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初試

幾個月之後,各大院校開始藝考,麥秋也參加了。麥秋的可選學校不是那麽多,按她之前的想法是都可以去試試。但她正用電腦查日期排日子打算做個表格時,系統給她任務了。

【初級任務:藝考

任務內容: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地基蓋不好的大樓只能是豆腐渣工程。成功考取全國TOP10表演專業,每前進一名都有優惠呢!PS:是表演專業TOP10,要認真審題哦!

任務獎勵:奢侈道具卡一張,精品道具卡N張(N的大小取決于考試結果)。

(奢侈品道具卡:比精品道具卡更niubility的道具卡,如果開出變形金剛也請不要驚訝,都是灑灑水而已。)】

除了初級任務之外,下面還有一個支線任務。

【支線任務:爺爺I love you!

任務內容:真摯的親情總是感天動地的,就像葫蘆娃救爺爺一樣令人怆然淚下。在藝考形體考試中用優美的舞姿打動老師們,在別人的BGM裏沒人能打敗我!PS:獎勵只有選擇《孤獨》作為應考舞蹈時才能生效,原因你懂的。

任務獎勵:精品道具卡N張,普通道具卡N張(N取決于感動人數和感動程度)。

(普通道具卡:窮B的專利,開出什麽來誰都不好說。湊齊十張也要看你是歐是非,一百張還是有點可能偷渡成功的。)】

麥秋:“……”官方吐槽能不這麽狠嗎?

一共十所,排除掉離着特別遠她實在不想跑的,查過了跟影視無關的,傳說中內部風氣不是特別良好的,教學目标跟她的目标有差的,總共就只剩下了五所。

好在還剩下五所。

除了已知的三項考試,其實還要考唱歌,最開始知道有這一項,麥秋就感覺有些過不去。

系統說她跟蘇葉秋的唱腔完全不同,學也學得不像。麥秋把她唱的歌錄了下來,再跟蘇葉秋以前的練習曲子作對比,哪怕她這麽個業餘人士,也聽得出來異樣。

根本不是一個人。

Advertisement

好在雖然說是考生自備材料,但基本上所有考生都不會挑選通俗歌曲,任何學校也都不鼓勵這種選擇。因為早期的流行歌曲音域是很狹窄的,曾幾何時還有“自然聲區,不足一個八度”的說法,在當時這類歌曲根本沒有辦法用來篩選學生的聲音條件和音樂素養。

麥秋上網找了一首難度不是很高的民歌,跟蘇葉秋以前的流行歌曲唱法完全不同。包括邵凡師兄也說,唱歌這項一般時常不會超過一分鐘,老師主要聽取的是學生的咬字、吐字,音色和音準,國內這方面更多的是挑選演員,并不是真的要挑選歌唱家。據說以前有不少唱歌跑調的學生,也照樣被招進了學院。

很多人不了解民歌和通俗歌曲有什麽區別,其實很好分,如果硬要舉個例子形容的話,大概就是《好日子》和《青花瓷》之間的區別。

現代的通俗歌曲音域也很廣泛,只是學院考試已經形成了定例。傳說中,哪怕真的有學生唱了個高八度的流行曲,老師們也會把分數調低。這大概也是某種學院派的偏見……吧。

當然,有學生問都不問就自己想唱什麽唱什麽,發音不明,吐字不清,取材也用家鄉小調,那分數低到發指也很正常就是了。

影視表演類考試通常分為初試和複試,複試又有二試和三試。一般是初試篩選出一定的名單,學生們按照名單決定回家還是呆在賓館,複試才是關鍵性的考試。

從時間上來講,藝考跟普通高考的時間段完全不一樣,通常在校學生想要參加藝考都可以通過學校報名藝術類的提前招生。

說起這個考試,麥秋就想起自己上輩子參加高考的時候班級裏就有不少同學報名,由于老師的毫不顧忌,很多平時你明明看起來風輕雲淡成績相當不錯的好學生都會基因突變的滿臉通紅地報名藝考。麥秋還記得當年有特別實在的學生為了不戴眼鏡,漂漂亮亮的去考試,愣是在高三那麽重要的時刻跑去做近視眼手術,雙眼皮手術……

後來她工作了以後才發現她那代人跟年輕人比起來差遠了。

他們都是可以在高三時直接做豐唇,隆鼻,開眼角的狼滅。

也幸虧出現這種情況後多數藝術院校都表示不鼓勵學生做雙眼皮以外的整容手術,不然社會上整容的少男少女們比例一定激增無數。看看現場有多少人就知道了,麥秋戴着口罩,看向一望無際的隊伍。整個學校操場根本裝不下,都要排到校外去了。

人山人海人擠人,密密麻麻,烏央烏央,報名者衆,從遠處看像是春運現場。

其實也不全是明星光環的事情,很多時候跟國內的選拔流程以及考試內容也有關。藝術這個事情實際上是很難用量化的分數去衡量的,就算評分标準說得很清楚,每個老師的評判标準又是說不清楚的。高考覺得有問題還可以複查卷子,表演考試就沒有複查的說法。而且還有培訓班這類的事情,你上了老師的課,老師自然對你眼熟一些,印象也好一些,所謂大家都知道的“潛·規則”,大概就是這樣的。大家都不知道的那些,那就不好說了。

最後一切都不透明的結果就是……有時候就連被選上的學生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憑什麽被選上的。——聽起來幾乎就跟抽卡差不多,是非是歐全看運氣。

所以也就很難完全怪這些想要撞大運的學生們都跑來學校碰玄學,舞臺實在太吸引人了,明星的地位直線上升更是吸引人。

市場經濟環境下,一人考上就有可能改變全家的命運。

誰不想試試呢?萬一呢?彩·票那麽難中還有人中呢。

再說藝考也是高考之外的另一條出路,文化課分數始終沒有其他普通院校要求那麽高。普遍的認知就是學藝術的并不需要多高深的學識,只要專業上的技術好,人們也并不會苛求他們出口成章。雖然不少明星在有了地位以後又想要把自己包裝成文化人,不過學識這種事還是很難騙人,比如某個不知道全國論文網站的畢業生,大家就很容易猜出他的論文品質。

但是,真的是全是這樣嗎?

據麥秋自己知道的,假如表演系一個班有三十人,其中五個會出名就已經算是相當大的概率了。更多的是這一年一個班只有一兩個人出圈,再或者一兩個都沒有。好多同學們靠着學校裏積攢的人脈拍上一兩部小制作,然後全體覆滅,連水花都沒翻起來。

這是表演系的常态,也是大部分專業的常态,能夠在大學讀了某一專業并且畢業後也一直做這項工作的人屈指可數。只不過,演員這個職業因為本身的光環特別的引人注目罷了。

也有不少人憑着資本和人脈硬是擠進圈裏,那對于普通人來說,就屬于另一個故事了。坦白說,就算是這樣,擠進去的也多數都是“查無此人”,度娘百科裏經常會寫一寫吃瓜群衆聽都沒聽說過的經歷和獎項,不定期地演上一些可能上映都不到一個星期的“電影”……就像《皇帝的新裝》裏的皇帝,自個兒高興一下,周圍的人吹捧一下,感覺挺好,也就這樣了。

所以真正的成為想象中的明星,其實并沒有大家口中說的那麽容易,一步登天的人當然有,但是十萬裏挑一的概率也就差不多了。

——

初試比較簡單,刨除一些徹底沒有準備的,大家都對自己很有信心。有那種看着顫顫巍巍,一上場光芒萬丈的;也有那種雄赳赳氣昂昂,上場之後連話都說不明白的;還有那種老油條,幹什麽都游刃有餘的;再有就是有點小名氣,上來凹“學霸”、“校花”造型的……最後這種通常都自帶媒體記者,長·槍短炮地亮閃閃地圍着。

麥秋算是其中的例外,B市冬天那叫一個冷,她不光捂了口罩,還有羽絨服和大圍巾,腦袋上戴了帽子,只顯出兩只眼睛一條縫。

以致于老師見到她的第一句話是:“把臉露出來。”

有點小尴尬的麥秋:“……”

也因為這樣,麥秋躲過了學校裏面外面滿滿的人群這種被認出來的危險。雖然有不少同學謊報年齡,但上學考試還是填的是真實數據,蘇豔芬這個質樸的名字愣是連學校老師都糊弄過去了。五個學校裏,三個沒人認識她,剩下兩個一個不是太肯定,另一個則是麥秋報了速成班的學校,邵凡師兄直接幫着搪塞了一下下。

系統痛心疾首捂心口:“可見你胖成什麽樣兒了,芬兒啊。”

麥秋斜着看了它一眼:“那是誰害得?”

系統僵了一下,随即茫然四顧,假裝自己真的是只心寬體胖的小貓咪。

“喵~”

麥秋仿佛高貴冷豔的意大利模特一樣,給它回了一個字。

“滾。”

系統嘤嘤嘤的假哭了起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