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章節
名額給了老三吳王李恪。李恪出生于武德二年,也即公元619年,他比李治大了9歲,所以長孫那小子入學時,他早就小學畢業了。你們別看李恪是庶子,但從血統上來講,他未必沒有嫡子們尊貴,因為他母親是隋炀帝之女楊妃,所以他身上有着隋唐兩個皇朝的血脈。而且,聽說這李恪長得相當好看,是太宗衆子中最帥的,是宮中萬千宮女們的夢中情人。可惜他在去年,也就是我入宮這一年,被拜為都督安随溫沔複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治今湖北安陸),離長安赴任去了,我就沒能見過這位最帥皇子。不過聽說去年年底,他被禦史柳範彈劾,說他“游獵過度、損壞莊稼”,他被太宗召了回來,據說若是查證屬實,他将會被免官。算下日子,他過幾天就該回到長安,我得找個機會去看看,是不是真的那麽帥。至于我明明跟徐惠她們是同批入宮妃嫔,她們今年正月十六才入宮,而我為什麽去年就入了宮?那又是另一個傷感的故事,以後有時間再聊吧!
太宗的三個嫡子:嫡長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嫡長子也即當今太子在太宗衆皇子中按行齡論也是排行老大,嫡次子李泰排行老四,嫡三子李治則排行老九,老四李泰比老九李治大了八歲,如此算來,李治六歲入學時,李泰正好十四歲,剛好小學畢業。長孫家那小子很有可能是跟着李泰後面當的老大。可按道理來說,李治入學後,他就應該機靈點讓位,怎麽這麽“不自覺”?他們的老爸們也不管管?
我正打算問問李治時,發現場上的徐惠又輕松贏了一局,趕緊鼓掌、吹哨、叫好——畢竟這才是正事。
第五局
場上第五局開虐,我便問李治:“你跟你四哥關系是不是不太好?”
李治詫異地問:“你說什麽呢?我四哥可疼我了!”
我奇怪了:“那你跟着他的腳後跟進的小學,怎麽他沒把你扶上老大的位子,反而讓你這個親弟弟跟着舅舅家的兒子當跟班”
李治深吸一口氣,問:“你耳朵咋長的?我不是說了,那長孫進來時,我哥沒在這讀書!”
我掰着手指又把年份數了數,說:“我沒算錯啊!你四哥比你大8歲,你6歲的時候,他正好14歲,你入學時,你四哥才畢業。而那長孫比你早兩年入學,也就是說,他入學的時候,正好是你四哥在的時候。難道你四哥12歲就升到弘文館了?你四哥讀書這麽厲害?”
李治搖搖頭,苦笑道:“我大哥和四哥就沒在這讀過書。因為他們六歲的時候,我父皇還只是秦王,這裏沒有我們兄弟的位置!而且四哥六歲的時候,都不能算是我父皇的孩子,因為他出生不久,就被皇祖父過繼給了英年早逝的三叔為嗣,父皇登基兩年後才要了回來……”
這裏面信息量好大,激得我八卦之魂熊熊燃起。我迅速催動相關資訊進行推演:李治的大哥,也即當今太子李承乾,出生于高祖李淵在位時的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他6歲的時候,還是高祖李淵當皇帝的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我們那時按虛歲記算年齡,出生當年就算一歲,過了春節後就是兩歲,所以李承乾6歲的時候不是武德八年,而是武德七年。
兩年後,也即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治他爸,也即時任秦王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射殺了那時的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同年高祖李淵退位稱太上皇,李治他爸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也就是說,最遲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起,李治他們兄弟就已經是嫡皇子了。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時,出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的嫡長子李承乾是9歲,而出生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嫡次子老四李泰則是8歲,但李泰被過繼出去,9歲時又被要了回來。所以兩人最晚9歲都擁有了嫡皇子的身份,是讀小學的年齡,為什麽沒來讀書啊?
李治說了之後,我才發現,小學可以算是社會的縮影,社會看重什麽,在這裏都有體現!那時主流社會看重血統,這裏也是。什麽叫血統,那就是生下來就決定了的事,後天怎麽努力都改變不了——造反當上皇帝又怎麽樣,不過是“小宗”出身(宗法制度規定,嫡長子一系為大宗,馀子孫為小宗),就應該低他們這些大宗出身的嫡子一等。
再說了,當時李治大伯父李建成已經當了太子多年,秦桧都有三朋友,李建成還有支持他的四弟李元吉會沒有交好的世家嗎?何況李治他爺爺當時設立小學為的是誰,小學設立之初,在這裏讀書的可都是太子李建成的兒子們,過了那麽多年,各世家送進來的嫡子們與當時的嫡皇孫建立起了或多或少的友誼,而太宗上位後,把他的嫡侄兒全殺光了……小學雖然是社會的縮影,雖然從古至今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持理解、同情甚至贊賞的态度,但小孩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善與惡,而且千百年來世家文化的熏染在這些小孩身上留下了濃重的烙印,古舊的世家傳統在這些世家嫡子們的身上有着強大的生命力,所以當時小學的“氣氛”,“不适合”剛剛當上太子,并且性情聰慧敏感的李承乾就讀。
太宗想等“玄武門之變”的血腥氣息從世人眼中淡去後,再将太子送進小學就讀,這一等,便等過了太子讀小學的年齡——堂堂太子,怎麽可能當“留級生”?于是就沒再來這讀書了!李治的四哥李泰也是如此。
我又有疑惑:“不對啊!你不是說你三哥在這讀過書嗎?”
李治低下頭,說:“三哥啊!父皇或許是覺得他适應能力強吧!”
我點點頭,沒有追問,心想:“什麽适應能力強,試驗品吧!說白了不就是‘投石問路’裏的那枚小石子。”試讀的結果怎麽樣?想想也知道:李老三本應該是在李治入學前一年才畢業的,可是在長孫家的那小子入學時,他就沒在這讀書了,那長孫可是比李治早兩年入的學……可憐的仨兒,終究是沒能撐到畢業!貞觀元年他幾歲?他是跟老大太子李承乾同年出生的,都是9歲,太子被他老爸護在羽翼下歲月靜好,他卻被丢出來經風歷雨,不知道有沒有長歪?這麽一想,我更好奇了,一定得找個機會去瞅瞅這位據說是大唐最帥皇子的小哥哥。
場上第五局結束,趕緊鼓掌、吹哨、叫好。
第六局
徐惠開始第六場吊打,我則在一旁對李治感慨道:“還是你小子命好,你爹把皇位坐穩了才出生,生下來就是嫡皇子,不用遭你哥哥們那樣的罪!”
李治卻沮喪地說:“可我父皇覺得我仁弱,并不喜歡我!”
我點點頭,想想還真是,朝野都說,太宗最喜歡的是老四李泰,常稱贊他“聰敏絕倫”;其次是老三李恪,經常稱贊他“英武果敢”;而對于小九,還真是沒什麽褒獎之辭。
但是前段時間,我、楊姐姐、崔姐姐和徐妹妹一起八卦皇子時,熟讀經史的楊、崔、徐三人卻表達了與市井傳言不同的觀點。
我記得她們那天好像是從“封號”說起的。她們說,魏晉時期便将王爵分為了親王、郡王兩等,從那時至我唐,王爵的封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一般情況下,第一等的親王為一字王(指封號為一個字的王爵),封號大多來自春秋戰國時的古國名,比如齊王,秦王,燕王,趙王等等;第二等的郡王則為“兩字王”,以其封地為號,比如中山王,長沙王,琅琊王等等。
她們又說,雖然都是春秋戰國的古國,但也有強弱之分,所以同為親王的封號裏面還是會有高低之分。在唐以前,晉王的身份最為尊貴。主要因為在春秋時期,晉國最為強大。但是從唐朝開始,秦王的地位開始顯著提升,這其實要歸功于當今陛下李世民,他就是在秦王位上發動玄武門事變,最後奪得皇位,于是使得秦王與晉王的地位開始并駕齊驅。
她們還說,戰國時期形成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最後秦國統一了全國。所以,秦代以後的歷代封王中,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四國。而韓趙魏是從晉裏分出來的,因此沒有在最尊貴的封號裏。
讓我們來看看,“秦、晉、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