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三村食堂”的婦人們局促不安地坐在辦公室裏, 她們面前都擱着茶盅,裏面有沏好的茶,但是誰也不敢喝。大家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彼此都是一陣羞惱。

早知道會鬧到賈三爺這兒來, 她們打死也不鬧了——

不, 鬧還是要鬧的, 只是不能折騰出那麽大陣仗了。畢竟涉及到錢財的事, 誰也不肯讓步。

終于, 賈放匆匆趕到。婦人們留意到他臂彎裏搭着一件領口襯着皮毛的大氅。這麽厚的衣服, 在氣候和暖的南方, 倒是不怎麽多見。

賈放坐下之前對婦人們說:“我們先約法三章,我不是聽你們相互指責的,也不是給你們調解評理的。我只想把你們的事情解決。”

婦人們已經受過三村村長一通排揎, 這時一個個臉漲得通紅, 卻是誰也不敢說話。

“你們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覺得賬目不公, 每個人分到手的錢不對,對不對?”賈放柔聲開口詢問。

“是這樣,”其中一個目光果敢的婦人點着頭,“大夥兒平時誰也沒這功夫記賬算賬,而且誰也不會。所以就都是這一兜錢,采買也從這裏拿錢, 賣了飯食賺了錢也往這裏裝。”

“到了月底大家一清點,人人都覺得分到手的不大對。比原本想着的要少多了。”

另一個婦人登時插嘴:“是呀, 生意做起來的時候那麽紅火,到分錢的時候卻只有那麽一點,怎麽想怎麽不對。”

這一下開了話匣子, 婦人們登時七嘴八舌地齊聲說了起來。

賈放微笑着,等了片刻,突然站起來,沖一群婦人笑道:“再這樣我就走了。”

說實話,賈放一張臉長得相當耐看,再沖大夥兒一笑,一群婦人們看得有些發傻,登時一個個又閉了嘴,耐心聽賈放說話。

“你們分開做生意,還能做到像‘三村食堂’這樣好嗎?”賈放假做不在意地問。

幾個人相互看看,雖然不怎麽願意承認,但還是搖了搖頭。早先那個目光果敢的婦人快人快語地開口:“肯定不成。大家都各有所長,聚在一起才能成事。再說,這生意不就是做飯麽?哪家不會做飯?也就我們這麽些人能湊在一起,一次才能做這許多。如果大家拆散開,和其他村的各家各戶,不就都一樣了?”

她一邊說,賈放一邊暗暗點頭,知道這個婦人是個見識明白的,當下記了姓名,她丈夫姓邢,旁人都管她叫老邢家的。

老邢家的說完,旁人紛紛點頭。

“所以解決了這賬目的問題,你們還是願意合夥做這生意的了?”賈放問。

“願意——”

“要是賬目沒問題,那就是我們自己還不夠勤快,又還能怪得誰來?”

“那好!”賈放便一拍手,從門外轉進來一個二十不到的小後生,身材瘦弱,見到這些大娘大嬸們微微欠身,頗不好意思地笑着。

“這位姓餘,是一村的。他以前做過賬房的學徒,前陣子病剛好,不能下地,但跟着金融辦的金、塗二位都學過一陣,記賬是一把好手。”

“如果你們每月願意給他一百文,他可以代你們記賬,盤點,甚至還能幫你們提出一些建議,比如,材料漲了,菜價可能要漲點,或者三文錢得換點便宜的菜之類。你們覺得怎樣?”賈放問。

婦人們倒是都沒想到,賈放會提出這麽個解決方案。

“我倒沒什麽,就是一百文有些貴!”

“是啊,一百文,能在我們那兒吃二十頓了。能不能這樣,讓他在我們那兒搭夥,順便給我們算賬……”

最後還是老邢家的替大夥兒拿了主意:“算了吧,想想咱們,每個月每個人拿到手的,還是能比這一百文多不少的。算來這一百文,劃到我們每家頭上,也就是十文錢的事兒。”

“沒了這個小餘幫着記賬,咱們這生意就快鬧崩了。依我看,倒還不如點了這個頭。大家算是花點小錢,買個放心。”

老邢家的這麽一說,婦人們想想是這個理,便也都答應了。

“以後小餘也在這邊的辦公室裏辦公,采買的人每天到他這兒報一次賬,每天傍晚食堂關門的時候,他幫你們點一次錢,然後錢還是你們自己保管。每月會再做一次賬實核對,保證賬沒有記錯。”

“如果萬一這賬還有什麽問題,我這兒還有一位人選。小餘的師傅是隔壁金融辦管實物的老塗。如果賬錯了,老塗還會幫着查,直到找出錯賬為止,各位,這樣一說,是不是就覺得放心得多了?”

十來個婦人一起點頭。

“對了,小餘還是幫那頭磚瓦廠記賬的賬房。”賈放順帶提了一句。

“哇,那他豈不是一個月能拿兩百文。”登時有婦人笑道。

“記賬也很辛苦,成日裏打算盤珠子,不比各位拿鍋鏟輕松。”賈放也笑,“關鍵他拿的這些報償,是因為他付出了勞動,而且解決了各位的實際問題。”

“定個契約吧!”賈放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契約,給婦人們與小餘都念了一遍,雙方都覺得沒什麽疑問,便都摁了手印兒,各持一份。

賈放則暗自舒了一口氣,對這個結果相當滿意。這一招“代理記賬”,他有好幾個目的:一是對各村裏的村辦企業進行摸底,了解他們的經營狀況和實際財力,為将來征稅做好準備;二來是讓婦人們了解財務透明的重要性,讓她們見識到可靠賬目對消弭矛盾有多大的作用。

三來就是讓村民們先豎立起一個觀念:公共服務也是有成本的,是需要花錢去購買的。

此外還有一點:這“三村食堂”的菜也很合他的口味,不希望它經營得好好的就此倒掉。

桃源寨推出的“公共服務”,不止體現在出現了專業代理記賬這件事上,也體現在“商業懇談會”——簡稱“桃源集”的各項服務上。

除了第一次“桃源集”為了吸引人氣,免收了一切費用之外,自從第二次開始,桃源集收起了管理費:費用标準是大型攤位十文,小型攤位五文,桃源寨本地居民打八折。

在收費處,戴着“稽查隊”袖标的趙五光在耐心地對大家解釋:“這些費用包含了很多內容,主要有場地使用費……”他沒忘了拿出一份小抄,和自己的記憶對照一下,“衛生費、流通券兌換費、鑒別費等等。”

“比如說,大家繳了衛生費,這集上的清潔就不用各位來做啦,會有專人來打掃。”

“我們稽查隊的津貼,也來自各位繳納的費用。”

趙五光做出一副努力巡視的模樣,說:“為了大夥兒在這桃源集上定定心心地交易,我們稽查隊可是一刻也不能放松哦!一整天不吃不喝,也不能像大夥兒一樣,好好地逛集,拿點津貼,不過分吧?”

趙五光話音剛落,忽聽遠處響鈴,他馬上帶人直沖過去,問了一圈,“哦,原來是搖鈴試試呀!您放心,管用,絕對管用!”

看見趙五光這麽賣力,來桃源集的人紛紛掏錢,付了攤位費。即便是在其他市鎮,在集上擺攤也是會有些費用的,而且往往不會像桃源寨這裏這樣,明碼把費用标出來。有可能會看人下菜碟兒,外鄉人收費收得貴些,也有些地方會有地頭蛇收點保護費什麽。

百姓對此原本也有預期,但見到桃源寨這裏又能一項一項地掰扯清楚,往外掏錢便更爽快些。

這一次,金融辦的“流通券兌換處既辨僞處”成了最忙碌的地方。

有人拿着流通券來問:“這個能替我換成銅錢嗎?”

老塗接過券,伸手抖一抖,瞧一瞧,對光看一看,點頭道:“可以,你稍等啊!”那頭老金就記個賬,然後摸出銅板遞給對方。

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這個能替我換成銅錢嗎?”

老塗接過券,擡起眼,朝外面觑了一眼,道:“你稍等啊!”隔了片刻,他突然伸手搖了搖鈴,還沒等裏面的人反應過來,王二郎已經帶着手下沖進來,扭住來人,大聲道:“又發現仿冒的流通券了?”

老塗點點頭:“仿得太拙劣了。慘不忍睹。”

自從桃源寨開始使用這“流通券”,就有不少人開始打它的主意。頭一回辦集就有人帶了那五文十文的流通券回去,想辦法裁了好紙,又是畫,又是印地仿冒。可這短時間之內,還沒有出現能夠仿冒得比較像的——沒有那一張,能讓老塗的“放大鏡”能夠派上用武之地的。

王二郎立即把人一扭,推出去詢問,但這人都不是桃源寨的人,最終結果應該都是以桃源寨的名義,押出去交給各州縣的官府處置。

也有那真的吃不準的,往往是買家和賣家一起過來。老塗拿着那流通券對光看了半天,說:“是真的,只不過用的次數有點兒多,表面的油墨都磨損了。這樣吧,我給你換張新的,這張舊的就作廢了。”

于是買賣雙方換到了簇新的流通券,高高興興地去了。老金那裏則需要登記一下作廢的流通券編號與面值,這一張周轉了無數人手的流通券便終于壽終正寝。

一天下來,桃源集熱熱鬧鬧地開始,熱熱鬧鬧地結束。寨子裏的百姓們都挺滿意,各自都在算賺了多少錢,又或是買到了什麽便宜貨。

誰知這攤位費的故事還沒完——第二天村裏貼出了告示,竟然是昨日收的攤位費的使用明細,衛生清潔崗領了多少津貼、金融辦領了多少津貼、稽查隊員領了多少津貼,有多少結餘,即将用于修繕攤位和平整場地之類的後續保養工作……以及記賬人員本次記賬領取了多少津貼。

底下署名是“桃源寨公共事務部”。

這告示貼出來之後,無論是土著還是新移民,都直接看傻了。

“這真是……”鄉民們大多數都覺得言語太蒼白了,不知該怎麽表達,“太新鮮了。”

收費就收了,竟然還把每一文錢花在哪裏都亮出來了。

“啧啧啧,我昨兒掏了十文,感覺這錢一點兒都沒白花。”

“是呀,至少知道他們把錢都用在了刀刃上。”

“昨兒個二郎他們幾個稽查隊的,四處巡查了一天,到晚間,連嗓子都喊啞了。這些孩子們得些個……津貼,該!”

“可是為什麽要把這些都亮出來呀?”

“聽說這是賈三爺的意思,賈三爺說,大家一起交上來的錢,不是什麽官府的錢,而是大家夥兒的錢,錢都應該用在刀刃上;而且,那些為大家出了力的人,不應該白白出力,應該得到相應的報償。”

“把這份賬貼出來,就是想讓大家能好好看看,大家的錢是怎麽用的,公共事務部一文錢不會貪,但是真正做事的人也應當有回報。”

“這個法子好!”

“……”

自從公共事務部公布了一回公共事務明細之後,第二回 再公布桃源寨的“公共事務”,鄉民們便都有了預期,知道一定是細節滿滿令人信服的實證與明細。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