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讓陳曦想不到的是,陳景竟會來得如此之快。
才不過第二天的中午,陳景便到了陳家老宅,同來的還有他的妻子江燕。
春節期間,江燕所在的服裝廠停工,大約要休半個月的假,她閑在家裏無所事事,就偶爾接幾個活兒,幫親朋鄰裏做幾件衣服,掙兩個手工錢。
陳景所在的運輸公司倒是不放假的,但由于春季活少所以是一替一天輪休的,昨天陳曦去運輸公司的時候運氣好,正趕上陳景值班,今天他便剛好休息了。
兩人昨晚商議過後,便決定趁着第二天雙雙休息,把兩個孩子送到岳父岳母家,他們兩人則親自來找陳曦,準備敲定合作。
不錯,才不過一個晚上的時間,陳景夫婦便毅然決定了要跟陳曦一起合作生意。
他們兩人仔細地分析商議過,他們在國營單位幹臨時工已經七八年了,兩口子每個月工資加起來還不如一個正式職工來得多。
而且,這兩年下鄉的知青們紛紛回城,占據了很多的工作崗位,光是他們兩人的單位就回來了不少知青。
正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目前的狀态是工人多職位少,所以他們覺得轉正的機會便更加渺茫了。
陳景其實早些年就跟江燕提過想找點兒別的出路,但早些年風聲緊,在運輸隊跑貨時,偶爾夾帶一些私貨跑到黑市上去賣都是心驚膽戰的,江燕怕他出事兒,就一直都不太同意。
直到76年年底開始,情勢漸漸好轉,陳景便大着膽子帶了幾次貨,算是賺了幾次快錢,但苦于本錢太少,利潤也就不是很多。
其實就在陳曦剛一提到她的計劃時,陳景便動心了,這兩年他早已嘗到了做生意的甜頭兒,他早就想給自己找一條明确的出路了,而陳曦恰恰就成了這個引路人。
開一家小型的百貨商店,那不就約等于是供銷社或者百貨大樓了嗎?只不過他們是私人經營的。
申城這兩年生活用品的供應,依舊十分短缺,人們每天排着大長隊,憑票購買,還會時常因為供應不足而買不到,或者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票,有錢卻買不到。
如果他們的店鋪能夠有一定的貨源,并且每種商品設置成用票和不用票兩種價格來賣的話,想必生意應該不會很差吧!
至于貨源的問題,于他而言就更簡單不過了,畢竟跑了這麽多年的運輸,各地各行業的人脈還是積累了不少,一些基本的貨源對他來說根本不成問題,至于其他的貨源,他還可以去談不是麽!
Advertisement
接着便是賣服裝的問題,更是可以直接交給妻子江燕來負責,妻子在服裝廠幹了七八年,其他的方面怎麽樣他不知道,但做衣服絕對是一把好手。
陳景算過一筆賬,妻子的服裝廠做出來成衣,以中山裝為例,高檔一些的,每套的成本大約也只有十塊錢,但是拿到百貨大樓去賣,每套便能買到三十多價錢,相當于一個高級技工大半個月的工資,還要票。
那麽他們只賣二十塊錢一套行不行,并且可以允許客人自己選擇顏色布料,量身定做,一個月哪怕只能賣出去一套,也是十塊錢的利潤啊,都趕上他半個月的工資了,再說了他覺得他們也不可能一個月只賣一套,畢竟在價錢他們賣的可要比百貨大樓便宜得多。
往長遠想,雖然他們現在沒有服裝的進貨渠道,但是他可以慢慢去找啊,如果将來他真能找到款式新穎價錢便宜的進貨渠道,他們便可以改為賣成衣為主,訂做為輔,這樣妻子也可以輕松一些。
想通這些,陳景一股腦的把自己的想法全都講給了江燕,夫妻倆恰恰都是有生意頭腦的人,他們一拍即合,當即決定要跟陳曦一起幹。
由于陳景夫妻二人來得早,趙英蘭此時還沒有出門約會,所以陳曦正好又把她的生意計劃跟趙英蘭講了一遍。
趙英蘭聽完,發現自己竟也能幫上陳曦的忙,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而且陳曦安排給她的工作,既不會影響學業,又能在課餘時間給自己找點兒事做,趙英蘭何樂而不為呢!
但直到陳曦說出要分她一成股份的時候,她就不幹了,她覺得自己又不像陳景夫妻那樣,每天把時間和精力都耗在店裏,她最多就是課餘時間幫忙算算賬罷了,她哪能跟着分錢呀!
陳曦非常了解趙英蘭的個性,知道如果趙英蘭不反對也就不是她了,所以她也懶得跟趙英蘭就此事而磨牙,直接便拍板決定占股比例,她甚至連協議都提前拟好了。
陳曦作為第一大股東,出資生意啓動金2000元及靜安區商圈內的一個兩層商鋪,占股70%。
陳景和江燕夫婦負責日常經營,占股20%,是第二大股東。
趙英蘭則占股10%,作為最小股東,負責財務和法務相關。
為什麽會有法務呢,主要是考慮到趙英蘭的法學專業,将來如果生意規模一點點擴大,陳曦希望趙英蘭可以作為他們生意上的法律顧問。
趙英蘭見陳曦協議連都拟好了,便不再廢話推辭,正如陳曦了解趙英蘭一樣,趙英蘭也同樣了解陳曦,她知道陳曦既然已經決定好了,便不會輕易改變。
何況,她也明白好朋友的心意,她知道陳曦是想拉她一把,給她一個賺錢的門路,所以她應該好好珍惜這份心意,并且在将來為了他們共同的事業盡心盡力。
三人審查協議無誤後,陳曦便出門找了家印刷社,特意打印了三份,裝訂一番以示正規。
協議拿回來之後,合作的三方,陳曦,陳景,趙英蘭,在每一份協議上都簽下了名字,然後人手一份,合作便初步達成了。
那麽下一步當然就是收拾和裝修店鋪,準備盡早開門營業了。
而此時,陳伯和陳嬸方才知道,他們的小兒子兩口子竟然準備跟小小姐合作做生意了。
按照陳伯的想法,他的兒子就理應為陳家工作的,拿點兒工資還行,怎麽能要股份呢!
陳曦卻勸說,時代不同了,地主土豪早都被打倒,誰規定你陳伯的兒子就只能給陳家打工,而不能合作呢,還是要接受時代的發展嘛!
陳伯心裏雖然也能接受陳曦的說法,嘴上卻不住地冷哼道,要不是因為自己年紀大了,力有不濟,哪裏輪不到自己小兒子出馬。
至于陳曦為什麽不找他大兒子兩口子合作呢!陳伯自己就腦補了兩個原因。
其一,他大兒子在橡膠廠工作,屬于正式職工,應該舍不得辭職去幹私人的買賣,其二,他大兒媳婦這個人性格實在是不讨喜,應該不太受小小姐的待見。
陳伯自己腦補的原因只對了一半兒,其實陳曦是對他大兒子兩口子都不待見。
接下來的日子,便無比忙碌的日子。
陳曦統籌全局負責安排工作。
首先她先是讓大家合力把店鋪清掃一新,接着便安排衆人對店鋪進行重新的粉刷和裝飾。
蔣恒知道了趙英蘭要跟陳曦合夥開店的消息,便每天自告奮勇地前來幫忙,人多力量大,不過三天的時間,便完成了最初始的任務。
而後,便是每個人別分的任務了。
秦蕭開始每天在老宅的院子裏打貨架,貨架都是按照陳曦畫出來的草圖制作的,而尺寸則是秦蕭自己丈量了店鋪的大小後,自己計算規劃的。
陳曦繪制的貨架草圖大多汲取了未來超市的鋪貨風格,顯得規整有度,也方便客人挑選,完全不會像現在的雜貨鋪子一般,貨品堆積存放,雜亂無章。
秦蕭同時還打了幾個挂衣服長架子,準備放在二樓,以及一個平整的大桌子,方便江燕做衣服時畫圖和裁剪所用。
陳景和趙英蘭還有趙英蘭的小尾巴蔣恒,則被陳曦派出去聯系貨源和進貨了,幾天時間已經有一些貨物陸續搬到了的店裏。
江燕這邊,陳曦則是自己手把手地一點點安排交代。
陳曦先把她腦子裏的一些即将流行起來的服裝款式簡單描畫出來,拿給江燕,而江燕呢,她在服裝廠工作多年,雖說不懂設計,但讓她根據陳曦提供的款式,量身打板倒是不難。
按照陳曦的計劃,她準備讓江燕先做出來一些款式不同的成衣,挂在一樓或店鋪的大門口吸引路人的眼球,如果有人詢問,則由陳景把客人引到樓上,當然二樓的牆上也要挂有一些不同款式的成衣,以供客人挑選,如果客人選不中,或者一時間沒有合适的尺碼,也可以幫客人量身定做。
服裝生意是陳曦非常看重的一塊業務,雖說七十年代末,私人服裝行業尚未完全起步,他們幾乎找不到什麽私人進貨的渠道,他們的服裝店最開始也只能走定制的模式。
但再過個兩三年,服裝行業便會飛速的發展起來,到時候私人的服裝廠會越來越多,各種流行的元素滿天飛。
陳曦則可以把陳家的另一個閑置的商鋪也利用起來,直接裝修成一個高檔服裝店,交給江燕去經營,到時候他們可以去羊城或者鵬城進貨,不再定制而改賣成衣。
而這邊的店鋪則可以把二樓也用作經營日用百貨,因為幾年後,申城的整體消費能力便不是現在可比了,他們的百貨商店完全可以經營更多更高檔的商品。
這樣一來,将來可能就需要陳景和江燕各負責一個店鋪了,不過這些便都是後話了。
陳曦的整個規劃可謂是非常長遠,但她卻沒有把她的全部規劃都告訴大家,她覺得現在大家只要做好當下,然後随着時間的推進,他們的小生意總會按部就班的慢慢發展壯大。
當一切準備就緒,大家都要求陳曦給店鋪取一個名字,陳曦也不推脫,便以自己兩個孩子的名字,給店鋪取名為安寧百貨。
就這樣,在衆人的殷殷期盼中,靜安區一家名叫安寧百貨的商店靜靜悄地開業了。
政策的初期,本着低調的原則,既沒有鑼鼓喧天,也沒有鞭炮齊鳴。
這一天,一塊蒙着紅布的巨大匾額被高高地挂起,紅布扯落,上書安寧百貨四個大字,正是出自陳曦的手筆。
至此,安寧百貨正式宣布對外營業了。
然而此時,陳曦和秦蕭卻沒有時間看一眼店鋪的經營狀況,因為二月的下旬已經過去一半了,終于到了他們不得不返京的日子。
大二馬上就要開始了。
作者有話要說:求小可愛們???營養液支持我一下呦~再有兩天過期了呢!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