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品相關
前言
一
我們都願意相信人人平等。然而,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真的是挺大的。就像有些人明明已經三十好幾了,卻還跟十幾歲的少年一樣單純天真、沖動浮躁;而有些人明明才十幾歲,卻已經像成年人一樣成熟獨立、冷靜沉着了。很難說清楚究竟是先天的基因遺傳,抑或是後天的環境影響造就了這種差異。但是無論如何,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類似這樣的差異的确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
二
年少時,我以為自己是比較早熟的那一類人。
十五歲的時候,我就可以獨立思考,并自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了。那時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在思想認知,以及理性思維方面,比周圍很多三十歲的人都要成熟。至少也是跟那些成年人處于同一層級的水平。對此,我在內心深處,還是頗有幾分沾沾自喜的。似乎有那麽一點點“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味道。當然,事實上這并沒有什麽可喜的。畢竟,對于一個人來說,思想意識方面的領悟力和現實生活中的執行力,完全是兩回事。我的軟肋顯而易見地擺在那裏——由于年紀太小、還在上學的關系,我并沒有自己的經濟來源。而我一向認為,經濟獨立是實現人格獨立的基石和先決條件。
二十五歲的時候,我終于找到了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有了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并藉此實現了經濟獨立。卻恍然發現,自己其實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麽成熟。校園裏的生活還是太單純了。真正步入社會以後才發現,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後來,終于漸漸明白,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人和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也終于漸漸明白,在很多事情上,尤其是在感情方面,是與非、對與錯,都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不同的立場考慮同一個問題,我們總是會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結論……。
二十五歲的我對自己說:發現并接收自己的不成熟,是真正開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
在實現經濟獨立之前,我始終小心翼翼地同所謂的“愛情”保持着距離。校園裏,也曾經遇到過自己欣賞、頗有好感的女孩兒。不過最終還是理智占據了上風,将試圖去接近她們的“本能”鎮壓下去了。因為在我的觀念裏,“愛”是一種能力。在真正具備這種能力之前就貿然去追求“愛情”,最後的結果只會傷人又害己。
基于同樣的理由,年少時一直自诩成熟的我,對于周圍同齡人那些“不成熟”的,所謂的“愛”或者“喜歡”,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排斥。明明知道一朝畢業後終究會勞燕分飛、各奔東西,當初又何必開始呢?簡直就是在浪費自己的感情跟精力!然而等到參加工作,真正步入社會以後,我才發現,校園裏那些青澀而純真的“愛”和“喜歡”,有多麽珍貴。
四
從事着一份枯燥乏味、缺乏激情、幾乎沒什麽成就感可言的工作,每天在這個不大的城市中奔波着、忙碌着、平凡着、麻木着。庸俗的、利益至上的現實世界,讓我對“愛情”的認識,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于是那些坎坷曲折、讓人感動感嘆的愛情故事,在我的印象裏就全都成了小說家們憑借自己的想象和美好願景虛構出來的東西。直到我遇到黎安,聽他跟我講了他和茉莉的故事。
五
我一直想把黎安和茉莉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随着時間的流逝,這個想法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心願,于是就有了這本書。是的,對于我來說,寫這本書是為了完成自己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是為了懷念我們這一代人那些青澀沖動、情真意切,卻已經一去不複返的青春歲月;是為了紀念那個名叫茉莉的陌生女孩。所以,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會考慮太多的市場因素。我要做的,是用真實的文字和筆觸,通過小說這種形式,盡可能地把這個發生在我身邊,卻并不為人所知的故事,展現或者說還原在有緣看到這本書的讀者面前。不過,在開始講故事之前,我覺得非常有必要把幾個應該交代的問題,提前跟這本書的讀者朋友們都一一交代清楚。
首先,這本書所要講述的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情節的主體框架、脈絡,以及前因後果,都是真實的。但也有一些情節,尤其是一些具體的細節,有虛構的成分。或者換一種說法,就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畢竟,這是一本小說,而不是個人傳記。
其次,因為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所以書中難免會涉及到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些人和事。雖然概率不大,但我不能完全排除他們,或者他們周圍的人會看到這本書的可能性。如果真的發生了這樣的情形,我無法預估這會給他們的生活帶去怎樣的影響。所以,為了避免出現此類情況,故事中出現的人物,我全部都使用了化名。
第三,書中故事始于2002年夏天。故事情節的發展,完全是按照真實的時間順序來排布的。但也有一些具體的時間節點,是無法進行準确确認的。對此,書中都做了相應的模糊處理。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故事的真實性,以及在時間上、邏輯上的合理性。因為,那些事當時實确實就是這樣發展的。不過,為了避免出現之前提到的,小說影響到現實生活的情況,我在盡量确保時間屬性真實的同時,對故事發生的地點,或者說地理背景,做了一定的虛化處理。具體來講,就是以現實中的一座城市為原型,虛構了一座叫做平陽的、符合小說情節需要的北方四線小城,作為故事的布景。
綜上所述,這本書要講述的,是一個由真實的人物,在現實的時間維度上、虛構的城市中,演繹的真實的故事。
如果大家覺得難以理解的話,也可以忽略掉前面的那些廢話,直接把本書當成一本“純屬虛構”的小說來讀就好了。真誠的希望,書中所講的故事能帶給大家一些有益的啓示和感悟。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茉莉,以及所有曾經努力愛過和正在努力愛着的人。
P.s.盛夏情愫,小城故事……。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寧願這本書是那種被某些人甚至某個人反複閱讀很多遍的書,而不是被很多人翻過一遍以後就抛到一邊不會再想起的書。
本章背景歌曲:《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羅集市)》;作詞、作曲、原唱:Paul Simon(保羅.西蒙)、Art Garfunkel(阿特.加芬克爾)。推薦最經典的原唱,以及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萊曼)翻唱的版本。#####感謝閱讀。歡迎發書評,歡迎加書架、加收藏;如果喜歡,請記得為本書投出你手中的推薦票和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