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落戶

好說歹說把村民們哄散了, 宋樰也就收起了他的小獠牙。

王大偉笑着調侃他:“你這兇起來像一只小狼狗似的……你們富家小哥兒不該端莊賢淑嗎?”

“哪來那麽多講究。”宋樰不屑道:“那些皇家貴族我是不知道,我們商家的小哥兒, 包括姑娘家,也是要學家裏吃飯的本事的。”

不說他們家兄妹三人被阿爹阿姆一視同仁的送去念書,還都得學算賬做買賣。其他生意夥伴家的姑娘小哥兒也多少會參與到家中買賣來,至少嫡系是肯定的。

一談起來生意來, 那是絕對不能弱勢的。生意場上誰跟你講端莊不端莊,被人壓一頭那損失的可是實打實的銀子!

有的人就算日常看起來端莊賢淑, 也是假的, 糊弄糊弄外人罷了,談起生意就要原形畢露。他們一個圈子裏的,誰不知道誰啊?

“那都是虛的, 就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才會活的那麽累。我們這些有錢人尚且如此不肯吃虧,也不知道你這窮的叮當響的在意個啥。”宋樰暗戳戳指被村民“欺壓”的王大偉。“就豁出去說, 不幫襯了,能怎麽着?她們還能打你不成?”

那麽高個子的人, 居然還要靠自己保護,哼唧。

王大偉被他別扭的樣子逗笑了, 同時心裏也暖暖的。

有人護着自己的感覺還挺好的。

到了家中, 古氏瞧見籃子裏藏着的鹹魚和臘肉更是大吃一驚:“我的乖乖, 這麽些東西還有藥材, 得多少錢啊?你可不能亂花啊!”王成梁死後她也沒問過家裏還剩多少銀錢, 總覺得兒子心裏有數。然而現在……古氏翻了翻上面的幾包藥, “這看病的事情可沒個準兒,萬一幾服藥下去沒好,銀錢又花完了,可怎麽整?”

古氏嘴上抱怨着,但王大偉也知道她是好心。便安撫道:“沒事兒,我這幾回來往縣城和鎮上,已經想了個賺錢的法子。”要是他真能制出來紅糖,憑着如今大興王朝獨一份的制糖方子,還愁不來錢?

況且這些東西也并沒有花錢買,是張石柱家送的……只是治好産婦的事情不好跟古氏交代,就瞞下沒說。

“真的啊?”古氏不疑有他,兒子說了她就相信。

她歷來是這樣,在家靠父兄,出了門子靠相公,相公死了靠小叔子,現在靠兒子。

他們說什麽她就信什麽,也不去思考是否可行,這不是她這個女人該操心的。

作為女人,她該操心的是……古氏目光落到了宋樰的肚子上。

宋樰還在思考,沒見着縣城和鎮上有什麽賺錢的門路啊,難道是自己的商業嗅覺還不夠敏銳?

就聽到古氏說:“那你可要趕緊賺錢,等傻哥兒治好了你們趕緊把婚事給辦了,讓娘好早點兒抱上孫子。”

宋樰:????

王大偉沒接這茬,也不知道該怎麽接。他現在也有點後悔沒和古氏澄清了,等宋樰“治好病”之後場面還不知道多尴尬呢。可現在再澄清好像也晚了……

古氏大概也不會信……

“娘,你看看這些臘肉鹹魚藏在哪裏好,待會兒家裏要來人,別讓人發現了!”王大偉岔開話題。

古氏頓時緊張起來,拎着臘肉鹹魚滿屋子轉悠,又忍不住抱怨:“所以說你買這麽老些幹什麽呢?還得藏着掖着……”

吃罷晚飯,難民代表們期期艾艾到王家報道。

他們惴惴不安的在腦內幻想,也許王大偉會訓斥他們,讓他們對那些又懶又貪的村民讓步——姑娘小哥兒已經和村民們圓房了,他們手裏的籌碼少了不少。

結果居然發現王大偉和顏悅色,完全不似在村口時的不假辭色。

叫他們來也不是為了訓斥他們,而是要正式幫他們落戶,把名字寫在戶籍冊子上。

王大偉翻出來厚厚的一本戶籍冊子。這是官府發給各村村長的,不知道傳了多少年,紙張已經發黃,邊角也有些毛了。

他拿出來筆墨:桌上還放着一塊大青石,石頭中間有個小坑,湊合着能當硯臺使。

“我這幾天想了一下,這戶籍有兩種落法。”王大偉研着磨,跟難民們陳述利弊:“一種是和你們親家歸為一戶,這樣有個好處,是可以避戶籍稅和每年的徭役;二來是自立門戶,好處是你們使力氣開出的荒地、菜園子都可以歸在自家名下。相反,弊端是需要交戶籍稅,征徭役的時候也要出人頭。”

大興王朝的稅分畝稅、戶稅和丁稅,畝稅按每季收成來算,各地不同。妙竹州這樣的熱帶氣候地區,賦稅相較而言高一些,收取每畝田地收成的十分之三;戶稅得交現錢,每家一年兩百二十文,大約年後由戶籍官挨村收取;丁稅則是以徭役的形式,凡年十五以上,五十一下的男丁每年都要服一段時間的徭役。平常是修橋鋪路這樣的活計,要打仗的話每家只出一個兵役就可以了。當然不想幹的話,也可以拿銀錢或者米糧抵贖。

若是選擇自立門戶,那落戶之人必須是男子,逢徭役就得去。女戶或者小哥兒立戶要收雙倍稅,劃不來。

和親家落在一處,則可以先落女子和小哥兒的戶籍,便可躲避徭役了。

然而,難民們稍一思索,竟無一例外的選擇了自立門戶。

王壯山苦笑道:“且不說現在我們和村民們已經有了些矛盾……若是歸為一戶,他們也肯定會讓我們出戶籍稅的錢,甚至頂替他們去服徭役。”

雖然相處時間不長,他們已經看出來這些村民們又懶又貪的性子了。

反正也逃不掉,幹脆誰都別想逃懶,一起交稅服役算了。就當為朝廷做貢獻了——難民們壞心眼的想。

王大偉看在眼裏,卻也并沒有阻止。其實他也是這般想的,村民們太懶了,想要帶動村子的風氣,不能只靠難民們單方面的努力,也得抽着他們幹活兒。那些村民敢跟他這個村長耍賴,面對朝廷和官兵卻一個個膽小的像鹌鹑。

讓他們服徭役去,是一項非常好的鍛煉。

不過為了躲避徭役,大部分人家還是選擇讓五十歲以上的老人或者十五一下的孩子落戶。他們能一路逃難至此,都是極親的親人,并不在意誰先誰後。只是逃難之路艱難,老人和孩子的數量并不多,一大部分人家仍然是壯勞力落了戶。

即便王大偉半點後門沒開,嚴格的每家只給一個人落了戶,這些難民還是開心的不得了,當即就讨論起要上哪兒開荒去,要開多大的菜園子。

王大偉也很鼓勵他們這樣的行徑:“新開的荒地頭三年不用交稅,趁着十月前能開多少是多少。”

朝廷鼓勵開荒,是有政策的。不過懶漢村附近也并沒有什麽荒地了,只有一些山地和坡地,不然吳家莊的人早就下手了。

荒地的收成也不會太好就是了。上等田一季能收三石糧食,中等田兩石,下等田一石。而荒地頭一年能收六鬥就不錯了。

加上懶漢村人口不多,又窮又懶沒人養牲口,也積不下來肥,想開荒養地還挺困難的。

不過日後若是熬糖,甘蔗渣倒也可以漚肥,王大偉思索着。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但也有很多人表示,為了早日擺脫寄人籬下的生活,就是燒些草木灰來漚地,也要努力開荒肥田!

王大偉幫他們登記好,又把新媳婦們叫進來訓話。

村裏的習慣,漢子們說正經事兒,女人和小哥兒是不能摻和的。于是她們都等在外間和院子裏三五湊頭的議論:“他們漢子說事兒,叫咱們來幹啥?”

“不會是要敲打咱們要孝敬婆母吧……”今天這一天,因為有着娘家人撐腰,加之看不上那些懶漢,她們這些新媳婦可夠不規矩的了。

有人就縮了縮脖子:“我有點兒怵村長……”

趙秋秋挺看不上她們縮頭縮腦的樣兒的,便道:“村長還沒說話呢,你們這就自己吓自己。我看村長不是那樣人兒,那天在廣場上,他怼我婆婆也怼的挺痛快呢。叫咱們來什麽事兒,進去不就知道了?”

她以前在村裏就是個潑辣的,加上模樣好看,沒少有人說她的酸話講究她。如今受了災到了懶漢村,反而混得如魚得水起來。

王大偉從裏屋出來,饒有興趣的看了這姑娘一眼。

叫她們來,除了要把她們的戶籍添到夫家上,也是找她們來教導一番。

如今村民和難民之間有矛盾,她們作為中間的紐帶,得出一份力,為構建和諧農村發光發熱。

必要的時候,也需要她們約束管教懶漢們。

然而這些新媳婦們面面相觑,并不知道該怎麽協調兩邊關系。她們以前學的都是嫁去夫家要如何孝順老人順從相公,這幾天就算立起來了,也是有娘家在背後撐腰和指點。靠她們自己管教懶漢,還得協調娘家人,王大偉的要求有點兒超綱了!

王大偉表示,也不是讓兩邊一定就得關系好(畢竟他這個村長心術還需要兩邊互相制衡,好讓他坐收漁翁之利),只要不起沖突就好。村子裏天天烏煙瘴氣吵吵鬧鬧的,誰受得了?

當然了,你要有本事,能彈壓住其中一方也行——想也知道這些媳婦們會選擇彈壓哪一方。

王大偉看了看這些期期艾艾的小媳婦們,思考了一下:“……要是不懂的,可以看一看趙秋秋。”

趙秋秋:???

※※※※※※※※※※※※※※※※※※※※

查資料的時候過于好奇,我在淘寶買了一份麥芽糖……小時候并沒有怎麽吃過。

味道還挺奇妙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