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醫書
祝妤君将打好的方勝結一同放進小張氏身邊篾籠。
小張氏誇道:“君兒手也巧,一會我在絲縧上墜幾顆玉石,君兒用好看。”
“謝謝母親,母親打完絲縧,還可以為父親縫件新袍衫。”祝妤君提議道。
母親身子恢複,常替她和八妹繡錦帕、小衣、香囊,母親會明暗雙面繡,繡品格外精致漂亮。
“你父親嫌我縫制的袍服太俗氣,不肯穿。”小張氏讪讪的。
祝妤君想了想,母親大約是仿造成衣鋪裏的樣式制袍服,與大街上公子哥兒穿得相似,父親當然不願意。
“母親,父親在讀前賢的《枉思賦》,常感慨‘大袖遺風寬衫不在’,遺憾比之魏晉兩朝,當下的世人皆被禮法約束,要不母親替父親縫一件竹紋的廣袖衫,說不定父親會喜歡。”祝妤君希望爹娘縱然無法琴瑟合鳴,也能關系融洽,否則仍容易叫郭氏等人鑽空子。
小張氏一頭霧水,“君兒說的廣袖衫是何模樣,我沒見過,怕是……”
“母親不用擔心,我在書上見過,待我畫出,母親照着制便好。”祝妤君自信地說道。
小張氏雖仍覺夫君會嫌棄,但她不想女兒失望,故點點頭答應,“庫房裏正好有一匹精白色銀竹紋夾缬,君兒若覺得可行,我用夾缬替你父親制一身大袖衫。”
“自是行的。”祝妤君請白嬷嬷伺候筆墨,從正面、側面、背面畫出廣袖衫,不忘标注大致尺寸。
大袖衫沒有領襟沒有袖扣,前古遺風裏大袖衫好似放縱的禮法。
父親不可能真的無拘無束縱情山水,但穿上大袖衫,斜倚竹亭飲一壺酒,靜觀曲水流觞,還是行的。
祝妤桐好奇,湊上前相看,母女三人又讨論了一會,定下大袖衫細節。
小張氏命人去庫房取布匹,又被祝妤君攔下。
“君兒有何事?”小張氏問道。
Advertisement
“母親,既然去庫房,能否順道帶幾本外祖家的醫書出來,我想看。”祝妤君前世随李神醫學了醫術,生活中難免用到,讀外祖父的醫書,能成為她會醫術的借口。
“醫書?”小張氏詫異道。
祝妤君聲音清脆,“是啊,外祖父是醫術高明的醫官,我聽周嬷嬷說了,外祖父給生母和母親您不少醫典古籍當壓箱底的嫁妝,女兒昨日看完《本草綱目》,意猶未盡,遂決定看外祖父的醫書。”
小張氏很激動,君兒小小年紀竟能看完《本草綱目》。
記得君兒落水清醒那日到她房裏,話未說幾句,先砸了那碗被三房摻進烏扇的湯藥……
還有祝妤君主動提起外祖家,亦令小張氏心潮難平。
張家在京城曾是風光的,她父親張平肅乃宮裏備受推崇的老太醫,大哥張宗簡是詹事府左谕德,若非父親、大哥皆有官身,祝家也不會在她長姐去世,又巴巴兒地上門求娶她。
她本可嫁得更好,只因心疼長姐幼女,亦傾慕祝祥淵風姿,說服父母進了祝家門。
哪知父親和大哥被太子中毒一案牽連,父親請辭,大哥被貶為庶人,永不得入朝為官。
張家倒了,她在祝家地位一落千丈,婆婆、妯娌皆瞧不起她,她幹脆躲進琉璃院不與他人接觸。
憶及娘家,小張氏眼中有幾分潮濕,祝家東府人不屑提起任何與張家有關的人和事,祝妤桐亦對張家充滿怨怒和不滿,認為是張家拖累了五房。
小張氏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到頭來唯有君兒不嫌棄,還誇外祖父醫術高明。
小張氏執帕子輕按眼角,颔首道:“足足有一箱醫書,不少是你外祖父的手抄本。”
祝妤君開心地撫掌,“大舅舅不曾随外祖父學醫,女兒想承外祖父醫術,縱是不能将外祖父的醫術發揚光大,也要替爹娘做些補身子的藥膳。”
梁朝女子讀書、學醫都不稀奇,皇宮裏就有幾位頗負盛名的女醫。
小張氏聲音哽咽,“若讓你外祖父聽見,定會笑得一整夜合不了眼,其實每每想起那些書卷被收在箱籠常年不見光亮,我就心疼……君兒肯學太好了。”
小張氏令白嬷嬷多帶幾人去擡裝書的箱籠與布匹。
春桃一聽到有力氣活幹,立馬将糕點一把塞進嘴裏,站起身自告奮勇,“太太,不需要多人,嬷嬷帶奴婢一人就行。”
祝妤君也想瞧瞧春桃力氣究竟多大,囑咐別逞強傷了自己,便讓其跟白嬷嬷去了。
不到一刻鐘,祝妤君聽見屋外傳來噔噔噔的腳步聲,起身撩開新換的蘇繡門簾往外看。
好家夥,春桃一人扛着足足兩尺長寬的箱籠朝她跑來,箱籠上還放着一匹布。
春桃臉不紅氣不喘,腳步輕快的像只飛燕。
跟在春桃身後的白嬷嬷,縱然兩手空空,也走不過春桃。
祝妤君笑道:“春桃的力氣可以打牛抵虎了,真是厲害。”
“小姐是在誇奴婢嗎?”春桃一雙眼睛亮晶晶的,輕松地放下箱籠。
“是啊,在誇春桃,春桃想要什麽獎勵?”祝妤君讓香巧替春桃盛杯茶,玩笑道。
春桃撓了撓頭,“如果小姐一定要給奴婢獎勵,奴婢也盛……什麽難卻,不過奴婢不要珠釵镯子,只希望每頓飯能多兩個白面饅頭,好混個半飽。”
小張氏和祝妤君正在開箱籠,聽到春桃讨吃的哭笑不得。
祝妤君知道春桃飯量大,已經命廚房每頓給春桃備兩份飯,她平日吃不完的飯菜,也全落入春桃肚子,沒想到春桃連半飽都不夠,不知道的還以為她苛待小丫鬟。
“什麽盛情難卻,你是想說卻之不恭吧,以後每頓再給你加三份飯菜,吃不飽該早與我們說,還真能餓着你。”祝妤君嗔怪地瞪春桃一眼,自箱籠小心地抱出幾本書卷,書卷保管很好,沒有一點被蟲蛀或是生黴。
春桃嘿嘿傻笑,一口氣喝完茶,上前幫祝妤君理書。
祝妤君先挑幾本帶回碧雲居,剩下的仍裝箱籠,并請小張氏放在她原先住的廂房裏,她看完再來拿新的。
……
沒有刻意隐瞞,僅兩日功夫,祝妤君去琉璃院拿醫書、看醫書的消息便傳開了。
祝老太太以為祝妤君是一時興起,渾不在意,只命桂枝通知祝妤君,次日合壽堂擺席面請沈家女眷,讓她早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