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胤祯也沒有。

早上從紫禁城出來,一直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幾個人才坐着馬車往宮裏趕。

胤祯的兩個伴讀和哈哈珠子們,這會兒卻是不用再去宮裏了,直接打道回府。

胤祯和十三坐在同一輛馬車上,臨走的時候,四哥就已經交代過他了,讓他一路上好好照顧十三哥,畢竟喝了那麽多的酒。

喝了很多酒的十三爺,不用張嘴,隔着兩步遠,都能聞到身上的酒氣。

但是走起路來卻是穩穩當當,一點兒也不慌,臉頰雖然比平時紅的多,但雙目有神,并不像醉了酒的人一般,眼睛直愣愣的。

胤祯聞着撲面而來的酒氣,胃裏頭都有些不太舒服,本來天氣熱,就不太愛吃東西,又聞了一路的酒氣,今兒晚上是別想再用膳食了。

胤祯不可能坐在馬車裏一路都屏着呼吸,但他又實在受不了這個味兒,只能是少跟十三哥講話,免得十三哥嘴巴裏的酒氣撲面而來,讓空氣裏的味道更加泛濫。

十三爺倚着靠背,閉着眼睛,狀态很是放松,大概也是累了,一直到下馬車,都沒說一句話。

“到地方了,十四弟若是有空,不妨進去坐坐,你我兄弟也很久沒有單獨聊天了。”

十三爺雙目清明,看起來一點都不用喝醒酒湯的樣子。

胤祯搖頭,“今日的大字還沒有寫,我還是先回去把這些補上,改日再來叨擾十三哥。”

寫大字是每日必備的功課,四哥每隔半個月就要給他送一次字帖,想來應該也快達到四哥的要求了。

至于上書房的功課嘛,只要師傅們不是繼續往上加砝碼,按照九哥的标準來,最早今年,最遲明年,他也就能從上書房結業了。

九哥在上書房的功課已經進行到了收尾階段,要不了多長時間,也就是可以入朝參政的人了。

十哥比着九哥還差些火候,但也是十六歲的人了,已經到了可以賜婚的年紀。

皇阿瑪不會讓十哥在上書房待太久的,實在達不到既定的标準,他相信上書房的師傅們還是會把标準稍稍降低,畢竟這制定标準的人就是皇阿瑪。

上書房的規矩表面上看是死的,但人卻是活的,一切都是按照皇阿瑪的心意來,所以這定下來的标準也并不同一,有的會把标準拔高,有的則是會把标準降低。

在皇阿瑪那裏,阿哥們成長階段必做的兩件事情,首先是讀書,書讀夠了,到了年紀,再去參政。

兩件事情必須要做一件,不可能讓他們閑着。

這幾乎就已經決定了,在年紀還不夠參政的情況下,即便達到了上書房結業的标準,可能也還是要繼續讀書的。

簡直是一把辛酸淚,都沒地方說理去。

胤祯一方面希望皇阿瑪別那麽嚴苛,另一方面也希望他前頭的那幾個哥哥,趕緊從上書房結業。

這入學是按照年紀來的,結業雖然也并不是完全按照年紀,但一直到現在,也都是當哥哥的比當弟弟的先結業,從未有過例外。

八哥功課夠好了吧,雖然寫出來的字體一直沒讓皇阿瑪滿意,但是瑕不掩瑜。

在念書的時候,八哥的各項功課都是優于七哥的,武學就更不必說了,七哥在這方面并沒有優勢。

但還是七哥先從上書房結的業,爾後,才是八哥。

所以,胤祯也算是琢磨出來這其中的規律了,在達到統一結業标準的情況下,想要順利結業,還需要兩個必備的條件。

第一,排行在他前頭的哥哥們都已經順利從上書房結業了。

第二,皇阿瑪認為他已經可以入朝參政了。

這兩點缺一不可。

還是要感謝十三哥的,無論是從學業方面,還是皇阿瑪的寵愛,十三哥都有望順利甚至提早結業。

排在十三哥後面當弟弟,絕對比排在十哥後面當弟弟,要幸運的多。

七月初,趕在皇阿瑪出行巡視塞外之前,九哥終于從上書房結業。

小十五今年剛滿六周歲,前腳九哥剛從上書房結業,後腳上書房就又迎來了新學生。

走了一個,又來了一個,上書房目前正兒八經的學生還是五個。

不過已經從上書房結業的九哥,并沒有出現在伴駕的名單上,能夠跟着去的阿哥們,跟上次南巡差不多。

太子還是被留下監國,九爺和十爺,一個剛從上書房結業的,一個正準備結業的,兩次都沒有出現在伴駕的名單上。

跟這兩位一樣可憐的還有十二爺,也是只能老老實實在宮裏頭待着。

唯一一位在南巡的伴駕名單上,但是卻沒有在此次伴駕名單上的,就只有八爺。

不過,這可不是什麽值得同情的事情,人家跟着皇帝出巡,那是恩寵,人家留在京城,那是輔佐太子監國,是看重和信任。

不像九爺,從上書房結業後,原本應該立馬安排入朝的,但剛好趕在這個節骨眼上,皇上要出巡塞外,朝堂上帶走了一批的人。

九爺非但沒有被安排入朝,連伴駕随行也沒有他的份兒,相當于是被閑置下來了,在旁人看來,還是有幾分尴尬的。

——

胤祯其實挺不想去的,出巡塞外跟南巡不同,一個是荒涼偏僻之地,另一個則是富庶美麗的江南水鄉。

後者是他自個兒争取要去的,還替自家額娘也争取了,但是前者。

他對廣袤無垠的大草原是有幾分興趣的,但是一想到長途漫漫,再加上吃食上的限制,這幾分興趣也就被抵消了。

草原上的美食,從太後那兒就可以窺得一二,烤羊肉嘛,盡管他是個無肉不歡的,連着吃上一整個月的羊肉可能都不會膩味,但前提是只有羊肉得換着花樣做。

烤羊肉是一道做法,紅焖羊肉是另一種做法,放到鍋子裏涮也是一種吃法,配上各色的食材爆炒,各式各樣的羊湯……那做法可就多了。

跟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比起來,草原上的吃食還是簡單了些。

更何況,下江南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可以坐船,但是去塞外,真就只能靠着馬匹了。

但既然已經上了伴駕的名單,去肯定是要去的,但是在去之前,還是可以好好準備一番的。

天氣這麽熱,中午日頭毒的時候,最好是坐在馬車裏,讓人把這些避暑的東西都帶上,什麽酸梅湯、薄荷茶也都不是占地方的東西。

早上和半下午,日頭不毒的時候,肯定是在外騎馬更涼爽,尤其是快速騎行把風帶起來的時候,肯定倍兒涼爽。

但一大堆人經過,騎馬揚起的灰塵漫天飄揚,防塵的面紗必須得戴着,省得吸一鼻子的灰塵,也免得一張嘴說話就有灰塵飛進嘴巴裏。

女子外出常戴的面紗雖然輕薄透氣,但若是在馬背上戴這樣的面紗,馬稍微跑得快一些,面紗就會飄揚起來,起不了什麽作用的。

胤祯讓人做的與其說是面紗,倒不如說是口罩,這東西戴久了也容易悶汗,好在,他只是一早一晚騎馬的時候才戴,所圖的不過是讓他護住口鼻。

另外,口罩的設計相比面紗,也更容易被固定住,不那麽輕易的被吹落。

除口罩外,胤祯還特意讓人做了好幾頂帽子,用的都是清涼透氣的材料,到時候把頭發盤進帽子裏,也就免得灰塵在頭發裏堆積了。

其實,最初他更想要的是農人用席子所編織的涼帽,材質既透氣又涼爽,只可惜這東西過于簡樸了,他倒是不怕丢面子,就怕皇阿瑪生氣。

到時候再覺得他心性不定,下次不能陪着出巡是小事兒,萬一被延長了在上書房讀書的時間,那可就是大事兒了。

胤祯也不是個藏私的,同樣的東西,他給四哥和十三哥都送過去了一份,至于其他的哥哥們,講道理,感情還真沒到這份兒上。

只可惜,他送過去的東西,兩個人都不肯用。

十三哥的原話是,他比較耐熱,用不着避暑,至于這帽子和口罩同樣也不太能用的到。

四哥說話就直接多了,原就是特別不耐熱的人,避暑的東西,他那邊都有,甚至更全,還反過來又送了一份呢。

帽子和口罩這倆物件兒,四哥是堅決拒絕的,理由就四個字:有礙觀瞻。

行吧,這倆物件兒确實不好看,盡管很有實用性,但誰讓像他這樣臉皮厚的人不多呢。

自诩厚臉皮的胤祯,出行帶的最多的東西,不是衣服和鞋帽,而是食材。

盡管天氣很熱,但耐保存的食材總是有的,比如臘肉,比如牛肉幹,比如胤祯自己蘇出來的水果罐頭。

水果罐頭的制作原理并不複雜,玻璃瓶沒有,瓷器瓶卻是不缺的,而且都可以按照胤祯設計的圖紙批量生産,用木塞塞住瓶口,然後再選擇用蠟封口。

至于這些水果如何腌制,口味上如何把控,都要交給專業人士了。

這也就是自家額娘管着禦膳房,要不然禦膳房的大廚們,還真不一定願意這麽折騰。

胤祯也知道,這一路上都會有人出去采購新鮮的水果蔬菜,就算是到了塞外,也會有人快馬送過來。

但這數量畢竟不多,沒辦法跟在宮裏的時候相比,而且還要得優先供給皇阿瑪和已經封爵的哥哥們,到他這兒,不一定能留下多少。

他多備些水果罐頭,多備一些其他的肉類,只是想着萬一供給不足的時候,也照樣可以敞開量的吃。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