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軌之輩
面對盜匪突如其來的攻勢,濮王殿下的侍衛與部曲毫不示弱。他們從來都沒有因随着主人受困在封地而懈怠操練,幾乎每一日都會在校場上練兵。典軍一聲令下,他們就反射性地舉起弓箭齊射過去,前排射完後排又繼續補射。一陣又一陣亂箭之後,山匪便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已經去了一半。
剩下那一半依舊堅持不懈地往前沖,方向極為明确,直指路中央的兩位王爺。典軍忙調集屬下形成錐狀陣,将李泰與李徽都護在身後,不料,自他們後頭又沖殺出十來人的小夥山匪,也稀稀落落地放了一陣箭雨。不多時,護衛的陣型便被沖得有些亂了,四處飛濺的鮮血迅速地染紅了濮王父子二人的衣袍。
李泰蒼白着臉,兩頰的肉抖動着,費力地從腰間拔出橫刀,顫巍巍地舉了起來:“敢冒犯孤者!殺無赦!!”
李徽已經來不及對自家阿爺的勇氣表示驚喜,猛然回首,拉弓射箭,宛如神助一般,連連射中了好幾個人。雖然均并未一箭致死,卻給侍衛部曲們殺敵創造了極佳的機會。将箭用光之後,他抽出橫刀欲上前參戰,卻被李泰緊緊地扯住了袖子。
在勇猛的喊殺聲中,父子二人無言對峙,一個堅決不放、一個很是無奈。最終,新安郡王還是選擇做孝順兒子,守在自家阿爺身側。方才他也是一時意氣,仔細想想,自己如今這尚未長成的身板,定然不會是那些虬髯盜匪的對手。與其讓侍衛部曲們擔驚受怕,反倒要耗費更多精力護衛在他左右,倒不如暫且待在後方得好。
一百五十位精兵對陣來路不明的六七十名山匪,結局自然不用提。更何況,這群精兵在新安郡王的提示下,不斷大聲地呼喊着自己的身份,并反複攻擊對方是謀逆之舉,查明身份之後,必将舉族連坐入罪。威脅與壓力讓悍匪們的心神越來越動搖,殺意銳減,漸漸地連動作也變得怯弱起來。
當剩下的山匪倉惶逃跑的時候,只剩下不足十人,滿地都躺滿了他們的屍首。典軍立即派人清掃戰場、幫傷者包紮。所幸,自家的侍衛部曲雖有重傷者,卻并無戰死者。李徽對他們的勇猛表示了贊賞。不需他提醒,李泰便随即表示,一定會為忠心耿耿的屬下請功,待回到長安之後,便給他們重重的賞賜。
打了一場勝仗的衆人越發興奮,便是傷者亦是眉飛色舞。不多時,篝火便徐徐升起。在血腥尚未收拾幹淨的驿道上,大家照樣開始埋鍋造飯,撫慰惡戰之後的辘辘饑腸。雖然面帶笑容,臉色卻依然有些發白的李泰則回到帳篷中歇息。
這時候,李徽不動聲色地将兩位典軍喚到一旁,神情格外凝重:“這些人所持刀劍皆很鋒銳,又都蓄須隐瞞面容,或許并非山匪,而是沖着阿爺來的死士。他們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阿爺。若是有俘虜,二位不妨先審問一番。或者查看屍首身上可有什麽蛛絲馬跡。”
典軍們的見識經歷比他更加豐富,同樣早已心存疑慮。
一個道:“某已經查看過屍首。所有屍體的體貌都絕非生活艱辛的山匪所有,擦去泥水污跡之後,根本不像曾經務農的人或鄉間游俠兒。他們的手上只有常年握着刀劍或練箭留下來的繭子,身上的傷痕也都是箭傷、刀劍傷,一定是死士或私養的部曲無疑。不過,人看着陌生,武器也很難辨認出處。光是憑着這些屍首,判斷不出他們究竟來自于何地何方。”
“怪不得他們自始至終都不曾說話,一定是不願透出鄉音,教我們發覺異狀。”李徽點了點頭,仔細思索,“可留有俘虜?”
另一個回道:“輕傷者逃走,重傷者都自盡了,沒有尋見俘虜——可見他們确實是意圖不軌的死士。三郎君,這些逃走的死士,我們必須立即繼續追蹤。只有即刻通報此地的折沖府,借助府兵與鄉民之力,方能将他們都逮住。否則,拖得越久,他們便越可能逃脫。幕後之人便尋不出來了。”
“那就趕緊派人去折沖府罷。此外,八百裏加急,将遇到山石崩塌與劫匪的消息,盡快傳回長安。多餘的話,不必與旁人說。不過,須得一五一十禀明大兄,煩勞他注意長安城中可有什麽異動。”
“是。方才那些推測,是否要禀告大王?”
李徽遙遙地望向燈火通明的帳篷,略作沉吟,搖了搖首:“不必了。”自家阿爺早已沒有了奪嫡時的心氣,滿心都想着回長安之後便是團團圓圓一家和樂,又何必驚動他,讓他坐卧難安、擔驚受怕呢?若是知道有人暗中要謀害他的性命,如今已經很是體虛的他,說不定便會立即病倒在路上了。
而且,他一時半會也想不明白,被困封地多年的阿爺還能得罪何人?妨礙何人?如今不過是奉召回京而已,便有人迫不及待地想刺殺他?!當年奪嫡失敗,他對于叔父已經毫無威脅。那位很是在意仁善名聲的叔父,又怎麽可能做這種毫無意義的事?難道,除了叔父之外,阿爺還有什麽隐藏着的仇敵不成?是當年奪嫡留下來的隐患?
帶着滿腹疑惑,新安郡王終于在次日奉着濮王殿下來到了嶺北驿,途中遇見了附近折沖府聞訊疾馳而來的将士。那位折沖都尉聽聞父子二人的遭遇後,頓時驚得滿頭大汗。要知道,維持地方治安亦是折沖府的責任,出了山匪——而且是膽敢劫掠濮王車駕的山匪,一向疼愛這個兒子的當今聖人必定會降罪。而他與管轄此地的縣令只有将逃竄的山匪捉拿住,方能算是戴罪立功。至于往後的仕途,便只能自求多福了。
想明白利害關系後,折沖都尉果斷地留下果毅都尉與六百府兵護衛濮王殿下,并襄助新安郡王疏通驿道。他自己則火急火燎地回去尋縣令商讨布置,趕緊收拾殘局。
甫至館驿,李徽便立即将自己收拾得幹幹淨淨。之後,他就辭別李泰,打算即刻趕回去迎接閻氏。知道暗中有人虎視眈眈後,他便格外擔憂閻氏的安危,已經顧不得歇息了。臨出館驿之前,他還很不放心地查看了一番兩位典軍布置的守備,又與捉驿、驿丁等交談了片刻,确定他們毫無威脅,這才安心離開了。
等他帶着折沖府将士們趕到崩塌的峽谷時,對面堪堪疏通出了一條小道。正巧,閻氏戴着帷帽,很是飒爽地驅馬小跑着奔了過來。
他這個兒子都不禁看得呆了呆:“母親會騎馬?”他所知的母親,擅長丹青畫卷,工于書法,溫柔賢良,卻唯獨沒有她英姿飒飒的印象。難不成,他只是沒有機會見到?或者母親也沒有機會展現出來?
“當然會。”閻氏被他有些呆傻的模樣逗得笑出聲來,“長安城的貴女哪有不會騎馬的?難不成,你以為我只會端莊地坐在車上或檐子上?就連你祖母,當年騎馬的技藝也甚是不錯呢。你的那些姑祖母和姑母們再如何養尊處優,年輕時也曾策馬飛奔過。莫說騎馬了,便是射獵、打馬球,她們亦是樣樣都不落于兒郎們之後的。”
李徽當然并不知曉這些,他過去的生活離長安那個富貴之鄉實在太遙遠了。娶來的王妃貌合神離,平常甚至并不見面。他對貴女們的所有印象,也僅僅只是來自于閻氏以及道聽途說的種種傳聞罷了。
這時,王子獻也驅馬趕了過來。他不着痕跡地打量着李徽,見他确實平安無事,心中才徹底松了口氣。不明人物假扮山匪襲擊濮王父子的消息,早就便借由他那些部曲傳了過來。雖然部曲保證濮王父子倆都安然無恙,但若不親眼目睹,他到底還是不能完全放心。
接到消息的他,并不像李徽那般疑惑不解。他幾乎能夠斷定,這又是一枚迫不及待的棋子,為了夢中的榮華富貴,已經不顧一切地動了起來。一擊不成,這顆棋子已經留下諸多破綻,遲早都會被挖将出來,然後被狠狠地抛棄。他甚至能隐約猜出來好幾個很有可能涉入其中的沒落世家,早就遣部曲去細查了。
不過,很遺憾,這些都不能告訴李徽。
他們不過是剛認識,雖然彼此覺得很投契,卻遠遠不到他願意将所有秘密都托付出去的程度。這樣肮髒的秘密,關系到他的宗族,關系到他的身家性命,甚至關系到朝堂。在他尚未想清楚之前,絕不能輕舉妄動。
“子獻,這兩日煩勞你了。”對這些一無所知的李徽朝着他微微一笑。
王子獻勾起唇角:“大王與我這般客氣作甚?”
“便是知交,該有的禮節亦不可缺。”李徽鄭重地朝他行了個叉手禮,“我還想送些禮物與你致謝呢。”
“尋常的禮物便罷了,若是大王的畫或是大王做的魚脍,我都會毫不猶豫地笑納。”
“你放心,絕不會是什麽尋常禮物。若非親自動手做的,我還送不出去呢。”
說罷,二人相視一笑,彼此更覺得親密了許多。
同一時刻,濮王連連遇險的八百裏加急奏報,已經躺在了長安太極宮的兩儀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