢。”

……

也不知是不是自個兒多心了,每每聽八嫂說話,總覺得有些別扭,就好像那話裏藏着刺一樣。

可他跟八嫂着實不熟,就算是八哥,說起兄弟交情來,也只能算是一般吧。

這樣的關系,見了面也就是說說場面話,諷刺或是炫耀還不至于吧……

好在自家四嫂,跟八嫂不一樣,從沒有給他過這種‘被怼’的感覺。

一路上鮮魚沒少吃,狗糧也沒少吃,等從船上下來的時候,剛好是三月初三。

比起欣賞江南三月的盛景,更要緊的事兒還是萬壽節,對于四貝勒、十四爺和溫憲來說,又多了德妃的壽辰需要準備。

說來也是巧了,康熙的生辰是三月十八,德妃的生辰緊挨着康熙,兩個人只差了一天,就在三月十九。

壽禮早在出宮前就已經備好了,但萬壽節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兒,皇上的誕辰日,可以說是一個全國性的節日,在宮裏是一個章程,到了江南便又是另一個章程了。

德妃的生辰,只能是小範圍的辦一個宴會,旁人可以不上心,自個兒親生的兒女哪能不上心。

胤祯給皇阿瑪準備的是自己手抄的佛經,既不出頭,也表示了自個兒的心意,不會被認為不孝。

給額娘準備的東西就瑣碎多了,而且還是跟四哥一塊準備的。

漢家女子的衣服、鞋子,樣式是現成的,花紋是他和四哥親自設計的,為此還特意設計了相應風格的一整套飾品。

為這事兒他們還特意找了溫憲,讓溫憲備了一塊親手繡的帕子,風格一致,到時候一塊兒獻給額娘。

這些都是在出宮以前就已經準備好的,但既然到了江南,怎麽着也得找些江南的稀罕物件送給額娘吧。

不光是額娘,還有溫憲。

他和四哥都能出去閑逛,就算是他年紀小,身邊必須跟着侍衛,可行動是自由的。

不像額娘和五姐,到了江南便只能住在行宮裏頭,外邊兒的命婦遞帖子拜訪,她們想要出去可就難了,規矩上是不允許的,能打破這個規矩的人只有皇阿瑪。

可打到了江南,皇阿瑪要見的人是一批接着一批,他雖然能見着皇阿瑪,但很難單獨見到皇阿瑪。

沒辦法懇求皇阿瑪,讓五姐帶上面紗跟他一塊出去逛。

只能退而求其次,自己把街上的小玩意兒搬到五姐和額娘跟前。

江南有什麽京城沒有的稀罕東西,胤祯不清楚,他出去逛的時候,看什麽都覺得新鮮,瞧什麽都覺得稀罕。

吃食美味,飾品精致,玩具精巧,就連人家賣的那帕子,花紋都挺別致的。

也不用等到額娘生辰,打從在行宮住下的頭一天起,胤祯就沒少往裏拿東西。

四貝勒雖然認可弟弟的行為,但并不認可弟弟的審美。

“這些東西就算是拿回京城,額娘跟五妹也是不能用的,你也別什麽都送,稍微精簡精簡。”

繡了綠孔雀的帕子,材料尋常的木簪子,連樣子都不太方正的綠豆糕……

十四弟是一番好意不假,但可能是沒出宮逛過的緣故,買東西都不知道挑揀。

胤祯倒是不在意這些東西能不能拿回京城去,“讓額娘和五姐自己挑,喜歡的就帶走,不喜歡的就留下。”

逛街的樂趣體會不到,挑東西的樂趣難道還體會不到嗎。

四貝勒皺了皺眉頭,到底是沒再說什麽,就當是額娘和五妹哄着弟弟玩兒吧。

——

“這些都是十四送過來的?”康熙瞧着滿桌的糕點,德妃頭上的銀簪子,還有手腕上的翡翠镯子,一看就知道不是宮裏頭的。

“孩子的一番心意,皇上別看這些糕點樣子比不上宮裏的精致,但有些味道還真不錯。”德妃含笑道。

其實味道好不好,東西貴重不貴重,這些都還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孝心。

皇上那麽多兒子,直郡王都已經出宮建府了,也沒瞧見哪個給額娘送什麽稀罕東西了。

康熙也對滿桌的糕點不感興趣,德妃沒出去逛過,就連下江南也是頭一次,他可不是頭一回了,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南巡了,頭一次來的時候,就白龍魚服逛了不少地方。

民間的糕點跟宮裏的比起來,有些做的也不錯,多了些家常的滋味。

不過在行宮住了這麽久了,十四沒少給德妃和溫憲送東西,太後那邊也有,可沒見他給自己送過什麽。

都是做長輩的,沒道理旁人都有,他這個做皇阿瑪的沒有。

厚此薄彼可不行。

他倒是要看看,萬壽節這小子準備了什麽壽禮。

胤祯可不知道皇阿瑪的心眼這麽小,明明已經富有四海了,還跟小兒子計較那點壽禮。

他在街市上逛了這麽久,淘到了不少覺得有趣的寶貝,有些拿過去送給額娘、溫憲了,有些送給了太後,還有一部分自個兒留着,返程的時候帶回京去。

至于皇阿瑪和衆位哥哥們,胤祯打從一開始就沒想着給這些人挑,都是能出來逛的主兒,何必讓他跑這個腿。

所以萬壽節這一日,胤祯給自家皇阿瑪的壽禮只有自個兒親手抄寫的佛經。

這要是在往年,十一歲的兒子親手抄佛經給自己做壽禮,康熙就算不感動,也不會覺得有什麽。

但是今年,十四往太後和德妃那裏送了那麽多東西,到他這兒就只剩下佛經了,而且一猜就知道是在京城就已經抄寫好的佛經。

當着文武大臣的面兒,康熙自然不能質問十四壽禮的事兒,但是等到萬壽節的第二日,德妃的生辰宴上,既沒有文武大臣,也沒有外面的命婦,連孩子都只有三個。

老四,十四,溫憲。

這還有什麽不好‘興師問罪’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