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章節

相向的同學恣意揮舞拳頭的李治,哪怕他輸得很慘,但那時的我仍是羨慕的,我在心裏發問:“為什麽男孩這樣就叫勇敢,而女孩卻必須‘懂事’!”這個問題無人解答,我自己也不曾找到過答案。

那天,我按自己的意願行動了,那時,我告訴自己,家族如此強大,而我如此弱小,強大的家族無需一個弱小女子忍氣吞聲來保全,否則,這樣的家族有什麽維護的必要?我現在要做的,就是保護好自己,維護自己的自尊就是維護家族的榮耀——家族難道不是個體構成的——你好,我好,家族自然好!你慘,我慘,家族就玩完!

逆襲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然界的事物總是如此清晰而又明了,但在人與人之間,結果常常是:種瓜得豆,種豆得瓜——我那個小小的複仇事件的後續發展就是如此。

我拜托裴炎“送同城快遞”未遂的第二天,李治跟我們三人說,昨天的事讓他意識到,我們的同學,這些出身高門的嫡子,十之八九都不是家族第一順位的繼承人,于是他想到了一個新辦法來收服這些人,這個辦法就是誘之以利。

李治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我們那個時候實施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也即“爵位和財産必須由嫡長子繼承”,所謂的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如果正妻沒有兒子怎麽辦呢?那就采用“嫡長子繼承制補丁1.0版”:“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以此類推,還有2.0、3.0等等補丁,但無論打多少個補丁,最後這個家族能繼續吃肉的人有且只有一個,其他的人只能喝湯。

以李治為例,繼承皇位的就是他的嫡兄長——太子李承乾,以後這大好的山河,大把的金銀,偌大的宮室,尊榮的地位……都屬于他的皇兄,一旦太宗駕鶴西去,李治這個嫡皇子也跟其他的庶皇子一樣,得卷包袱走人,偌大的長安城沒有他的容身之地。

說到這裏時,李治停頓了一下,特別鄭重的跟我們強調說,雖然他不能留在長安,但是他現在是親王爵、授并州都督、官拜右武候大将軍,父皇已經給了他一塊上好的封地,足夠養家糊口,能夠養得起妻兒老小,必不讓自己的家人受委屈——我忍不住笑了,才11歲的小男孩兒,你想的可真夠長遠的。

李治這麽一說我瞬間就明白了,李治是皇子,他老爸坐擁江山,家大業大,可以給不是嫡長子的其他兒子們分一份上好的“濃湯”。其他的家族尤其是像裴家這種分了好多枝叉的家族,一代代分配下來,就算老父親再有心,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能分到一份“清湯寡水”就算不錯了。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當年不就被異母兄長長孫安業給趕出了家門,連口湯都沒喝上嗎?長孫無忌的母親是在長孫安業的母親過世之後與被明媒正娶進長孫安的,也是嫡妻,所以長孫無忌和長孫安業雖然是異母兄弟,但長孫無忌仍是嫡子——所以說身為嫡子也不保險,很有可能在父輩過世後,從天堂墜入地獄。退一步說,就算是家裏的嫡長子又如何?很有可能他不是家族的嫡長子!——開學之初,長孫無忌的兒子被長孫安業的嫡長子給替換就是最好的例子,殷鑒不遠吶!

李治的年齡不僅在家中偏小,在開國功臣的孫輩人裏面也同樣是偏小的,所以直接導致他的同學幾乎無一是所在家族的嫡長子——親愛的同學們,家裏沒有爵位等着你們繼承哦,就算有,那也是別人挑剩下的貨色,所以想要繼續昂起你們高傲的下巴,要卷起袖子自己打拼。

年初長孫的退學事件,給在座的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我這種沒有爵位繼承權的弱女子感觸不深,但聽李治說,這件事成了同學們心底的噩夢,所以在李治跟他們提起這段往事後,同樣非嫡長子的李治很容易被他們從感情上接納了,順利地完成了收服大業的第一步。

第二步便是示之以利。利從何來?李治給了他們一個比依靠家族更加寬敞的大道——依附于他晉王。

我們那時候,雖然已經開始實施科舉了,但主要的當官途徑還是靠門蔭——也就是現在說的“關系”。就算是科舉,不是我貶低自己的同學,實在是這些戰場上博功名的家族子弟,在考場上不占優勢,科舉之門大開他們也進不去。但是所謂的“關系”,他們也不占優勢,無論家長如何寵愛,長輩們心裏都明白,誰才能代表家族的未來,因此能給他們的資源相當有限。

除了關系和科舉之外,我們那個時候若是想進官場還有一種方式:名氣。朝廷往往會任用那些名氣大的人,以表示自己對人才的重視。也就不難想像,在我們那個時候,想當官的人會像現在的明星一樣博眼球——我一直覺得“卧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就是諸葛亮和龐統兩個團隊自己寫的通稿。

順便說一句題外話,我們那個時候提高名氣,最常用的方式便是:隐居。因為隐居之舉容易引起官府的關注,在士人中形成影響,所以那個時候,很多讀書人都喜歡在“山中結廬”。大唐名山千千萬,但其中一座山特別受到讀書人的追捧,你們知道是哪座山嗎?——聽說過“終南捷徑”這個故事的朋友肯定很快就猜到了,答案就是: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

所謂“終南捷徑”講的是:“書生盧藏用考取進士,為快速入朝為官,便和哥哥盧征明隐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以此擴大影響,後來朝廷終于讓他出來做官。再後來,司馬承祯想退隐天臺山,盧藏用建議他隐居終南山。司馬承祯說:‘終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啊。’”

就像現在娛樂圈出道的人很多,但出名的人很少一樣,我們那時能靠“名氣”成功當官的人也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都無可奈何的成了真正的“隐世”——隐着隐着就去世了。所以李治抛出的方案很有吸引力:若是追随于他,他成年後開府立衙,給他們在王府中安排個差事。

李治的方案,換句話就是說,咱們不是科班(嫡長子)出身,現在CCTV(朝廷)沒有你們的位置,但我這個地方臺(晉王府)還有空位,要不要來呀?在地方臺的口碑做起來了,還是有可能回到CCTV的,若是在地方上混得好,咖位說不定還能夠反超打小壓在你們頭上的嫡長子……逆襲打臉的劇本,愛做夢的年紀,再加上不服輸的勁頭,同學們能不能逆襲我不知道,但李治短短□□天的功夫,就成功逆襲成老大了。

李治當上老大,就是我那個小小的“複仇”之豆所種出的一顆小瓜。當時慶祝勝利的我們并不知道,那時的我們在無意中推倒了一張多米諾骨牌,然後随着一張又一張骨牌的倒下,我們将被裹挾着走上另一路。

人設

李治一統小學沒幾天,第二張多米諾骨牌倒下了,推倒這張牌的人是李治的嫡親大哥——當今太子李承乾。

那一天是中秋節,太子李承乾在東宮舉行家宴,除了李治、李明達等一幹兄弟姐妹外,李思摩等異族好友也一并出席。酒酣耳熱之時,有人提起了年初大臣們一起抵制“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時必須下轎行禮”一事,我們的太子一時熱血上頭,又說了一句被後世載入史冊的話:“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谏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我做天子,當由着性子,有勸告我的,我就殺他,殺他個五百人,天下不就安定了。)

太子的這句話跟我的“說不聽就罵,罵不聽就打,打不聽就往死裏打”的作派有異曲同工之妙,我那時候覺得,太子好帥!當時出席的都是年輕人,大家聽了太子的話都哈哈大笑,大家都知道這是一時義氣之語,酒桌上的話當不得真,誰也沒有往心裏去,酒席散了之後,這句話就應當與殘渣剩羹一起被人丢棄,不再會被人提及!但不幸的是,幾個月之後,也即第二年四月發生了一件大事——東突厥突利可汗之弟結社率判唐,雖然叛亂很快被大唐平息,但太子的這句話卻異峰突起,力壓叛亂事件沖上了熱搜第一,更糟糕的是他去年說的那句“崇洋媚外”的話又被翻出來議論,甚至熱度排在了第二,而轟動全國的“結社率判唐”事件反倒屈居第三。

去年才說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次年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