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章節
,她理了理衣衫,給我抛了一個媚眼!就轉身回屋去了。
什麽意思?難不成……我立馬狗腿兮兮地跟上。
原來,今晚的中秋宴與往年不同。近幾年的中秋宴都由太子主持,參加宴會的一般為皇室近支同輩子弟外加太子單獨邀請的幾個至交好友,規模不大,人數不多,所以規矩沒那麽嚴,也不禁止帶侍從、侍女。但今晚則是陛下親自主持,遠近皇親、姻親、朝廷重臣都會參加,這種宴會不讓帶侍女或随從,傳菜送酒的人把東西放下立馬就得出去,大殿擠不下這麽多人。
聽楊姐姐說,今晚這宴會的規模幾乎趕上春節的官宴了,所以各項事務都是按照除夕宴來安排……聽清楚了,我想參加宴會沒戲。去年除夕宴我正好跟李治冷戰,完全沒想過要參加,自然也就沒注意到這些,現在我算是明白了,根本就沒我份,我這些天就是瞎想,白操心。于是垂頭喪氣地轉身,打算回自己屋裏獨自感傷。
可我才走到門口,腳剛提起來,還沒邁出門檻,就聽楊姐姐說:“但是,你想去也不是沒有辦法!”
我趕緊收回步子,因為收勢太急,差點摔倒,但我一刻都沒耽擱,七搖八晃地回到楊姐姐面前,兩眼晶晶亮地看着她。
楊姐姐說:“傻子,你忘了,去年除夕宴,徐妹妹不就參加了?”
我心想,對啊!徐妹妹參加了的,她是怎麽參加的呢?一時間,我想了很多,先是想東海徐氏比我武家門第顯貴;後來想她的父叔兄弟在朝中活躍,而我父叔兄弟在窮鄉僻壤窩着;再又想她們徐家文名滿天下,而我們武家文盲一多半……越想就越覺得沮喪,這完全沒有可比性,根本就沒有借鑒參考的價值嘛!
楊姐姐一敲我的腦門,想哪去了?徐妹妹是以照顧明達小公主的身份參加的。
按除夕宴的儀制,除皇後外,後宮女眷皆無權參加(當然,後宮會為皇上一家大小老婆和兒女們單獨舉辦宴會,但規模、檔次、熱鬧程度自是比那種帶有公司年會性質的除夕宴要差得遠了)。但是,有一項例外,那就是有未成年的皇子皇女參加時,他們的母親可以随同參加,以便照顧。不過,宴席上的座次是依照兒女的封號爵位來安排,于是就會出現自身位份高,但坐在位份低于自己的人之下的情況——尤其是那些只生有公主的嫔妃,席位一般會列在育有皇子的嫔妃之後。
明達小公主是由皇帝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的,沒有寄托給任何嫔妃,所以去年除夕宴時,楊姐姐就安排徐妹妹去照顧明達小公主——陛下看到後很高興,還贊揚後宮思慮周全。
楊姐姐說到這裏時,停頓了一下,說:“李明達的同胞妹妹,長孫皇後的最幼女,同時也是太宗最幼女的李衡新小公主今年六歲了,到了可以參加宴會的年紀。”
長孫皇後共育有三子四女,她貞觀十年過世時,還有三個子女尚未成年,正是李治、李明達和李衡新三人。那年,李治9歲、李明達4歲,李衡新僅兩歲多,陛下将李治和李明達帶在身邊照顧,卻将最小的女兒交托給韋貴妃看護。為此,宮中有傳言說,陛下不喜歡這個小女兒,甚至還有傳言說,長孫皇後就是因為生育小公主傷了身子才過世的,所以痛失愛妻的陛下厭惡這個奪走愛妻性命的小女兒……不過後來太宗對李衡新亦是寵愛有加,謠言才逐漸平息起來,想來當年李衡新太過年幼才是陛下沒有帶她在身邊的主要原因。
韋貴妃如今雖無皇後之名,卻擔着皇後之實,今晚的宴會上她自是分身乏術,所以韋貴妃交待楊姐姐安排人照料。說到這,楊姐姐話題一轉,問:“妹妹你說,這後宮誰最合适呢?”
我立馬跳起來說:“我呀!楊姐姐,這後宮還有誰會比我更吃苦耐勞、勤懇上進、喜愛小朋友的嗎?你看我天天照顧着李治那小屁孩,鞍前馬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我正一個勁地往外倒騰本就不多的墨水,就看楊姐姐一擺手,說:“停!別說了!你最合适!抓緊點時間回去收拾,別在這亂用成語了!”
我非常開心地跑回屋梳妝打扮去了!命裏有時終會有——中秋夜宴,你我終是有緣吶!
特寵
終于可以參加宴會了,作為第一次參加此類宴會的新人,我老老實實地跟在“前輩”徐妹妹的後面,之前楊姐姐也一再交待,有什麽事讓我聽徐妹妹的,別闖禍。可看着徐妹妹筆直往大殿而去,我忍不住拉住她問:“我們不先去接公主嗎?”
徐妹妹說:“兩位公主将會随陛下和韋貴妃、李治一起去大殿,然後李治會帶她們先入席,陛下和韋貴妃最後入席。”
我懂了,越有身份的人越是要晚到,像我跟徐妹妹這樣的,估計到了之後要等很久才會開宴,想到這,我忍不住拍了拍腿——這種場合,一定是跪坐,我的老腿呀!
徐妹妹接着說:“經李治請求,這次兩位公主還是跟他同坐一桌,不另單獨設席,所以我們倆也跟着坐在那,離陛下很近,但也不用緊張,李治自小就參加這種宴會,有他在,不會有什麽問題!”——我們這時候宴會不流行大圓桌,而是分餐制,一般是一人一桌或是一對夫妻攜子共桌,所以大殿上一開宴,一眼望去,全是小案幾,跟幼兒園開大會的小板凳似的整整齊齊排好——當然,比那要大好多,不然怎麽放酒菜?
一進大殿,發現已經有不少人到了,但前面幾個桌都空着,不用猜,高居正中的大桌是陛下的,旁邊與它并列的小一點的桌,那是韋貴妃的。接下來,左右分列兩排桌。緊挨着陛下的桌就是太子殿下的一號桌,一號桌對面則是二號桌;一號桌手邊就是三號桌,四號桌則挨着二號桌——當然,這些排名在前的桌子都空着。
我估摸着李治雖然排行第九,但因為是嫡三子,應該是坐三號桌的,于是側身往太子桌那邊去——三號桌就在太子桌的下手,太子這一邊都是單號,雙號在對面,跟近代老式影劇院的座椅排布類似。
結果,被徐妹妹拉住了,她領着我直往太子桌對面的二號桌去,我一臉懵逼地跟着她在雙號陣營中的第一個席位坐下,就聽她壓低聲音跟我說:“此次宴會不依長幼,循爵位高低排位。李治封號是晉王,僅次于太子,所以位列第二席。”
聞言,我瞪圓了眼睛,李治這小子的地位竟然這麽高?難怪陛下總是動辄給予嫡二子李泰豐厚的賞賜了,一定是出于愧疚——同一個爹媽生的,當哥哥的竟然在大庭廣衆之竟然排在弟弟後面,李泰這心裏該有多委屈、多尴尬呀!
太宗寵李泰,可不是口頭說說,那是動真格的。
貞觀二年,九歲的李泰由衛王改封越王,封地多達22州,同時受封的蜀王李恪,封地也就只有區區8州而已——而李治那年才出生,自然什麽都沒有。
此後數年,李泰一再被加封,貞觀八年甚至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職,而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轄之地,所以雍州牧就是掌管西京長安的長官,這職位好拉風吧?——不過在這期間,準确地說是貞觀五年時,年僅四歲的李治直接被封為“晉王”——李治這小子待遇也不差。只是讓我奇怪的是,貞觀八年時,“秦、晉、齊、楚”中,“秦王”封號因陛下而保留不再封賜于人,“楚王”給了早薨的二兒子李寬,“晉王”給了李治,但“齊王”的封號尚且空懸,為什麽沒有給李泰呀?
貞觀十年(636年),太宗想通過世襲封建、重置封國的方式,長久鞏固大唐王朝的統治。因此,不顧重臣們的反對,将自己的弟弟和兒子全部世襲封建。所有的兒子們都封了王,并下令,除年幼皇子外,全部前往封地,不得長駐京畿。那年,出生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李泰17歲,按慣例應當前往封地,但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太宗不僅特許他不去封地,甚至還一度下诏想讓心愛的兒子搬進武德殿居住。這武德殿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它是極為靠近東宮的宮室,當年作為秦王的陛下與太子李建成謀嫡時,太子的得力助手齊王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與太子互通有無的。很多年後,我孫子當皇帝之初還是在武德殿聽政的——這是個多麽重要而且敏感的地方,于是太宗的這一旨意自然受到了群臣的極力反對,所以太宗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