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要說胤祯,還真是心裏頭一點數都沒有,就算是知道自己的畫少了些意境,也沒覺得審美差那兒了。

在畫過了‘全家福’之後,給皇阿瑪畫的畫作也是以人物畫為主。

到了江南才知道,這裏最迷人的地方并非是小橋流水,也不是亭閣樓臺,而是路上穿着長袍馬褂的讀書人,學堂裏少年們朗朗的讀書聲,街市上說着一口吳語的小商販,還有帶着面紗、撐着油紙傘的女子們……

江南文風重,從古至今,才俊不知出了有多少,在這裏經常能看到拿着書本的年輕人。

胤祯以前對于古代書生的印象,大都是一襲白衫,頭發簡單的束起,或是用一條純色的發帶,或是用一只普通的木簪子,那肯定不是像他現在看到的這樣。

長袍馬褂也就罷了,關鍵還在于發型,清一色的月亮頭,戴上帽子還好些,不戴帽子露出光溜溜的半個腦殼,那可真是……有點兒不太雅觀。

胤祯最不能習慣的就是這月亮頭了,放在別人身上,他看着別扭,放在自個兒身上,每隔幾日便需要剃一次頭發,冬日的時候嫌它冷,夏日不戴帽子,又嫌它醜。

這滿大街的月亮頭,看得人眼暈。

胤祯外出采風十日,畫了四幅畫,全都是人物畫,一幅畫的是街市上的小商販,在跟客人讨價還價。

一幅是學堂裏的場景,瞧起來只有四五歲的小家夥們,搖頭晃腦地跟着先生在讀書,有頭歪左邊,有頭歪右邊,還有幹脆是斜着的,先生閉着眼睛,雙手放在背後,一只手上還拿着戒尺。

第三幅畫,畫的是農人耕作的場景,春耕早就已經過去了,地裏的莊稼都已經長出來了,一片綠油油的,農人們是在除草,年長的都拿着農具,小孩子們則是空着手在地裏拔草。

最後一幅畫,畫的是紡織作坊裏的場景,這也是唯一一幅只有女子的畫。

胤祯總不能送皇阿瑪一幅未婚女子上街買東西的畫,在作坊裏辛勤勞動的女子,畫在畫上就合适多了,這些女子都是已婚的,甚至有的都已經做了祖母。

這些是純粹靠手藝吃飯的人,每個人一天大概能掙三四十文錢,最為娴熟的技術工,一天的工錢甚至能拿到八十幾文。

當然了,江南最好的紡織女工并不在作坊裏,而是在官方的織造衙門,每日的工錢也要比作坊裏稍微高出來些。

這些手藝好的女工們,收入要比尋常百姓家的男子都高。

按照現在的物價,六文錢就能買一升米(兩斤左右的大米),每天能拿到四十二文錢,一天就能買七升米,一個月就能買二百一十升米(四百多斤大米)。

普通的五口之家,一個月的開銷,差不多也就是在一千文左右。

當然了,這些錢對于皇子阿哥來說,連打賞下人都不夠,打賞下人都需要用銀子、用金子,什麽時候用過銅板。

他只是覺得,生産力在某些方面并不弱于男子的女子們,地位應該再提高些。

別看江南文風重、商業發達,但是女子的地位還比不上京城那邊兒呢。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想岔了,這些個文人書讀的越多,對女子的禁锢就越是厲害。

這四幅畫在送給皇阿瑪之前,胤祯先拿去給四哥瞧了。

還是跟之前差不多的畫風,雖然配色少了,使用的色彩不再那麽繁多,但那是因為普通百姓沒辦法打扮的那麽光鮮亮麗,而不是十四弟的審美糾正回來了。

但總的來說,要比之前送給額娘的那幅畫順眼多了。

最顯眼的紡織女工的這幅畫,年邁的、臉上已經有了皺紋的女工,年輕的、尚且還需要戴着面紗的女工,當然大多數女工的年紀都在二十歲左右,眼睛還沒有熬花,技術又都已經練出來了。

這幅畫上畫了有二十幾個女工,在同一間屋子裏做紡織,衣着樸素,頭發上也多是綁着布條,沒什麽精巧貴重的飾品。

時下,還是以山水畫為主,主攻人物畫的畫家不多,關于女子的畫像也有,但大都是美人,官家小姐、夫人,或者是宮裏的妃嫔,富裕之家的女子,這些畫都是不能外傳的,再是精美細致、惟妙惟肖,都只能束之高閣。

幾乎沒有人為紡織女工作畫,最起碼這是他看到的第一幅紡織女工的畫。

倒也沒什麽值得震撼的,只是有些驚訝吧,驚訝于十四弟居然會去紡織作坊,而且還專門為這樣一群地位不高也不美的人作畫,這畫原是要送給皇阿瑪的。

“怎麽想起去紡織作坊的?”

那裏不比街市,不比學堂,甚至不比鄉野有趣。

胤祯倒還是挺認真的,來之前他就想過,四哥有可能會問有關于這幅畫的問題,怎麽回答他都想好了,只是也不敢一股腦的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

“紡織品是江南最具盛名的商品之一,這最大的功勞不在商人,不在男子,而是在這些女子身上,我就是想去看看她們是如何做工的。”

說來也是有趣,甚至在他這個後世之人看來,完全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江南的女子們,官家夫人也好,普通農婦也罷,但凡女子,要麽會織布,要麽會繡花,簡直是必備的技術。

不可思議。

“我派人打聽了這些紡織女工的工錢,像這種私人的作坊,每人每天的工錢能有四五十文,織造衙門的工錢那就更多了,像普通家庭,不外出做工的女子,在家裏紡紗,一天也能賺個二十文,如此看來,單就對家庭的貢獻來說,女子并不弱于男子。”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女子既然能夠承擔一半甚至一半以上養家的重擔,那地位上自然也是要有所提升的,不說男女平等,但總不該是現在這般。

四貝勒點了點頭,十四弟能說出這番話,顯然是讓人仔細調查過的。

“有些女子确實比男子還要能幹。”

不光是養家,政治上不也如此,歷史上可從來都沒少過垂簾聽政的太後,唐朝更是出了一位女皇帝,政治手腕沒比男子弱。

“那既是如此,女子地位也應該有相應的提升吧,我就不信了,女子的才藝全都在紡織上。”

現如今,要求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越是條件好的人家,越是不允許女子抛頭露面,繡出來的物件不能外傳,作出來的詩也只能在閨閣中自我欣賞,若是被外男知道了,那便損了名聲。

事實上,別看紡織作坊裏的女工賺的多,但好多人家是不允許女子出門做工的,甚至以此為恥。

這大概是他出宮以後,感觸最深的地方了,世道對女子不公,已經到了嚴苛的程度,尤其是民間的女子。

沒出嫁的時候,興衰榮辱都在父兄身上,出嫁以後,又全都寄托在了夫家身上。

仿佛是依附于旁人的物件,所有的希望和前程只能寄托在別人身上。

胤祯從沒有想過,這片土地上有一半的人,要這樣生活。

四貝勒詫異地瞧了弟弟一眼,這話倒是也沒什麽問題,女子的地位不比男子,而且從歷史上來看,女子的地位是在逐漸降低的,之前還出過女政治家、女将軍、女商人,但到了現在,女子已經很難再出頭了。

真要說起來,其實滿族女子的情況,是要比漢族好些的,但是自從入關以來,漢族女子的地位沒見提升,滿族女子的地位卻跟着下降了。

“現在還不到你關心這些的時候,好好讀書吧,書裏面是有答案的,如果這個答案不能說服你,等到入朝參政了,你再好好調查。”

這不是哪個人能解決的問題,甚至連皇帝也沒法解決,朝廷還曾經讓女子放足,可這麽多年來一點成效都沒有。

當然,‘放足’已經不單純是女性的問題了,它還牽扯到了兩個民族之間的關系,在這方面朝廷也不敢太過激進。

胤祯知道書裏有什麽答案,幾千年了,主流的學派都是儒家,而在儒家的典籍上,不難看出對于女性的壓迫,這壓迫甚至是在逐漸增長的,大抵也是符合了統治者的意圖。

如果他這輩子生活在普通的百姓之家,甚至是官宦人家,都不會存心給自己找麻煩,因為找了也沒有。

但他生活在帝王之家,父親是當今的皇帝,哥哥是下一任皇帝。

皇帝不能改變的事情有很多,但作為這片土地上影響最大的人,他們是最有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的,哪怕只是些微,甚至沒有辦法對後世作出任何的影響,最起碼現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一半的人,是有可能改善現狀的。

如此,便是最大的功德了。

胤祯不是慈善家,也不是修道之人,所求的不過是無愧于心罷了。

這四幅畫最終在南巡之前,被完完整整的送到了康熙的案上。

不同于四貝勒,康熙看得沒那麽仔細,想得更沒那麽多,大清朝有那麽多事情需要他處理,有那麽多的地方和人需要他關注。

胤祯即便是他的兒子,也不過是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小小少年罷了,能把一個十一歲的孩子想得多深奧呢。

這四幅畫擺在面前,不過是看稀罕罷了。

是挺稀罕的,從之前畫給德妃的畫,就能看出十四的審美和畫風跟大多數人不太一樣,如今更是驗證了這一點。

過分追求真實,色彩使用大膽,可卻偏偏失了意境,這就仿佛沒有畫眼睛的龍,龍紋再是逼真有什麽用,龍爪再是鋒利有什麽用,最關鍵的地方沒畫上,也就沒了靈氣。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