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嚴清鶴對皇帝突然的調笑已多少有了準備,他沉着應道:“臣兒時頑劣愚鈍,自然無法與大皇子相比。”
“頑劣愚鈍?”章颉道,“朕可聽聞愛卿自小謹慎機敏。”
嚴清鶴只答:“所賴父母教養罷了。”
他看着大皇子,又想起自己的侄子,總覺得有些親切,便又道:“臣小時,大約也就是這樣大的時候,有一回也落了大雪。臣與一群孩子們打雪仗,鬧得過頭了,砸壞了別人家的花瓶,最後還被父親一頓責罰。”
“你這樣沉穩,也有過這麽鬧的時候?”章颉像是覺得很新奇。
“尋常人家都孩子都喜愛玩鬧吧……”嚴清鶴道,“後來年紀漸長,又有了小弟,才懂事起來。”
大皇子聽得有趣,又見皇帝似乎心情尚佳,便擡起頭小心翼翼地問道:“父皇,等我做完今日的功課,能與阿姐去玩雪嗎?”
章颉果然微微颔首:“自然。”
大皇子畢竟只是個孩子,雖然常常做出一副沉穩的樣子,但聞言還是眼睛都亮了起來,興奮道:“謝父皇!”
嚴清鶴見他一派天真的情态,忍不住笑起來。卻感覺皇帝的目光似乎在盯着自己,便小心收斂了神色望過去。
皇帝果然還在看着他,話音裏帶點戲谑的笑:“要你笑一笑,可真是太難得了。”
嚴清鶴恍惚想起,皇帝從前似乎是說過要他別總苦着臉。說起來,這竟是皇帝在逗他笑了。從來都是別人圍着皇帝賣笑臉,要皇帝來逗他歡心,這恩寵不可謂不深厚。但要承受這恩寵,代價也太大了些。
回了家,他先去見了父親,将這天的事情挑挑撿撿,說了些能說的與父親聽。
嚴複良聽罷沉思一陣,只道:“穩妥行事,切莫張揚。”
嚴清鶴自然應是。他不知皇帝這決定有幾分是因為自己,但不管有沒有,有幾分,他都希望這事情影響能越小越好。京城裏的人多是成了精的,一旦有些響動,總能把事情摸到一分二分。
嚴複良似乎并沒有因為這件事而高興起來,反而又嘆道:“塞翁失馬,難料這是福是禍啊……”
這件事情雖不可張揚,但另有一件事情卻不必壓着。嚴滄鴻稱他帶回來了好消息:“陛下說要親自給你指婚。”
嚴清鶴尚來不及發表意見,顧錦先憂心起來。她一面為自己不能親自經手兒子的婚事而遺憾,一面又擔憂皇帝所指的并非良配。
嚴滄鴻勸慰道:“娘,陛下指婚,這可是別人求都求不來的榮寵。”
顧錦便道:“什麽榮寵,及得上一輩子如意?要你放下遙兒求你一時榮光,你就樂意麽?”
嚴滄鴻被噎得沒話,只好道:“各人自有各人的命。”
當事人被晾在一邊,混混沌沌,神游天外。那日賞雪就覺得皇帝不是随口一問,果然還有別的考量。
皇帝要來插手他的親事,總不像街頭的大娘,是因為閑來無事,又有一份多管閑事的熱心。朝好處想,皇帝或許是要指個可靠的岳家,算作對他的補償。朝壞處想,或許是皇帝想通過這門親事來牽制他嚴家。
但其實于他來說,這其實都不算壞。如果皇帝有這些考量,那就都不算壞。他所擔憂的,是皇帝并沒有想這麽多,而僅僅是想要控制他的親事。
僅僅是因為他這個人而已。
章颉當然并未考慮過,他的一句話會給嚴家帶來什麽喜憂。不過嚴清鶴也不小了,成親是早晚的事情,他倒不至于介懷。只是事情來得有些突然,叫他有些意外。
原本嚴清鶴與家人同住,已經諸多不便。倘若成親,自然約束更多。
他起初要嚴清鶴,便是因為想掙開限制,放縱一回。他于章瑗,便是因為無窮無盡的限制而将心思隐秘地按捺了許多年。
他所求的,說到底不過是一份無所拘束的情感寄托。若是又一層一層地裹上許多束縛,這般折騰一回又圖什麽呢?
章颉自認不至于虧待了嚴清鶴,他也并不是非要阻攔,不過成親總不急一時半刻,壓一壓也無妨。到時為他擇個顯貴宗親,一來不至于被管束太多,也權當作對他的補償。
寬大的書桌邊,章颉放下朱筆,靠在軟墊上想了些閑事。昨夜天氣驟冷,他又熬至深夜,一時不防竟有些着涼,故而今日未至書房,只叫人将奏折送至寝宮裏。
他方閱完了六部常例的事務,便有些覺累。冬日的陽光照進來,随不算暖和,卻白晃晃的刺眼。照在筆架上,那支墨玉的筆便顯出濃郁的深綠來,描金的小字閃閃發光,煞是好看。
他想起些什麽,嘴角便挂起一絲笑,伸手又去描摹筆身上那兩個字,卻是冰涼。
他又随手揀起一本折子來看。這些多是官員個人上的,不必經上級,直接呈到皇帝眼前。這本是一個言官參劾工部趙尚書的,說的是他家人生活奢靡,不知節儉,又并了許多細枝末節的毛病來湊數。
章颉看罷也未作批複,只将那奏折又丢在一邊,不甚在意。
當天夜間,卻有加急的消息傳回京裏來。是李道平的折子,說的是劉長承的遺孀死了。
永州原是發現河裏有具女屍,找人來認,卻是這樣一個要緊人物。仵作驗過,确認是他殺而非自殺。
寒冬的天裏,誰非要将這寡婦殺死且抛屍河中呢?李道平還敘,劉長承之妻王氏手中大約仍有些要緊證據,不知怎麽抖了出來,不料引了殺身之禍。
看得章颉甩手便将折子摔在桌上。
沒有僥幸,沒有疑問了,這事牽扯之深,竟須滅口。
劉善悄聲走上來,為章颉端了杯熱茶,又将禦案收拾齊整,方才輕聲道:“陛下息怒,莫氣壞了。”
章颉深深出了口氣,他頭依然有些發昏,感覺腦子不甚清楚。原本這算不得大案子,但綿綿延延拖了許久,又節外生枝扯出事端,總叫他心裏頭覺得不舒服。
他平了平心緒,讓劉善去傳刑部尚書來。随即又補道:“把王懷仁也叫來。”
人命案子原就是要過刑部的,但這是李道平直接遞給皇帝的急報,故而刑部尚書原先并不知情。此番深夜召他,卻未說所為何事,使他不由感到惴惴,又聽聞還召丞相同去,才略感安心。
到了書房,看過李道平的信函,他又是一驚。他手上過的人命大案多了,但這回格外棘手。不管皇帝是要殺雞儆猴還是清本肅源,這事情一天不查到朝廷裏來,一天就不能了結。
皇帝拿回信函把玩,問道:“王卿,你以為這條人命值五萬兩麽?”
王懷仁平靜應道:“值。”
皇帝擡起頭來看他,他蒼老又沉着的目光對上皇帝,又緩緩道:“值得更多。”
刑部尚書在一旁不由做了個吞咽的動作,動動喉結以緩解自己的緊張。王懷仁太過坦然,讓人幾乎覺得下一刻他就會說出一個名字。
但終究沒有。皇帝盯着王懷仁看了一會,又問:“那王卿以為,到底能值多少?”
王懷仁并沒有直接接皇帝的話,而道:“王氏被害,必然是李大人查案有效,戳了人痛腳。想來李大人不日便可破案,到時自然水落石出。”
皇帝又将目光轉到刑部尚書身上,問:“劉卿以為呢?”
刑部尚書一時不防,只好道:“臣與丞相意見相仿。”
皇帝聽過,似乎短促地輕笑了一聲,聽得刑部尚書額角又落一滴冷汗。
從書房出來,離了炭火堆砌的溫暖,冬日夜裏的冷風便更顯得寒涼。
刑部尚書同王懷仁一道出宮,在冷風中瑟瑟,壓低聲音道:“王大人可是……知道什麽了?還願大人賜教。”
王懷仁只搖頭道:“老夫能知道什麽?提案斷獄,我是遠不及你的。”
他又道:“劉大人此時只需守正。難料他日你堂下所審的,是否就是你今日同僚。”
言罷恰至宮門前,府裏的馬車就等在此處。王懷仁從容得很,大冷的天裏竟也不見發抖瑟縮,只是上車時終究還是顯出老态。刑部尚書目送離去,仍是皺眉,揣着袖子也上了自家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