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黛玉在林家聽着實況轉播,而史湘雲卻在賈家被迫接受直播。看着如狼似虎的嬷嬷媳婦們,翻箱倒櫃。一種從未有過的屈辱感讓史湘雲嘴破了下唇,攥破了手心。長長的指甲也在一次用力時被折斷。
‘自己還沒嫁過來呢,自己還是你賈家請來的客人。爾等安敢如此?我史家雖沒有出過娘娘,但也是一門雙候。豈是你一五品小官之婦可以欺辱的?我史湘雲雖然父母雙亡,但我史家還立在那裏呢。今日的事情,我記下了。’史湘雲看着滿屋的狼藉恨恨地想着。
這時的史湘雲算是徹底放棄嫁給賈寶玉了,睛雯被攆了出去,還有那麽多平日裏交好的丫頭都被打發出去。賈寶玉連聲都不敢吱一下,卻是讓人心寒。這樣的男人怎可托付終生。
湘雲扪心自問,今天是丫頭們,也許明天對上王夫人的就是她自己,她又能指望的上誰呢?老太太健在,王夫人就敢如此,她日老太太西去。自己可還有活路?年歲越長越大,老太太遲遲不提婚約一事。若再托下去,必生變故。
便是到最後,真的如願成了親,嫁給了寶玉。但婆婆磨磋媳婦的手段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做為一個大家小姐,那些手段,就是別人不說,自己也是知道的。得心意的媳婦都要時不時地被婆婆敲打,何況是她這種不得心意的呢。不但不得心意,娘家還不會給出頭的媳婦,那之後的日子,她都不敢想象。
第二天,抄園子的事情,雖是傳遍了京城內外,但卻還是生生地瞞住了賈母。見此情況,史湘雲也不能再說些什麽。只能一邊将此事暗暗記下。另一邊打發人回史家。讓史家的人知道這邊的情況。必竟史家不只湘雲一個姑娘,湘雲若有了什麽不好,必是要牽連下面的堂妹們的。
再一個,湘雲婚事遲遲不辦,也影響下面的堂妹們出門子。所以,史湘雲便打發人回史家。雖然這并不是第一次打發人回史家,史家也不是沒派過人來賈家催婚事。只是這次,史湘雲的意思卻并不是想讓史家出頭催婚事,而是接自己回府去,回史家。
‘既然守候已是無望,那麽就轉身離開’。史湘雲站在自己院門前遙遙地望着寶玉的院子,堅定地說着。
三天後,史家接走了史湘雲。一個月後,史家便下了帖子邀請親朋好友參加史家大姑娘湘雲的訂婚儀式。如此雷厲風行,卻生生打了賈母的臉。賈母不反省自己的不是,倒是先埋怨史家的無信被契。
所以,各類同人文中,最經典的橋段出現了。那就是賈母病了,思念黛玉,派人來林家接黛玉過府小住。也因此黛玉接到消息後,收拾了一番便去了賈府。
賈母的院子,不知是秋末冬初還是怎地,越發的蕭瑟了。院中廊下的鹦鹉也是蔫蔫的,北風輕輕吹起落葉,像是要帶走最後一份活力。
嘆了口氣,快步順着掀起的門簾進了屋子。轉過正廳,一眼便看見了東暖閣小炕上的賈母。落漠的雙眼,滿頭銀絲,整個一空守老人形象。正滿心傷感時,便看見了一邊跪坐着捶腿的鴛鴦。直接把黛玉僅有的一點小資憂傷給弄沒了。
切,自己是腦子透逗了吧。剛才想什麽呢。就這小日子過得,還落漠,還空守呢。這老太太估計是被史湘雲的訂親給刺激到了。說是生病,不過是自己堵氣罷了。
不過,說實在話,這賈老太太也實在是有些過份了。原書中的黛玉就是這麽生生被托死的。若是原書中,黛玉與寶玉早早定下婚約,是不是黛玉的敏感多思就會少一些?如果黛玉也有史家這個本家,是不是在事情有變的時候,也可以灑脫地離開?唉!無論如何,那些都是假設了。
現在,史湘雲離開了,另訂親事了。賈母生氣了,郁悶了。可您老也不想想,這史湘雲都多大了。雖是兩家私下裏說定了,可總這麽托着也不是個事呀。您老耽誤的可是史氏一族的姑娘呀。史家跟你老多大的仇呀,你這麽坑自己的娘家。
你既不給人準信,人家自然要轉身另找下家了。現在你又氣人家不講信用了,是不是有點太矯情了。
雖是這麽想,但對于一個真心疼愛自己的老人(雖然大部分來自于那張符),黛玉還是拿出了最大的耐心來開解她。
一晃數日,這日邢夫人一臉笑意的來到了賈母上房。行禮後不等賈母叫起,便自顧起了身,笑道:“恭喜老太太,賀喜老太太了,媳婦給老太太報喜來了。我們老爺給二姑娘說定了親事。”因着邢夫人進一屋就說了這話,倒讓屋裏的姑娘們都有些不好意思。李纨見此,忙領着姑娘們出了屋子。
黛玉雖然非常想要留下來,卻也只能跟着衆人去了賈母院裏的休閑室。臨出來時,使了眼.色,讓紫鵑留了下來。
“給二丫頭說了親事?訂的是哪家?”見姑娘們都出去了,賈母也有了些興致,笑呵呵地問着邢夫人。
“許給了大同的孫家”邢夫人說道。
“大同?那豈不是說二丫頭是要離開京城。”賈母皺眉。
“并不是去大同,仍是留在京都。老太太有所不知,這孫家雖是大同府人氏,但那後生卻是只身在京城的。現又襲了指揮之職。祖上乃是咱們家當年的門生,算來也是至交。聽我們老爺說,這後生相貌魁梧,體格健壯,年紀不到三十,且又有些家資,因未曾娶妻,我們老爺這才選了給二姑娘當女婿。”
賈母一邊聽,一邊點頭,當聽到‘年紀不到三十’時,又有了些疑慮,“這年紀是不是有點大呀。這個年紀尚未婚配,可是少見呀?”別是有什麽隐疾。
“聽說是公事耽誤了”。邢夫人不以為然地回道。大點怎麽了,寶玉年紀到是小,可也沒見好在哪。
賈母心中卻還是覺得有些個不妥,遂有些不大願意,但又想着兒女婚事,自有天意。自不可強求,因着史湘雲的事情,賈母對這些事情,倒也是有些心灰意冷。況且這婚事即是二丫頭的親生父親許下的,應該不會差到哪裏去。因此只是略問問,并不怎麽幹預。
晚間,就寝前。黛玉就迎春的婚事已經知道個全概。
這幾年,迎春一直生活在賈母的院子。而迎春的奶娘早讓後來請進府的教養嬷嬷擠出了內院。
這教養嬷嬷還是那年滴翠亭事件後,沒多久才請進府的。迎春被教養了些時日,雖然性子沒什麽大改變,但到底不似從前那麽懦弱了。等将來出嫁時,教養嬷嬷也會跟着迎春出嫁。有了嬷嬷的看顧,黛玉想迎春應該不會再如原著般被虐待。
黛玉知道,因着五千兩銀子的事情,必定會讓迎春在孫家擡不起頭,直不起腰。所以,黛玉決定等迎春出嫁前把這五千兩銀子悄悄地送給迎春。
既然命運真的是無法改變的,那麽花費五千兩銀子,買下迎春最後一年不受委屈,也是值了。
說起花錢,這些表姐妹裏,對于迎春,黛玉願意花。惜春,不用花。至于探春,黛玉是一分錢也舍不得花的。當然了,都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這五千兩銀票,黛玉是誰也不會告訴的。
再說了這事傳出去,又豈是好聽的?親爹用五千兩銀子賣了親生姑娘,姑表妹再花五千兩幫着還債?這都什麽沒跟什麽呀。
五千兩,無論是對于賈赦,還是對于賈家這些當家太太奶.奶們來說,都不算什麽。對于黛玉,那就更不用說了。可是對于賈迎春,卻是太重要了。因着五千兩,夫妻吵架時,都要被說嘴。吵架時,說。被打時,說。一直到生命的終結,都是因為這五千兩銀子。
說實話,替賈赦還這筆錢。黛玉也是心疼的。可再鐵石心腸,黛玉也不願意看到花季少女,被打的遍體鱗傷,日日以淚洗面。所以,這五千兩就當是每個心安吧。有時黛玉都覺得自己特別的僞善。可那又能如何呢。
賈迎春不是夏金桂,性格決定着命運。既然能為她做的已經做了,剩下的只能靠她自己了。
年前最後的适合嫁娶的吉祥日子裏,賈迎春帶着賈府置辦的嫁妝及黛玉在成親前一天送給她的銀票,出嫁了。
成親第二日,将五千兩銀票交還孫紹祖後,在教養嬷嬷的幫扶下,迎春在孫府的日子過得平平淡淡,雖也有不如意之事,但較之原著,已是好了數倍。
這裏且不說,迎春一年多後,仍是逝去之事。只說那薛家當真是在同一年裏娶了讓黛玉頗為欣賞的夏金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