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章節

又跑出來說“忠言逆耳就大開殺戒”,于是太子“對外谄媚對內暴虐”的“人設”就豎起來了,于是“太子将廢”的流言又洶湧而至!後宮賭局又起,這回我學聰明了,下注之前先跑去找楊崔徐三人聊天,然後果斷的把寶壓在了太子身上——結果果然如她們所言,那一年太子的地位依舊穩固如初,我以為這回自己能鹹魚翻身,結果錢沒到手,卻等來了莊家投井自盡的消息——後宮中人竟然都買的是太子贏……賭博有風險,莊家也不好當啊!

後世之人在評論這一段史事的時候,多把這件事看成是奪嫡陰謀,認為魏王李泰是幕後黑手!但當時人們沒有誰往奪嫡上去想,我們大家都認為這是東突厥降衆和安置地土著居民的糾紛引發的矛盾,而太子特殊的地位,以及他和東突厥人李思摩之間的友誼,讓太子無可避免的站在了漩渦的中心,無辜躺槍!

貞觀五年(公元630年),東突厥被唐所滅,唐俘獲降兵有十萬餘之衆。太宗采納中書令溫彥博建議,安置突厥降兵在幽州到靈州一帶,并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統轄之。此後數年,突厥降兵與當地居民一直紛争不斷,時有沖突發生。多年來,一直有人上書言突厥留在河南不方便,另一方面突厥也多次請求回歸故土,但一直未被采納!

“結社率判唐”事件一出,讓盼望突厥回到漠南的人看到了希望,但事情的迅速平息,讓他們的希望戛然而止,于是他們為了把熱度炒起來,想出了捆綁太子炒作的策略,最後還真讓他們成了——“太宗于貞觀十三年(六三九)七月下诏,令以前被安置在各州的突厥及諸胡都渡過黃河回到漠南舊地,并令李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統領這部分人,并告誡薛延陀與突厥各守本土,不許互相侵掠。”

随着突厥的回歸,熱搜事件很快就平息了,但經由此事,太宗覺得自己的兒子太會惹事,覺得兒子這是閑得慌了,于是給他找了點事兒做——讀書!

“結社率判唐” 這一年是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出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的太子李承乾是21歲,從大唐皇家大學弘文館已經畢業一年多了,因為父親還在位,所以我們未來的皇帝李成乾太子當時是妥妥的“待崗無業青年”。再把他送回弘文館也不合适了,于是太宗腦袋一拍,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再建一所專攻太子讀書的學校:崇賢館。

崇賢館隸屬東宮,各項制度依照弘文館設立,但它的招生名額僅為二十人,招生範圍也與弘文館不同,它招收:皇族中缌麻以上親,皇太後、皇後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這種招生的規定,使它避開了弘文館固有的家族選拔體系,把正在當權而且是當大權的那幫人馬的子弟給一網打盡了!這樣做的優勢一目了然:比如長孫家現在當權的人是長孫無忌,但按照傳統的家族選拔體系,長孫無忌的兒子入不了弘文館,但崇文館的大門卻只向長孫無忌的兒子張開。于是當權者的子弟緊緊地環繞在太子的周圍,他們未來的榮辱也和太子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太子的地位也就更加穩固了!——看起來,事情似乎向着太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但可惜呀,只是看起來像,平靜的冰面下依然暗流湧動,那裏似乎有什麽東西正在醞釀……

刺史

入學第二年的二月,第三張多米諾骨牌倒下了,這次推牌的人是太宗——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二月,太宗下诏停止世襲刺史。

“世襲刺史”這件事若要細細說來,還得從後來在我入宮那年說起,前年也即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太宗封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世襲刺史。

這種“刺史”将世代相傳,除非犯有大罪,否則世襲。刺史的官有多大呢?在唐初的時候,一個刺史管着的地方大致相當于今天的一個省,那個時候的宰相是三品官階,而刺史是從三品官階。

“世襲刺史”這一制度并非太宗首創,早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就曾實行,其後西魏及北周初均沿襲過這一制度。很明顯,這一制度跟商周時期的諸侯國類似,太宗這一行為有開歷史倒車的嫌疑。因此,後世曾有人揣測太宗這麽做其實并不是真心想分封,只是想借此捧殺功臣。畢竟縱觀歷史,在秦滅六國實行郡縣制以後,外姓功臣接受列土封疆的事情也有過,比如漢代著名的楚王韓信,下場那叫一個慘吶!

或許功臣們也是這麽想的吧!當時受封的十四位功臣如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杜如晦等,聯名上書,堅決辭掉世襲刺史之位。為了勸陛下收回成命,長孫無忌甚至帶着他的兒媳婦去勸說——他的這個兒媳婦可不一般,那是太宗與長孫皇後的親生女兒:長樂公主李麗質。

順便說句題外話,這李麗質的驸馬長孫沖,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這時已經官居宗正少卿,但崇賢館一開學,便被趕回去陪太子“讀書”了,這崇賢館也是要考試的,考試內容比照弘文館出題。已經參加工作的長孫沖驸馬不但得參加讀書考試,而且工作還得照常做,真是太慘了!——每次想想他,我就覺得自己的日子像可以,畢竟有人比我過得更糟心!

聽說,當時長孫無忌帶着兒媳婦在陛下面前哭了,他對太宗說:“我們追随陛下披荊斬棘,才創立了大唐基業。如今天下統一了,卻要讓我們離開陛下去外地世襲刺史。我們實在是舍不得離開陛下啊。讓我們離開陛下,這比流放我們還讓我們難受啊。”——我覺得長孫無忌實際上是在說:什麽刺史,那就是流放!我們那麽辛苦追随你打下了天下,眼看着可以享福了,你自己留在長安享受這花花世界,卻把我們趕到犄角旮旯去吃苦受罪,你還有沒有良心?你看好了,我去了,你心愛的女兒也得跟着去,你忍心嗎?

陛下聽這話後,非常生氣,他說:“朕分封土地給功臣,其實就是想讓你們的後代做大唐的藩籬。一旦大唐有事,就是希望你們的後代保衛大唐。我是真心實意想和你們共享富貴啊!”

太宗真是這麽想的嗎?我覺得應該是真的吧!畢竟那些年陛下經常将一句話挂在嘴邊:“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心,盛衰一體。”(把親戚分封到各地當諸侯。一旦大唐朝廷受到威脅,親戚們就會帶兵勤王拱衛朝廷。)——這句話我可是記得太清楚不過了,沒辦法,它被列入了教科書,是我們小學必考知識點,所以說,位高權重的人話不要太多,累死個人了!

後來太宗和十四位功臣就“世襲刺史”一事展開了多次轟轟烈烈的大讨論,最後太宗敗北,只得收回成命。

為什麽這件事也成了一枚影響李治的“多米諾骨牌”呢?只因為那年太宗下诏封十四位功臣的同時,還封了另一批人當刺史:荊王元景等二十一王。雖然二十一王并沒有推辭這一恩典,但是“停止世襲刺史”時并未将他們排除在外,而李治和他的皇兄如吳王李恪等均在此列。

于是那一年二月聖旨一出之後,李治“老大”的手底下就有人開始打小算盤了——畢竟“世襲刺史”這可是一塊大蛋糕,如今被收回去了,未來的福利可就要大打折扣——本就是以利誘而聚的人,因利薄而散也是正常。

我聽到消息的那天,正是春寒料峭時,那時,李治就坐在我身旁不遠處,看着遠方,低聲地跟我念叨這些,正在花園裏曬着太陽的我昏昏欲睡,也就沒有挪開,只得聽任他擾人的話語鑽入耳中,反正我是不會回應的——你過得不好,活該!誰讓你不幫我的,如果當初你肯幫我求個情,我現在早就在宮外自在逍遙了!還想我理你,沒門!

那時我跟李治冷戰已有數月,說起這事我就來氣。那次中秋節後,家中就傳來消息,說一切都打點妥當,讓我趕緊遞表請求出家——別誤會,我可不是什麽虔誠的信徒,我入宮純屬意外,現在害我當初不得不進宮避難的事情已經平息,自然要出宮的,可惜這五品才人的身份有點麻煩,所以就“曲線救國”——先出家了斷與陛下的塵緣,之後再找個機會悄悄地還俗,必要的時候更名換姓,從此人間逍遙!

雖然家中很多事都早已打點妥當,但有一件事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