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湯子苓還沒走出會議室,又接到了領導的電話,說麻煩他跑一跑,輪流去同事家幫忙裝系統。
“說一家算一次外勤,最好能在一個周內給裝完。”湯子苓将手機遞給元松,“上面都是詳細地址,你看看都熟悉不。”他雖然在這邊也呆了有小十年了,可活動範圍一直不大,剛剛掃了眼同事們的詳細住址,有好些地方都特別陌生,以前聽都沒聽說過。
元松作為本地人,對市內各街道可以說是了如指掌,他簡單看了看,心裏就有譜了,“時間還早,從這兒到處長家最近,咱們現在就過去。”
路上的主幹道還好,不管車多不多,道路上的冰都鏟了。轉入小的街道,又沒有力哥那樣的人組織着清理路面,街道就真成了滑冰場。
不過摔了這麽多次,元松跟湯子苓也算是滑出經驗來了,兩人跟孩子似的走幾步打個呲溜,倒是比小心翼翼走路要快得多,不多會兒就到了處長家社區門口。
湯子苓打了電話,沒多會兒門衛就放行了。只是沒想到電梯因為氣溫過低出了問題,暫時不能用,兩人只能走樓梯上23樓。
“要不你在下面等我吧,我搞快點兒,争取十分鐘下來。”光想想就能知道爬到23樓會累成什麽鬼樣子,湯子苓不想元松跟着自己受累。
“沒事兒。”元松湊到湯子苓耳邊小聲說,“正好咱們試驗一下,看看耐力比以前強了多少。”他倆在跑步機上簡單測試過,确實比以前堅持的時間要長很多,但對于爬樓梯這樣更費體力的,還真沒嘗試過。
湯子苓猶豫了下,到底還是點頭了,“那行。”
結果讓兩人很意外,以不慢的速度到23樓,別說流汗腿軟了,甚至都沒有大喘氣!
兩人對視了一眼,不過謹慎起見,還是刻意假裝喘着粗氣的樣子,按了處長家的門鈴。
“快請進……”
進入玄關,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滿置物架綠瑩瑩的菜蔬。再往裏走,眼睛更是被随處可見的綠意填滿了,餐廳、客廳,靠牆擺着大大的置物架,架子上都是看上去養得非常不錯的菜蔬。
湯子苓跟着處長去書房安裝系統,元松沒過去,被老太太拉着問起外面的事。
“自從電梯出了問題,我們就沒咋出過門。”老太太面相慈和,讓人心生親近,“看新聞說外面路都結了冰,不好走。孩子,辛苦你們了,路上摔着沒?”
“還好,我們穿得厚,摔着也不疼。”元松開寵物店時的常客,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老年人,他挺擅長跟他們打交道的,“您小區這邊有暖氣,真好,我們家那一片得開空調,還不怎麽暖和。”
Advertisement
“你們在哪住啊?”一個小姑娘端着杯子從房間出來,見家裏來了外人,立刻湊了上來。
“柳湖北街那一片兒。”元松問她,“學校現在什麽政策啊?在家上網課?”
“對啊,不知道啥時候能開學……”
說話間,又從房間裏跑出來幾個孩子,聽小姑娘說,有她堂表兄弟姐妹,還有她要好的朋友,都在這一棟樓住,是過來一起上課的。
這些孩子大概在家悶壞了,纏着元松問外面的情況。聽說他是柳湖北街的,一個個很興奮地問他有沒有去過柳湖北街夜市,那裏是不是很熱鬧。
湯子苓安裝完系統,又花了點兒時間教會處長怎麽操作後走出書房,就見元松被一群十來歲的孩子圍着,叽叽喳喳地問這問那。
“別急着走,馬上就到飯點兒了,就在家吃吧。”老太太很熱情,“大老遠的來幫忙,總不能餓着回去。”
處長見狀也開口留飯。
盛情難卻,兩人就留下了。
吃飯的時候,見老太太跟處長愛人總問柳湖北街夜市的事,兩人恍然,他們留飯的目的估計就在這兒了。
不過,這也不是啥不能與人言的秘密,兩人幫他們加上柳湖北街夜市的公衆號,拉他們進了購物群,還告訴他們怎麽在微店網購……一頓飯吃的算是賓主盡歡。
之後又去了附近幾個同事家,兩人才打道回府。
回到家,兩人心情都有些沉重。
按說,他們去的這幾家,生活水準應該在平均線以上的。可他們卻能感覺到大家掩飾不住的惶恐不安,連處長家看上去泰然自若的老太太,都不例外。連這些人家都這樣,其他沒有收入來源的人,都不知道會處在什麽樣的境地中。
正安靜地吃着飯,突然聽到電視裏傳來字正腔圓的播報:“……即日起,以下城市将設立官方售糧處,主要售賣糧油米面,限量售賣肉奶蛋及應季蔬菜……”
兩人不約而同地停筷,認真看電視上的播報。
“有咱們市!”雖然知道作為一線城市,肯定不能被排除在外,但親眼在名單上看到,懸着的心才算真正放下。湯子苓突然想到開會前聽到的傳言,“地級市、縣級市并入省級市的傳言大概率是真的了,設官方售糧處的滿打滿算就這些城市,其他城市的居民不去農村,就得就近遷到省城去。”
元松點了點頭,他突然扭頭問:“還記不記得剛剛走過工地時,發現綠網裏有燈光,現在想來,應該是室內在施工。”
“一下子遷過來這麽多人,确實需要很多住處。”湯子苓有些困惑了,“是不是農村的地下住宅有什麽弊端啊?不然的話,幹脆引導着人都往農村遷移就好了,何必費大力氣搞分流?又是設售糧處又是接着建樓盤的,也挺耗費人力物力的吧?”
“說不準,興許是上面的人也拿不準哪條路更好,幹脆用實踐來檢驗……”
設立官方售糧處的新聞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連着好幾天都是輿論關注度最高的熱點話題。
因為這一舉措,好些原打算等天暖和一點兒就想法子去農村的人又改了主意,覺得既然政府都設了售糧處,那至少說明糧食是有保障的,既然如此,何必背井離鄉,去人生地不熟的農村呢?當然,有看好的,自然也有不看好的,大家各持己見,有時候吵得很兇,但這個新聞無疑讓人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