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賣花木販子沒口誇

林如海撫須笑道:“那是自然, 不然當年你爹我在京師做翰林時住哪裏?這可是林家的老宅,第一位林家侯爺就住着了,是開國皇帝賞賜下來。”

黛玉簡直如聽什麽晴天霹靂一般,言語間頗有些埋怨:“爹爹, 家中既然有宅子, 為何讓我住到別人家去?”

早知道她壓根兒不用寄人籬下, 在自己家當家做主多好,何必巴巴兒去賈府受氣?

林如海道:“當時只覺賈府與我家親厚, 再說你一個小人兒,怎的放心你一個人待在偌大的府邸?”

晴雯在旁邊做和事佬:“姑娘這回去可得好好倒騰一下, 回頭咱請賈家的人來做客。”

晴雯是明白的, 古代社會人權和財産權基本上要服從于皇權,好比周貴妃的小舅子瞧上你的宅子,你就得騰挪。

黛玉沒有賈府的依傍, 就算住在大宅子裏也會被偷被拐, 別的不說, 賈府敗露以後大觀園不就進了賊?妙玉在府裏的家廟中也被擄走。

所有沒有權勢的依傍多少銀子也拿不住。如此向來, 黛玉就算不依靠賈府,孤身一人也很容易遭受災禍。

也許林如海就是這般考慮才将黛玉送入賈府:財産無論如何保不住,倒不如拿錢買個黛玉平安。何況賈府還有老太君做主, 總能給黛玉剩下些嫁妝。

思及此,晴雯在心裏暗暗祈禱:蒼天啊大地啊,保佑林大人長命百歲吧, 我們這些人才能在他庇護下活下去。

當下林如海和黛玉換上小轎,一路往京師西邊而去。

京師有俗語雲:東富西貴。西邊歷來是達官貴人的所在,林家那位先祖被封賞時是開國時期,那時候地盤還能騰挪開, 如今要在西邊建造房子是難上加難,就是購買也有價無市。

進了崇文門,就見一條街,街南樹下有一棵大杏樹,樹下有一座水井。轎子外面跟着的管家講解:“這口井叫做杏子井,井水甘甜,全京師有名呢。”

這卻是到林府了,林府門口三間獸頭大門,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林府”兩字。

黛玉心想,爹爹真是謹慎,許多人家,譬如賈府,舍不得那頭銜,即使降了爵還挂着從前的匾額,高調張揚得很。

門口立着十幾個仆從,衣着整齊,正在恭候,瞧見他們來了,各個笑臉吟吟:“老爺、姑娘回來了。”

Advertisement

林府是開國皇帝賞賜下來的侯爺府,自然地界寬敞。林府分為中、東、西三路,西、中兩路各有兩個四進的院落、東路卻有個兩進的院落。

過了東路這兩進的院落,裏面再有後罩樓攔腰将之隔為府邸和花園,正好将整個宅子補就的方方正正。

花園不大,卻種滿奇花異草,先來京師的仆從已經從昌平的花房裏買了不少珍惜花木種下了。

晴雯啧啧稱奇,這可真是寬敞得緊。而且林府跟賈府不同,林府也就兩個主子,自然處處空蕩蕩。

黛玉也罕見的有些興奮,也許是因為她終于知道自己家也在京師有房子;也許是想起從前在書中看到查抄大觀園時寶釵二話不說就回了自己的家時她心中的羨慕;也許是想到賈府風言風語的說她是“打秋風的窮親戚”。

是以她流露出了很少有的興奮,顧不上洗塵,就開始在府中走動起來還興致勃勃的分配房子。

中路的第一重院落自然是林府的門面擔當,平日裏接旨和迎接外客便是在這一重廳堂裏,自然要布置的肅穆莊重。

第二重院落是林如海的外書房,放一些不打緊的藏書,平日裏林如海跟門客談事情便在這裏。偶爾有一些親近的朋友也要在此接待。

第三重院落便是內書房。林如海有時教導黛玉便在這內書房,而且林如海如果有心腹要事,便要人将其迎進內書房。

第四進便是林如海住的正院,西邊開了個小門,與西側院的一座小院相連,那裏就住着二姨娘。

東側路的第一進院落供奉着林家的先祖牌位,平日裏林家祭祀便是在此。黛玉忽得有些心酸,想起從前在賈府要燒紙也怕別人忌諱,只能心中遙想。

東側路的第二進院落空着。當作客房。

兩院子中間的回廊封閉成房間,是林家管着祠堂和後面花園的仆從工作的地方,方便他們勞作。

西側路的每一進院子都封住互相不連通。第一進院子住着林家的門客之流、第二進院子住着白先生,第三進院子住着二姨娘,第四進院子則住着黛玉。

黛玉又下令将白先生和自己院子之間設置一個夾道,如此一來白先生要和自己往來便直接走夾道,不用驚擾林如海和二姨娘。

林如海和白先生、以及姨娘的院子不用收拾外,其餘的都可以由黛玉全權負責,是以黛玉收拾布置的津津有味。

晴雯在旁邊也贊嘆不已,不愧是大家小姐,布置出來瞧不見任何金玉之物,可是你就是覺得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貴氣。

也許放到現代,林妹妹還真可以做個個審美高端的室內設計師呢。

終于知道自己家也在京中有宅子,黛玉這幾天幹勁十足,不是給哪個院子改窗紗,就是讓擺幾件古物。在旁邊候着的管事也上前湊趣:“各屋裏的花卉都空着,單等着主子們住進來挑選,姑娘要得空,我就叫花房那邊的人運過來。”

原來林家初來乍到,在郊區沒有蓋自己的花房,這四時花卉還從外面采購,昌平是這京師中花卉集散地,是以管事從那邊找了個店家。

花園中的花卉果木都在主子們入住之前便已經種好,可這每人屋裏的,因着不知道他們的喜好,管事便沒有自作主張,等着主子們來自己挑,黛玉便允了。

紫鵑上前問:“姑娘,我找人叫來白先生和二姨娘,咱們一起來挑?”

黛玉想一想:“好。”

二姨娘不是個作妖的,她穿着一襲月白衫子配秋香色裙子來了,來時還帶着一盅蓮子:“姑娘,這北京城千好萬好,就是幹巴,廚房裏炖了滋陰的蓮子羹,我踝了(備注1)還好,你也嘗嘗?”

紫鵑接過炖盅,黛玉說:“謝過姨娘,院子住着可熱當(備注2)?”

二姨娘笑起來嘴角上揚:“熱當,熱當。安置下來就定心了。”

別的疑問她沒說出口,都說老爺進京去述職,可為何帶上一家人上路?

雖然家裏人口簡單,只得她這一個妾和一個姑娘,總覺得有些蹊跷。

但是二姨娘不去過問,她是個知足常樂的性子,踏踏實實關了門過自己的小日子就行。

當下那花木販子進了大院。

因着屋中都是女眷,便只讓花木販子家裏的媳婦進來,站在院子中,将自己帶來的幾車花木一字擺開,由着主人家挑選。

黛玉一眼就瞧中一盆石氏小梅,開口問:“那石氏小梅送五六盆過來。”

賣花販子滿臉堆笑:“這位姑娘一聽就是懂行的。這石氏小梅在江浙可流行得很,我們大老遠才販了來。”

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這盆蘭花可要高價。

黛玉不用回頭看晴雯,都猜得到晴雯此時肯定一臉痛心疾首,不是苦勸她不要當冤大頭,就是在暗暗忖度怎麽自己也做這南蘭北販的生意。

只不過如今大家小姐講究口不談財,問什麽都要講價便俗氣了,因而她只淡淡一笑,并不接話。

果然晴雯開口:“我們就是江浙人,剛從那裏北上,看着這花真是說不出的親切。”

黛玉拿扇子遮面,在扇子下忍不住笑,好一個晴雯!什麽見花親切,明明是警告花販子我們是內行,不要拿高價糊弄林府。

當下那花販子讪讪一笑:“這可真是緣分,不過俗話說物離鄉貴,路上損耗什麽的,也是有的。”

瞧着她說的漸漸不成個樣子,管事在旁邊打岔:“橫豎短不了你錢,記得早點送過來。”

那花販子又上前對白先生推薦:“姑娘,這文團素也是新晉育出來的蘭花品類,瞧着姑娘舉止脫俗,恰似神仙妃子,正配得上姑娘。”

她倒是個會看的,白先生自從和離後就恢複姑娘打扮。

如今聽見花販子推銷,白先生微微一笑:“春不出宜避春之風雪,夏不日避炎日之銷爍,秋不幹宜常澆也,冬不濕宜藏之地中,不當見水成冰。世人愛蘭風雅,我卻嫌其難養。我不喜這個。"

這話說得文绉绉,花販子聽不懂,卻明白了後面一句話,她當下從花架子中翻出一個水盆:“那姑娘瞧着這個可喜歡?”

原來那小缸用陶土所制,沒有上漆,格外的古樸自然,缸內一朵半個巴掌大的小小蓮葉,旁邊一杆花莖往上升去。

果然白先生瞧一眼就喜歡了,跟身邊的小丫鬟說:“一會送到我房裏去。”

晴雯恨鐵不成鋼,什麽嘛,那鄉下土窯裏燒出來的罐子無端增加許多價錢,真是不會買東西。

二姨娘笑眯眯問花販:“別個都是雅致人兒,我可是個愛熱鬧的,要什麽花才好?”

作者有話要說:  (備注1)踝了:吃了

(備注2)熱當:舒适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