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農門天驕【12】

成親第二天, 鄭瀾就十分實誠的把鄭家替嫁的事情老老實實的告訴了元嘉。

本來鄭瀾應該是不知道替嫁一事的,她被接回來的時候,鄭父只告訴她給她定了門親事,男方是個舉人。

還是後來元嘉中了會元, 鄭瀾正為未婚夫高興時, 鄭湘在她面前諷刺她就是撿了自己不要的男人,她才知道原來這門婚事最先是鄭父定給鄭湘的, 只是鄭湘不願意才讓嫡母把她從莊子上帶回府上替嫁。

鄭瀾從小在莊子上長大, 性子有些單純, 她心裏存着事也憋不住, 在成親第二天就把替嫁的事情告訴了元嘉, 完全沒想過若是元嘉心眼小點會對她有多麽不滿。

元嘉在得知事情真相之後, 心中一愣,沒想到這種狗血的事情竟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他從頭到尾都沒有懷疑過與他訂婚的鄭家女從嫡女換成了庶女, 因為以他在這個世界的身份, 鄭父投資他應該是嫁庶女給他, 高門大戶拉攏寒門學子都是這麽操作的, 嫡女是好好培養與門當戶對的人家聯姻的。

要不是鄭瀾親口告訴他事實真相, 他還真有些不敢相信鄭父原先是想嫁嫡女給他的。

元嘉回過神來, 見到鄭瀾面色有些不安,淡淡一笑,安撫道:“夫人不必在意, 既然我們已經成親了,日後你就是我的妻子, 之前那話就不必再提了,與我定親的從始至終都是夫人你。”

鄭瀾隐約明白了元嘉的意思,點了點頭, 輕聲道:“我知道了,夫君。”

元嘉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反正老婆都娶了,想再多也沒用了。只不過對鄭家這個岳家,他心底難免是親近不起來的。

鄭家對他妻子鄭瀾百般忽視,又在婚事上搞出這種事來,元嘉對鄭家的好感度刷刷往下掉。

但不管心底是怎麽想的,面上的禮節是少不了的,元嘉帶着鄭瀾回門的時候,還得裝作什麽都不知道的樣子,對鄭父鄭母恭敬以待。

鄭父把元嘉叫去了書房,鄭瀾就去後院拜見鄭母這個嫡母。

鄭瀾的生母早逝,不然也不會在莊子上生活那麽多年,自己的身份還被鄭母以病逝的名義抹去了,但凡她生母還在,都不會出現這種荒唐的事情。

因此鄭瀾回門就只能來見鄭母這個嫡母。

“給母親請安!”鄭瀾朝鄭母盈盈一拜,又對坐在鄭母身邊的鄭湘行了半禮,“妹妹!”

Advertisement

鄭湘坐在椅子上受了鄭瀾這半禮,動也沒動一下,顯然沒有回禮的意思。

鄭母對此也視而不見,對鄭瀾的态度更是冷淡無比,把她幹晾在那裏,只與自己的女兒鄭湘閑話家常,權當沒鄭瀾這個人。

面對這種冷暴力,鄭瀾都有些習以為常了,還未出嫁時鄭母和鄭湘就沒少這麽對她,剛開始她還會心中抑郁惶恐,但時間久了也就不在意了。如今嫁了人,鄭瀾就只拿自己當楊家人了,日後回鄭家的時候極少極少,也沒必要在意不待見自己的嫡母和嫡妹了。

<<<<<<

在書房裏,鄭父跟元嘉商量起他日後的官途發展起來,鄭父是真的欣賞元嘉這個人,否則不會第一次見面就想嫁女,還是想嫁嫡女。

因此鄭父為元嘉考慮得很周到:“你在翰林院待一兩年,有了這個資歷就行,接下來要麽進六部,要麽外放,若是進六部你可以來禮部,外放的話,我只能幫你選一個富庶的地方。”

元嘉對自己将來的發展早有計劃,他對鄭父說道:“多謝岳父的好意,不過小婿想要外放去安州。”

鄭父眉頭皺了起來:“安州境內河流衆多,常有水患,人口稀少,乃貧苦之地,去安州可是很難做出政績的。”

元嘉心裏早有謀劃,還是堅持要外放去安州。

鄭父到底只是他的岳父,不是親爹,不可能替元嘉拿主意,只能答應下來。

鄭父想了想自己在安州那邊的人脈關系,似乎有個同年在那邊,便寫了封介紹信給元嘉,讓他去了安州不至于連點人脈都沒有,兩眼一抹黑。

有人好辦事,元嘉自然不會拒絕。

元嘉跟鄭父聊到天色不早的時候,便提出了告辭,然後元嘉就去後院接妻子鄭瀾回家,順便拜見一下鄭母。

正院門口守着的丫鬟進來跟鄭母禀報:“夫人,大姑爺前來拜見!”

正在跟鄭湘聊家常的鄭母微微遲疑,說道:“請姑爺進來!”

那丫鬟将元嘉請了進來。

“小婿拜見岳母!”

一襲月白色長袍的元嘉身姿挺拔的站在那裏,容貌俊美,舉止投足間優雅從容,眉目清正,好一個如玉君子!

元嘉行禮時裝作不經意間目光掃過在場的衆人,自然也看見了坐在鄭母身邊明眸善睐的美貌少女,看那少女與鄭母親昵的姿态,他猜測那個少女應該就是鄭家嫡女鄭湘了。

論長相鄭湘确實比鄭瀾要出色一些,氣質也更自信耀眼,畢竟一個是從小接受精英教育備受寵愛的嫡女,一個是在莊子上長大的庶女。

但元嘉穿越那麽多世界,見多識廣,鄭湘在他眼裏也就普普通通,只是因為從鄭瀾口中得知替嫁真相後難免會多注意一下這個死活不願嫁給他的鄭家嫡女長什麽樣子。

鄭母對元嘉當然不會如對鄭瀾那般怠慢,連忙道:“不必多禮!姑爺請坐!”

元嘉謝過,就坐在了鄭瀾的身邊。

坐在鄭母身邊的鄭湘悄悄的用眼角餘光打量了一番這個險些成為自己夫君的男人,其容貌之出衆,見之令人難忘。

鄭湘雖然不後悔自己悔婚,但卻有點後悔把這樣俊美的男子便宜了讨厭的庶姐。

元嘉坐在鄭瀾的身邊,敏銳的注意到了鄭瀾的不自在,便也沒有多留,很快就帶着鄭瀾對鄭母告辭離去了。

此番回門,是鄭瀾出嫁六年裏唯一一次回鄭家了。

因為之後元嘉就申請了外放安州為官,這一外放,便是六年任期。

<<<<<<

元嘉在外放安州六年任期間,在安州大力發展經濟,治理水患。

為此他還把他親愛的三柱弟弟從平安縣給叫來了,在他含蓄的提醒下,楊三柱拿出了水泥配方,元嘉就光明正大的用上水泥來建造堤壩,鋪設路面,又把水泥配方獻給皇帝。

元嘉在安州的政績和獻上水泥配方的功績,換來了他三級連跳的升官和楊三柱的皇商資格。

在安州這六年來,鄭瀾給他生了一對龍鳳胎,等他被調回京城的時候,龍鳳胎已經四歲多了。

楊三柱也借勢将珍寶閣的生意做大做強,分店開遍安州,還在京城也開了一家分店。

元嘉作為當今皇帝面前的紅人,心腹臣子,他的弟弟開的店鋪自然無人敢随意搗亂,反而還多加捧場,珍寶閣日進鬥金。

皇帝對元嘉也十分放心,他出身寒門,妻子也是出身書香門第的鄭家女,與世家并無糾葛,又有一個會賺錢的皇商弟弟,也不用擔心他貪污受賄。

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元嘉的官途自然十分順利。

回到京城,鄭家就主動遞來帖子邀請鄭瀾帶着孩子去鄭府。

元嘉和鄭瀾離開京城的六年,鄭家也是添丁進口了,鄭遲娶了妻,與妻子有了兩個兒子,鄭湘也早就嫁入門當戶對的人家做嫡長媳,孩子也兩歲了。

鄭瀾帶着龍鳳胎回鄭家,受到了熱情的歡迎,尤其是她那素未謀面的嫂子羅氏對她格外熱情,光是給龍鳳胎的見面禮就十分貴重。

若是以前鄭瀾還會覺得受寵若驚以及不安,但現在她卻十分淡定的回贈了見面禮給兩個侄子。

做了六年多的官夫人,在安州那地兒她就是地位最高的女人,被人捧着敬着,自然而然的也養出了心氣兒。

這次是鄭瀾出嫁後第二次回娘家,回憶起第一次回娘家的場景,對比起來,她心中都忍不住嘲諷的笑了笑。

在現實面前,就算是她那心高氣傲素來看不起她的嫡母,也得扯着一張笑臉面對她了。

夫榮妻貴,如今元嘉的官職已經與鄭父齊平,甚至權力更大,而她的嫡兄鄭遲還在正五品的位置上熬資歷。連帶着鄭瀾的诰命品級都與嫡母齊平了,出身比她更好的嫂子羅氏還得對她笑臉相迎。

唯有嫡妹鄭湘依舊沒多大變化,看着她還是那副不爽讨厭的冷漠表情,但鄭瀾卻毫無與她計較的想法。

因為鄭瀾覺得鄭湘不爽她可以理解,畢竟鄭湘嫁的丈夫出身高是高,可官途不順,至今還在翰林院熬資歷,她連個诰命都沒有,還是白身呢!

她都這麽可憐了,面對自己曾經看不起如今卻高高在上的庶姐,還能不許她不爽嗎?

鄭瀾心裏美滋滋的想着,我是個大方的人,一點也不介意高傲的嫡妹對我羨慕嫉妒恨的。

<<<<<<

鄭瀾回娘家裝逼的場景,元嘉是看不到的,他現在正在看楊三柱寫給他的一封信。

信上的內容不是介紹老家的情況,也不是珍寶閣的發展情況,而是早已被元嘉忘到腦後的原男主楊二柱的現狀。

楊三柱成為皇商之後,他就把珍寶閣做大了,生意自然不能局限于自給自足,自己做産品,也會天南地北的到處跑,尋找一些稀罕之物放在珍寶閣裏售賣。

而楊二柱就是楊三柱在某次下江南尋找稀罕商品時意外遇見的。

楊二柱已經改了名,不叫楊二柱,而是叫楊元啓了。

元嘉從楊三柱的信上看到‘楊元啓’這個名字,又觸動了他對原劇情的回憶。

沒想到楊二柱沒有被過繼到楊父楊母膝下,依舊改名為楊元啓了。

楊三柱在信中告訴他,改名為楊元啓的楊二柱已經成為江南張家的贅婿。

這個張家的家主正是原劇情中那個賞識楊元啓把女兒嫁給他的大官,原劇情中楊元啓能靠着老婆走上人生巅峰,是因為張家家主只有這麽一個女兒,獨苗苗,所以就把張家資源都用在楊元啓這個女婿身上。

如今楊元啓身上沒有功名,雖然不知道他是用什麽法子勾搭上張家小姐的,但白身的楊二柱顯然不可能讓張家小姐下嫁。

張家家主就讓楊二柱做了贅婿,日後他與張家小姐生的孩子也姓張。

張家只當是自家小姐招贅,但楊二柱入贅一事對楊家卻影響頗大。

在古代贅婿是被人看不起的,楊二柱的血緣關系與楊元嘉很近,兩人是堂兄弟,若是讓世人知道楊元嘉有一個做了贅婿的堂弟,只怕會連累楊元嘉的名聲,甚至整個楊家的男人都要擡不起頭。

楊三柱正是清楚家族中出了一個贅婿對楊家名聲的影響,才急急忙忙的寫信給元嘉。

元嘉盯着信紙上楊三柱那多年如一日沒什麽進步的字跡,心中陷入了沉思,半晌後提筆回信:“楊二柱外出多年未歸,應是客死他鄉。還請三弟回鄉為二弟建衣冠冢,以全兄弟之情。”

楊二柱改名為楊元啓,想必是不想暴露自己以前的身份,他在遠在江南的張家做錦衣玉食的贅婿,絲毫沒有派人回鄉看看家人的意思,一副要與過去割裂的模樣。

元嘉自然要如他所願。

從此以後,楊二柱已死,世上只有楊元啓。

而楊元啓乃江南張家之人,并非平安縣楊家之人。

楊三柱收到信之後,以最快速度回楊家村,找到村長把這事兒給辦了。

楊二柱離開楊家村這麽多年都沒個音訊,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他應該是死在外面了。因此村民們對楊二柱的‘死訊’接受良好,唯有李氏傷心了一番,但她在這些年裏也未必沒有想過自己這個次子已經身亡的可能性,因此倒也不是特別傷心。

在族譜上寫上楊二柱已死的信息之後,楊三柱心裏也松了口氣。

不管以後楊元啓還會不會回楊家村,反正楊二柱已經死了,楊元啓是做贅婿還是做什麽事,都與楊家無關了。

楊三柱辦完事之後就去了京城,當面跟元嘉說清楚此事。

<<<<<<

元嘉對楊二柱的事情不怎麽在意,固然楊二柱是原男主,有氣運在身,但氣運這東西是一步步增長起來的,楊二柱的氣運就是從他被過繼到楊父楊母膝下接受讀書教育開始的。

但楊元嘉未死,楊二柱沒機會進私塾讀書,更沒機會科舉,他的氣運就從一開始被截斷了。

就算他還是如原劇情中那樣遇到了張家家主,和張家小姐在一起了,也不足為慮。

他不死,男主就乖乖的當個弟弟吧!

楊三柱來京城之後,元嘉就拿出他早就準備好的一摞書以及字帖:“你來得正好,這些是你接下來的作業,本來想随信一起寄給你的,臨時忘了,現在正好給你,記得一個月內交給我。”

楊三柱臉都綠了。

我滴個哥嘞!您是魔鬼嗎?見面就布置家庭作業,你會失去你可愛的三柱弟弟的!

但在官威越發濃重的元嘉面前,楊三柱不敢造次,也不敢反抗,只能綠着臉接下了這一摞家庭作業,心裏後悔萬分:我真傻,我為什麽要親自來京城?直接寫信彙報不好嗎?

楊三柱尴尬的轉移話題:“元嘉哥,怎麽不見我的侄子侄女?我還給他們帶了禮物呢!”

元嘉說道:“他們在跟着先生上課。”

楊三柱想起被書本和作業支配的恐懼,對自己才四歲多的侄子侄女産生了深深的同情:對不起,叔叔自身難保,救不了你們>人<

他讓人把自己給龍鳳胎準備的禮物擡進來,足足兩個大箱子。

元嘉看了一眼那兩大箱子的禮物,見怪不怪了:“你既然這麽喜歡孩子,為什麽不成親自己生呢?”

楊三柱現在也是奔三的男人了,事業有成的黃金單身漢,他親大哥楊大柱的孫子都快有了,他卻一直頂着爺爺奶奶和親媽李氏的催婚,始終沒成親。

楊三柱嘿嘿一笑:“我這不是想找一個真心相愛的靈魂伴侶嗎?”

元嘉擡眸無語的看了他一眼,在古代自由戀愛?在禮教封建的古代自由戀愛很難,甚至可以說根本不可能。

“如果一直沒找到,那你就孤老終生?”

楊三柱笑道:“一個人就一個人呗!沒有孩子,但我有錢啊!以後老了也不怕沒人養老,有人伺候的。”

楊三柱對這個看得特別開,反正他又不像楊元嘉那樣是家中獨子,非要成親不可,找不到真心相愛的靈魂伴侶,也絕不湊合!

元嘉對楊三柱的決定還是尊重的,并沒有對他催婚,他也覺得楊三柱想在古代找靈魂伴侶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他都做好了楊三柱以後孤老終生的心理準備,還叮囑自己兒女要記得三叔對他們的好,以後等楊三柱老了,他們要多陪陪他。

但沒想到楊三柱竟然在一次外出回來後,帶回了一個女子,還說這就是他要找的靈魂伴侶,非要跟她成親。

元嘉當然不會幹涉自己弟弟娶什麽媳婦,他只是派人去調查了一下那女子的身份,确定是清白身份而不是誰安插的探子就可以了。

楊三柱帶回來的那個女子是一個富家小姐,在去探親時被山賊擄掠走了,雖然她聰明機智的逃了出來,并沒有失身,但她被山賊抓走的消息已經傳開了,她的家人根本不願意接納一個壞了名聲的女兒,她父母更是恨她不該回來。

無家可歸的她換了男裝打扮,自主謀生,楊三柱就是意外遇見了女扮男裝的她,然後接觸一番後發現了她的女子身份,一來二去,郎有情妾有意的,就在一起了。

楊三柱是穿越者,不在乎她被山賊擄走壞了名聲,他看上的是她這個人。曾經深受名聲所累的女子也被楊三柱的豁達所感動,就恢複女子身份,跟着他回來了。

楊三柱也知道這世道對女子的苛刻,他給她換了個新身份,瞞過了李氏等人,早就期望他成親生子的李氏當然沒有不答應的。

元嘉查出了這女子的身份,卻并不在意,楊三柱成親時他還送上了厚禮,祝福他們夫妻倆百年好合,早生貴子。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永遠不會為誰而停留。

元嘉年歲越來越大,官也做得越來越大,兒女也漸漸長大。

随之爺爺奶奶去世,父母漸漸老去。

皇帝膝下的幾位皇子也長成了,争奪皇位也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元嘉火速給自己兒女定了親,就是擔心那些皇子們會把目光盯上自己的兒女。

畢竟他現在是皇帝最信任的重臣,手握重權,若是他擺明支持哪位皇子,哪位皇子對其他皇子就有壓倒性的優勢。

這個誘惑太大了,那幾位皇子可是留着正妃之位蠢蠢欲動。

好在元嘉目光長遠,早在兒女還小時就為他們看好了未來夫婿/妻子人選,暗中養成自己想要的女婿和兒媳婦。

元嘉的兒女一定親,那幾位盯上他女兒的皇子們頓失所望,只得一個個換了目标。

但皇帝對此卻十分滿意,誰也不想自己還生龍活虎的時候,自己的心腹跟自己兒子結親,盯上他屁股底下的皇位。

于是元嘉的兒子在科舉入仕之後,在皇帝暗中關照下,仕途比元嘉當初還要順風順水。

畢竟元嘉當年還要辛辛苦苦自己謀劃,一開始扯着鄭家的虎皮讓某些鼠輩不敢侵占他的功績,然後靠政績一步步爬上來,還要捧好皇帝,讓皇帝對他信任有加。

元嘉的兒子就不用那麽艱難了,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科舉入仕之後有一個首輔親爹罩着,沒人敢動他,更有皇帝暗中關照,就算他能力平庸也能順利爬上來,更何況在元嘉的教導下他的能力還很出色。

當兒子升上三品的時候,元嘉就立馬告老還鄉。

皇帝看着姿儀不凡、半點都看不出老态的元嘉說着自己年事已高要辭官回鄉養老的話來,心中只覺得荒謬。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