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賈放認出了那一頁《萬物之理》之後, 心裏登時覺得撥涼撥涼的。

他從“天一書局”訂購了不少《小學語文》與《小學數學》,所以知道刊印一本書的成本究竟有多少。昨夜四皇子使人五文錢一本地将這書散出去,那簡直就是腰包大出血。

可是這才剛剛過了一夜, 這《萬物之理》的書頁,就已經出現在了市井貨攤上, 印着力學三大定律的書頁, 此刻正被用來包裹着貨物商品。

賣水菱角的攤主是個四十多歲的婦人, 見到賈放正呆呆地看着那些菱角的包裝, 登時笑道:“這位小爺, 可是怕這紙張沁水之後容易破?其實不是啦, 挺好的紙張, 怎麽浸水都不容易破……”

賈放心想:那可不是麽,水憲開“天一書局”的時候,一早就說過, 他們書局裏用的紙, 絕對是全天下最好的紙。

印數最好的紙, 包貨也是一流,這實在是太諷刺了一點。

“你若是不喜歡,俺給你換荷葉來——”

賈放搖搖頭,說了聲“不用”又盡量平心靜氣地問:“這位大嬸,你這用來包菱角的紙,是從哪裏來的呀?”

“害, 你問這個呀,都是咱家那口子, 昨夜在東門市,被人哄騙,稀裏糊塗就花去五文錢買了這個。”

賈放心想:果然……

“我們兩口子都睜眼瞎, 拿去給街上認字的先生看,說是和關撲一點關系都沒有,生生被騙去了五文錢……”

昨夜四皇子散發《萬物之理》,确實曾說好好研讀這本,将來再遇上寶塔實驗這樣的賭局,就一定能贏。這導致了很多人是因為貪圖小利,才掏錢買了這書。

“但我瞅着這字紙是真的好。我就是買幹荷葉,也少不了要五六個大錢,就幹脆拿這個出來用,就當昨晚那個死鬼拿了錢去買了一疊幹荷葉回來,這樣一想,心裏頭氣就也平了。”

賈放到這時候已經完全不生氣了,很平靜地回頭,讓趙成數了銅錢給攤主,自己将那用“萬物之理”包裹着的水菱角交給李青松捧着。

在任何時空,想要扭轉觀念,推動變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像昔日慶王那樣,自上而下地推手,兀自面臨巨大的壓力,甚至在他身故之後被徹底清算;四皇子昨夜選擇了自下而上的手段,想用散發書籍的方法開啓民智,讓百姓們自發地領悟,這一步子邁得太大,其中必然會有與這攤主類似的,完全不能理解這背後的深意,只道是這一切與他們無關……

Advertisement

賈放盡力調整心态,告訴自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四皇子昨夜做這樣的事,就已經預料到了這樣的結果,并且做好了承受損失的準備。散出去這麽多本書,哪怕只能引起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注意,就已經達到了目的。

可是真遇上了這種事,賈放心裏多少還是有些沮喪——這原也難免。

他轉身去了位于打銅巷的百工坊,熟門熟路,直接進後院去找他熟悉的那些工匠們。

誰知以往熱鬧的院子裏這會兒靜悄悄的,人都不知去了哪裏。賈放轉了一圈,方才發現工匠們都聚在他們日常議事的大廳裏——這座大廳,也是賈放慣常給他們講解構造圖和原理的地方。

賈放進廳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留意到他,相反,工匠們人手捧着一本書,有的正皺着眉頭看書,有的趴在桌面上寫寫畫畫。

但賈放知道他們的老底,這百工坊號稱聚集了天下最好的工匠,但這些匠人裏,有一半是半文盲,大字識不了一籮筐——讓他們看書,這真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賈放也沒吱聲,悄悄靠近銅匠老童,看他極其笨拙地拿着一枝禿頭筆,将一張紙鋪平了放在一本書跟前,正在紙上畫着一個又一個奇奇怪怪的圖形。老童也是識字不多的匠人之一,看起來他正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別人講過一遍的書上內容,畫成一個個“鬼畫符”,以便自己記住。

賈放再一看,老童面前的書,不是別個,正是《萬物之理》。

悄悄地看了一圈,賈放發現,這些匠人竟然人手一本《萬物之理》,人人聚精會神地閱讀,似乎都在啃“硬骨頭”。

“三爺,賈三爺!”突然有人發現賈放進屋,這大廳裏登時熱鬧起來。

“三爺,俺在這書上看見了你說的摩擦,摩擦!俺懂了,俺都懂啦,為啥三爺一定要整那銅軌!”

“哈哈哈,當時覺得好稀奇,現在俺也是個明白道理的人啦!”

銅匠則一伸手,趕緊拉住賈放,激動無比,“三爺,好不容易看見您,講講,給咱講講,這‘定滑輪’和‘動滑輪’,究竟是啥子區別……”

賈放一揮手:“大家不要急,一個個來,我一個個解答,個個有份,絕不落空。”

剛剛在集市上被打擊了一回的賈放,現在看到了工匠們不僅熱捧這本書,而且漸漸能将抽象原理與日常所見的具體現象相互印證,賈放心裏別提多安慰了。

“老童,你去拿繩索,輪軸,木架,鐵釘,咱們來做‘實驗’!”賈放手一揮,大廳裏人人歡欣鼓舞,不少匠人還一溜煙地跑出去,把他們的徒子徒孫都叫了來,打算一起聽賈放講道理,做實驗。

片刻功夫,百工坊的這間大廳裏擠滿了人,看起來大家都不想做生意了。賈放甚至聽見有人在身後說:“是號稱‘魯班傳人’的那位小爺來了嗎?讓我見見,讓我見見!”

魯班,公輸班,戰國時最有名的發明家,工匠們的始祖,據說後世木工所用的各種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鬥,都是魯班發明的。

如今在百工坊,工匠們也都供了魯班的牌位,求這位祖師爺保佑後世的徒子徒孫們,也能如他老人家一樣,能夠輕而易舉地化解難題,發明出更多好用的工具。

誰知,現在的百工坊,竟然把賈放叫成是“魯班傳人”,賈放是十足十地窘到了極點——他真不是呀!

剛剛說話的那個年輕後生話音剛落,就被他的師傅照頭上打了一記,開口斥道:“你渾說些啥?人家賈三爺是國公府的貴公子,其實工匠一流可以比的人物。”

賈放趕緊搖手,說:“不不不,在下也是個人,和諸位一樣的人,不過就是比諸位稍許多讀了點書,平時又喜歡動手自己試試……若各位在我的這地位上,能想到的,準保比我更多……”

這下工匠們全感動瞎了:“三爺……”

國公府的小爺說他自己和工匠們是一樣的人?——天底下大約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

“可是三爺想出了這麽多點子……那,那至少是魯班老祖在天有靈保佑的!”也有工匠堅持己見。

賈放:……好吧!正好給了我這個機會,宣傳一下。

“各位,我能想出這麽這麽些點子,其中也多虧了這本《萬物之理》,大家可以看到,它雖然不是直接教大家做出些新的物件或是工具,但是它試圖闡釋的是這世間萬物運行的原理,把它參透,我相信各位在以往做活計時遇到的種種疑難,也許就迎刃而解。”

“就算不能迎刃而解,這些原理也能給大家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賈放大聲說,“我敢打包票,好好參透這本書,對各位的手藝,絕對有莫大的幫助——這書也值得各位作為傳家寶,傳給子孫後代。”

他不遺餘力地為《萬物之理》帶貨,順便還提了一嘴他的潇湘館:“另外,我家藏書頗豐,各位如果有什麽疑問,這《萬物之理》上沒解決的,也可以來問我。我去找找,家中有沒有那本古籍上提到過,可以借給你們的。”

“哇——”

“三爺,這是真的嗎?”

“我們也可以?”

“說真的,我們大字也沒識上幾個。三爺,這書我們能看懂嗎?”

賈放笑問道:“那你們這本《萬物之理》是怎麽看懂的?”

工匠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一起哄笑出聲。有人大聲說:“去隔壁拉了個冬烘先生來給咱們一字一字地念,我們聽不懂的地方,那人也不懂,說他一輩子沒讀過這樣的天書——”

賈放想象了一下:冬烘先生……這畫面感很強啊!

“後來還是坊裏一個後生,認得幾個字,和那先生一起合計着才把書上的字用白話跟咱解釋。”老童向賈放解釋,“咱們聽了,也不大記得住,但大家各有各的法子——至于我老童嘛,我就畫旁人不知道的鬼畫符……”

大夥兒又一起笑了起來。

賈放也笑,瞅着老童說:“加把勁兒,哪天你要是識了字,能把你那些手藝都記下來,就告訴我,我幫你出書!”

話說到這份兒上,廳裏的氣氛就更熱烈了,大夥兒笑成一片,老童直接笑成傻子,他應當是做夢都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有個人承諾幫他“出書”……

但賈放确實有這個心。中國古代的各種技術,多是歷代匠師以師徒口授和鈔本形式薪火相傳,由匠師自己編著的專書甚少,這樣也一定程度導致各地區之間技術缺乏流動,技術疊代的周期相對較長。

很好,這件事當真可以計議計議。

誰知這時任掌櫃擠了進來,一瞅見賈放,就跟見到了寶似的,大聲說:“各位先別纏着三爺,我這兒有頂頂重要的事要問三爺——”

“三爺,您看您吧,好容易您來一趟,這些工匠卻總纏着您問些不相幹的事。”任掌櫃向賈放致歉。

“沒事兒,我樂意。”賈放的回答正中工匠們的下懷,一時間一屋子的工匠都在大笑叫好,将任掌櫃嘲了個滿臉通紅。

“罷了罷了,”賈放趕緊打圓場,“老任,您快說,究竟有什麽事這麽要緊?”

任掌櫃趕緊叫人:“把上次做的那個沙盤拿來。”

“沙盤模型?”賈放真沒想到這個,他總以為古代即使是有沙盤,也是軍事方面的用途為主。但他老爹賈代善那裏就真沒見過這種東西,他自然以為沒有。

結果百工坊拿出來了一件。

賈放一看,是港口碼頭的模型,還做得挺精細——用藍色的漆漆出一片水面,水面旁邊是堆沙堆出陸地,以及用稭稈、硬紙做出棧橋碼頭和商船。

整個模型比例勻稱,做工精良,賈放對這種制作模型的工藝很熟悉。

但整座模型上,最值得一提的,不是這精巧的手工,而是碼頭上出現的兩道明晃晃的銅軌。這銅軌上還放置了一具小小的馬車模型。

任掌櫃見到賈放認真端詳這銅軌與馬車的時候,神情十分緊張,幾乎屏住呼吸。

但賈放一點兒都沒有流露出介意的模樣,反而笑着說:“當初我忘了提醒你們一句,這種軌道安置在碼頭、礦山這種地方最适合不過。看來你們自己也悟出來了。”

任掌櫃登時松了一口氣,伸手推了推銅軌上的那座馬車模型,模型十分精巧,一推之下竟然還能沿着銅軌慢慢移動。

“這銅軌在碼頭确實是好用,以往只能裝百石的車駕,現在裝個千石也不在話下。”任掌櫃問賈放,“但是,從靠岸的船上向下卸貨的人工卻依舊省不下來,而且這裝了千石貨物的車駕,運一個來回十分耗費辰光,所以小人就想來問問三爺,有沒有什麽別的辦法。”

“辦法自然是有的!”賈放說,“單軌運輸自然耗費辰光,但只要在這單軌旁邊再修一道軌道,馬上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賈放随手從桌上,拿起兩枚稭稈充當銅軌,放置在沙盤模型上。在這一瞬間,已經有不少腦子轉得快的工匠反應過來了。

“一條軌道裝貨,一條軌道運貨,運貨的時候裝貨,兩下裏不耽擱。”

賈放笑道:“還有更複雜的法子,等下次在向你們解釋。”

“至于從碼頭上向下卸貨嘛——剛才是誰問我定滑輪和動滑輪來着的?”

銅匠趕緊舉手。

“實驗用品拿來了嗎?”

另一頭一疊聲地答應。

“走,咱們先去做實驗。老任,你可千萬別以為我這是在白白抛費辰光,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賈放大聲沖任掌櫃解釋,“另外,你們誰,去幫我準備一套燙樣的工具來。”

“燙樣?”

“賈三爺連燙樣都曉得?”

“看樣子不僅僅是曉得,想必自己也能上手。依我看,應該說他是‘精通’才好。”

“啧啧啧,這就了不得了。三爺小小年紀,什麽都懂,自己還能動手做,這這這……這不是祖師爺轉世,會是什麽人呀?”

“就是就是,上輩子帶來的宿慧。”

所謂燙樣,就是建築的立體模型,因為中國的古代建築,尤其是皇家建築,必須上呈皇家禦覽,所以專門作出來模型,因為制作過程中需要熨燙,所以稱燙樣。

賈放也是因為研究過一陣子中國古建,所以才會對“燙樣”這種工藝非常熟悉。

他在百工坊的院子裏,向一群工匠們講解了一下定滑輪與動滑輪的原理與區別,并現場指導工匠們組裝了一組滑輪組。

在此之後,他又提示工匠們如何将那本《萬物之理》中所述的杠杆原理運用在實際之中。

在那之後,賈放又帶着工匠們烏泱泱地回到了大廳裏,這時所有的“燙樣”工具都已經準備完畢,都給賈放放在桌上。

賈放飛快地用秫稭做了一個框架,用漿糊膠合固定。然後他用紙剪成了形狀,代表滑輪組,安裝在那框架上。

任掌櫃和工匠們都在等待他的解釋:“三爺,這是什麽?”

賈放笑笑:“這叫‘起重機’……”

公元前後,羅馬設計師維特魯威就已經在他的《建築十書》之中提到了起重機械的設計;

15世紀,意大利人發明了轉臂式的起重機,使起重機械的操作得到了大幅度的簡化;

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為起重機械提供了新的動力,19世紀,英國出現了蒸汽動力的起重機……

現在賈放也不知道自己所處的這個時空究竟處于什麽樣的時代。但為什麽不從現在開始,把今天、現在、當下,當成是起點呢?

賈放一口氣給工匠們講解了轉臂式起重機,龍門式起重機和橋式起重機的結構要點,但是具體的燙樣模型就只做了轉臂式的一種,其他都只是啓發、引導,讓這些工匠們在實踐過程中自己思考。

但饒是如此,待他說完,一屋子的工匠已經對賈放佩服得五體投地,有人提出想要拜一拜賈放:“我心裏就把您當我們祖師爺了。”

賈放:……這可不行!

幸好任掌櫃給他解了圍,這位掌櫃的好心提醒賈放:“三爺,您今兒特為到我們這兒來,是有什麽要緊事嗎?”

賈放猛地一拍後腦:“是有要緊事,不說我差點兒都給忘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