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章節

,我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要優先處理——小公主拽我衣袖了,第二局擡杠結束,鼓掌、吹哨、叫好走起。

第三局

場上第三局開杠,我們場下繼續聊。

才停下掌聲,我迫不及待得問了李治一個問題:“怎麽老大不是你?”

我心想,李治他爸是皇帝,是君,而長孫無忌是臣,他兒子怎麽能爬到李治前面當老大,太奇怪了!沒想到,我随口這麽一問,竟讓一直沉穩地像小大人似的李治立刻漲紅了臉,我那時對于察言觀色一道明顯不太精通,自顧自感慨道:“不是說學堂是看爹來排位的嗎?沒想到咱大唐的皇族小學這麽與衆不同!”

想當年,我在人家族塾裏當插班生,那族塾裏族長的兒子就是老大,甭管他多大年紀,哪怕才六歲,那十來歲的小兒都得跟在他身後當跟班,其他人也是按他們老爹在族裏的位份依次論高低,等級分明——不過,我去之後,這老大位置就讓出來了,畢竟我爹是長安派到地方的都督,是當地軍政一把手,我就成了班裏名義上的老大——當然只是名義上的“老大”,畢竟他們是一家人,而我是外人,我這個“老大”徒有虛名,只是他們吹捧着這麽叫罷了,他們不會真的聽我的,而我也不會真的以為自己能指揮得動他們,但是明面上,他們都會敬着讓着我,否則就要回去接受他們老爹的“再教育”,如果他們老爸不教育,我爸就會教育他們老爸——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父親當年為什麽會那麽“霸道”!

那些年,父親輾轉各地任職,我也跟着他跑了半個大唐,每到一地,父親都會在當地找間族塾送我就讀。無論在何地當“插班生”,不論風俗方言多麽不同,但我“老大”的地位從未動搖過,所以,我理所當然地認為李治是班裏的老大,畢竟太宗一共就三個嫡子,李治最小,他的兩個嫡兄長都已小學畢業,李治當然是班裏最尊貴的皇子,老大之位非他莫屬。

順便說一下,那時候無論中央還是地方,無論是皇家還是民間,辦的學校都不以年齡分班,大學那種級別的,一般會以考試成績來分班,設有升學考試,考過了就升級,考不過就留級,甭管多少歲,所以大學雖然是十九歲畢業,但二三十來歲還在讀“大學”的也大有人在。

而小學大多就只有一個班級,設有入學考試,達到入學要求的才能入學,所以民間啓蒙晚的人,甚至有三十歲才入學的“小學生”(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一般是因家中嫡子意外亡故又未留下子嗣,于是将以前放養的庶子選立為嗣子進行教養)。像皇家小學這三十個人,就是一個班,在一起上課,皇家如此,地方家族辦的族塾更是如此。反正我是沒看過有兩個班的族塾,那種鄉間的鄉塾、村塾或私人辦的私塾亦是如此。至于後世興旺發達的什麽白鹿、岳麓之類的書院,在那時還只是新興産業,更不成氣候。

我們那時,讀書是高檔消費,書本相當稀缺,價格高昂,很多人家忙活一年的收成都未必能買得起一本書,再加上還要筆墨紙硯等費用,足以壓垮一個家庭,所以一般的人家都不會送小孩去讀書。家境好些的,也是在衆多小孩中選一兩個送讀——畢竟科舉制度還只是起步階段,選官還是看出身,所以讀書沒有什麽出路,靠讀書出人頭地只是一句空談,知識改變命運更是笑話。這一局面,數十年後才被打破,而帶頭攪局的人,就是現在窩在一邊看熱鬧的小李子,而我是頭號幫兇!

有時候,我看着現在的小孩讀書那麽辛苦,我忍不住會想,如果當年我和小李子沒鬧那麽一出,那麽咱種花家重教育的觀念和傳統會不會就沒那麽深重,教育的必要性也就沒那麽深入人心……可是,如果那時沒有科舉制度催生出的教育的普及,我們大唐就無法孕育出足以支撐盛世的棟梁,大唐留在史冊中的華彩也就沒有這麽絢麗奪目!孰是孰非,誰又能說得清呢?反正讓剛踏進皇族小學大門的我來選,我肯定是不會去幫着小李子去推進科舉的——害本來不需要讀書的小夥伴去讀書考試,多招人恨吶!

小李子還在因為我先前的問題“這個、那個”地組織語言,我卻又跳到了下一個問題:“長孫無忌家的那小子最年長,而且不是皇子。現在我最年長,我也不是皇子。以此類推,我也可以當老大啦!”

小李子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沒有說話!而我迅速地把剛才的結論在腦中又過了一遍,覺得這邏輯沒毛病,于是我點了點頭,大手一拍小李子的後背,說:“就這麽定了!”

迎着小李子滿臉問號的表情,我耐心解釋道:“我當老大,二把交椅由你來坐,老三是徐惠,老四是明達,以後這小學,就是咱哥們幾個的天下,誰不聽話,就收拾誰!”

小李子愣了愣神,然後笑了,問:“怎麽收拾?你忘了我們現在還被人家堵在門口吧?”

我點點頭,覺得這的确是一個問題,以前當老大是靠老爸,這回靠自己打天下——想想就激動。正當我興奮地開始在心裏寫計劃書時,我們的哨兵小明達又發來前方陣地獲勝的消息,于是我們留守後方的啦啦隊立馬進入狀态,鼓掌、吹哨、叫好來一套。

第四局

場上第四局開杠,我便開始靜下心來思考——怎麽才能當上老大?想了一會兒,覺得一點頭緒都沒有,于是我用肩膀拱了拱李治,問:“長孫家的那小子是怎麽當上老大的?”

李治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說:“不知道,我來這裏的時候他就已經是老大,一直到現在都沒變過。”

我點了點頭,也對,李治比他小兩歲,自然也比他晚兩年入學,不知道也正常。然後我又猛然搖了搖頭,問李治:“讓他當老大,你皇叔皇兄們就沒有什麽意見,你們老李家的人都這麽謙讓嗎?”

李治翻了個白眼,說:“那時我的皇叔皇兄沒一個人在這讀書!”

我想了想,李治的爺爺李淵膝下有四個嫡子,李治他爸是老二,按照這個學校的招生制度,李淵的兒子們有五個入學名額——四個嫡子加一個庶子。其中庶子的名額給了滕王李元嬰——背誦過《滕王閣序》的孩子們應該都聽說過他,這家夥長大後到處修樓,都取名滕王閣,而王勃寫的《滕王閣序》說的就是他修在南昌的那處,那是他修的第二處滕王閣。每次我看到《滕王閣序》那長長的篇幅,我都由衷的慶幸,還好我出生的早,讀書的時候少遭受一分罪。話說回來,這李元嬰出生于貞觀二年,也即公元628年,與李治同歲,所以,他是跟他的李治侄兒手拉着手同一年入學的。

李淵的四個嫡子:嫡長子“李建成”、嫡次子“李世民”、嫡三子“李玄霸”、嫡四子“李元吉”。老三李玄霸十六歲就死了,但他卻是四兄弟裏面最具傳奇色彩的人,他一直活在傳奇小說裏,不過在那些故事裏,他叫李元霸,是“隋唐第一猛将,隋唐十八好漢之首,傳說為金翅大鵬雕轉世。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兩臂有四象不過之力,無人能敵。使一對鐵錘,四百斤一個,共重八百斤。坐騎為‘萬裏雲’,日行一萬,夜走八千。”傳說是如此美好,所以也不難理解宮中的小公主們将她們這位三皇叔視為天下第一英雄,她們的老爸李世民都得往後站。受此影響,後來在學校開設武課的時候,別人都選刀槍劍戟,而我想着學成回宮後可以在小公主們面前炫耀,于是獨一份地選擇“學個錘子”……唉!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錘子當然是沒學成,因為我根本就拎不動,這一愚蠢地行為也讓我榮幸地當選了我校年度最佳“笑點”,最後只能灰溜溜地改修仙氣飄飄的長劍——現在回想起當時的那一幕,老臉都忍不住泛紅。

李治的老爸,也即現在的當朝皇帝李世民是老二,老大和老三都在老二發動歷史上有名的搶皇位活動 ——“玄武門之變”中被殺了,事後他們的兒子也一個不剩,被老二給送下去了。也就是說,李淵的嫡子中,只剩下老二這一根苗了。不過,就算老大老三都還活着,也都一把年紀了,小學不是他們該來的地方。

再回頭看看李治的皇兄,也就是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們的入學指标。

太宗他老人家有三個嫡子,也就是說他的兒子們有四個入學名額。庶子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