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再見兄長
眼見着長安近在咫尺,新安郡王不僅嚴陣以待,還難得地生出了幾分緊張之意。上輩子他從生到死都未能有機會離開封地,所知道的一切皆從傳聞與邸報中而來,加上自己的揣度與推測,越發覺得一生既無趣又無望。然而,這一世他所知曉的事都發生了微妙的偏差,自然也不可能以為諸事仍然會如過去那般發展。
為了避免疏漏,他特地默寫了皇家宗室的譜系,拿着去請教閻氏:“母親,以前孩兒學譜系時不太用心,也不知是否有錯誤之處……”
不僅他學得不用心,閻氏也沒有強求他一定要全部背下。畢竟,在侍疾的敕旨傳來之前,他們都以為自己永遠不會離開均州,自然也不可能和宗室親戚面對面地打什麽交道。更何況,有王府長史襄助打理,又有忠心耿耿的仆婢,日後還會有王妃,尋常節禮來往之事也不需要郎君們太過費心。
故而,李徽記得最清楚的便是阿爺的兄弟姊妹以及下一輩的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們。至于祖父那一群年長年少的兄弟姊妹,實在是枝繁葉茂,他不過是挑了封號名字排行記一記而已,聯姻兒女之類便作罷了。幸得他記性不錯,時隔十來年,居然還能将這些都一字不落地默寫出來。
閻氏很是欣慰,感嘆道:“以前你從來不願意費這種功夫,如今卻想在了我前頭——好孩子,你終于成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兒郎了。這一路行來,雖然遇上了這麽多事,卻将你磨砺了一番,甚好。”因是幼子,他們一家身份又敏感,她對這孩子的教養稱不上嚴格,頗有些寵溺放縱的意思。沒想到,這孩子卻在一夕之間便長大了。
“如此也好。到得長安後,不知還有多少風霜刀劍在前頭等着,你絕不能如你阿爺那般天真無知。”閻氏從未如此直白地在兒子面前評論濮王殿下,眉宇間皆是無奈,“他說要指導你進學,你只管當作哄他高興,随着他寫字作畫、吟詩作賦便罷了。若是其他,聽聽便過去了,你阿兄教你的才該緊緊記着。”
“是,孩兒知道。”李徽答道,“母親放心,往後我都聽兄長的安排,絕不會随意聽信阿爺的言辭。”他家阿爺若真是個文才武略皆出衆的,便不至于淪落到如今這等地步了。濮王年少聰慧?當初也不知是誰誇出口來的,大約是看在他受祖父寵愛的面子上罷。
只聰明不夠智慧,偏偏有着謎一般的自信,還能擁有謎一般的寵愛,最好的結局就是他阿爺了。而最差的結局便是不得善終,不提也罷。
閻氏滿意地點了點頭,細細看他寫的譜系,給他改正了一些錯誤,填補了衆多疏漏。宗室中不僅有高祖一脈,還有同族的永安郡王、河間郡王、江夏郡王等,皆是當年随着高祖征戰天下軍功赫赫的同族兄弟子侄。如今他們都早已去世,留下的子孫或分封或降爵、或閑置或擔任朝中要職,命運截然不同。
李徽瞧着那些命運多舛的宗室家族們,意識到這皆是濮王一系可能面臨的未來。不過,此時他尚是皇孫,日後又是皇侄,只要不謀逆,應當便安然無恙。至于被困在封地之中,若能得一二友人潇灑同游,便是看過千遍萬遍的風景,應當也有無限新意罷。想到此,他不免又想起了王子獻,唇角不由得勾了勾。
閻氏又道:“同族宗室大都在封地中,只有少數在朝中為官。咱們身份敏感,不需與他們密切來往,做到不失禮便足矣。至于三位叔祖父,他們當年便不看好你阿爺,如今位高權重,想來也不會與咱們一家親近。”
李徽知道,這三位叔祖父都是祖父的幼弟,仔細說來年紀與阿爺也相差無幾,被祖父當成兒子一般養大,情誼十分深厚。一位封為荊王,一位封為魯王,一位封為彭王。如今他們不是宗正卿便是遙領一方的大都督,皆十分風光。
“回牛車中歇息罷,不急。”閻氏見他認認真真地看着那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紙,不禁失笑道,“你們從未見過面,到時候你阿兄會帶着你去拜見他們,那時再記下也不遲。你阿兄在長安多年,對宗室之事更加了解,由他給你細說分明才好。”
李徽遂颔首告退,正要翻身上馬,便見前方塵土飛揚,遙遙奔來幾匹矯健的快馬。為首的騎手年約二十來歲,滿面風塵之色,卻絲毫不減損面容的俊朗與出衆的氣度。他頓時怔了怔,正要出聲問候,便聽一位典軍滿面紅光地高聲道:“大王,大郎君來了!”
李徽雙目微動,情緒十分複雜。果然是兄長,他的容貌與上一世初見時幾乎毫無二致。他這位兄長與他年紀相差十歲,又從未見過面,彼此之間情誼很是冷淡。上一世他們只在為阿爺守孝時,同在一個屋檐下住了三年。出孝之後,兄長便襲封濮王,而後奉旨出仕,奉着母親離開了均州,将他一人舍下,再未歸來。
那時他尚且年少,心中并不是沒有怨恨。但後來細想,兄長不過是一介臣子,又如何能違背聖旨。況且,出仕是濮王一系難得的機會,為了擺脫命運,他不可能不緊緊抓住。而且,阿爺的陵墓就在均州鄖鄉縣,此處既是封地王府,又可稱得上家廟。他作為幼子,守在老宅,守着阿爺的陵墓也是理所應當的。
只是,等他想開的時候已經太遲了。分別幾年後,母親逝世,兄嫂千裏迢迢扶棺而歸。阿兄途中策馬受驚,墜馬重傷,不久之後竟在館驿中去世。阿嫂帶着幼子艱難地跋涉,費盡千辛萬苦,終于将夫婿與母親的棺椁帶回均州安葬。而他那時候也已經病得卧床不起,悲痛之下也未能熬過一年。濮王一系,最終竟只剩下侄兒李峤一個六七歲的孩子。
想到此,他眼眶微微發紅。失去自由,被人監視,宛如囚徒,或許曾是他最難以忍受的折磨。但接二連三失去親人,才讓他最終絕望,病情迅速惡化。他也曾想過要替兄長好好教養侄兒,虛弱的身體卻實在是力不從心。而且,在與侄兒的接觸中,通過那些童言稚語,他才猛然發覺兄長到底有多可靠,又到底曾經承受過什麽樣的壓力。
雖然他們之間因從未見過面而關系疏淡,但兄弟之情亦是可慢慢培養起來的。只要他們兄弟能夠彼此信任,同心協力,說不得這一世便能扭轉命運呢?至少,他們不會落得接連亡故,只剩下孤兒寡母相扶度日的地步。
李欣輕巧地躍下馬之後,便見前方立着一位俊秀挺拔的少年郎,一雙明亮的鳳眼似曾相識,眸中湧着激動之色,甚至仿佛還有些許懷念。他腳步微頓,而後緩緩朝他而去,聲音有些低沉:“三郎?”
“見過阿兄。”李徽忙收起了複雜的情緒,宛如尋常的少年郎那般,欣喜地笑着行禮。
李欣仔細地打量着他,微微颔首:“待我拜見了阿爺和母親,再來尋你說話。”兄弟二人不過是初次見面,自然不可能出現什麽感觸良多、大哭大笑之類感動人心的場面。他們幾乎都不知該如何與對方相處,于是便都沉默下來。
李欣先去拜見李泰,李徽跟在後頭相陪。便見自家阿爺掀開牛車簾子,露出一張圓滾滾的臉,眼睛眯縫着掃了過來,語氣更加生疏別扭:“大郎怎麽來了?”如果說幼子是他刻意忽略才導致不親近,那自幼被送入宮中撫養長大的長子,則是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培養什麽父子情誼。
“聽聞阿爺在途中遭遇匪盜,祖父不放心,孩兒心裏也十分擔憂,所以匆匆出京來迎。”李欣答道,同樣是淡淡的,“侍衛部曲都在後頭,孩兒擔心阿爺和母親的身體,故而先行一步,将太醫帶了過來。阿爺可需診脈歇息?或者,讓太醫給母親瞧一瞧?”
李泰揮了揮手:“不必,繼續趕路就是了。你祖母的病情如何?”
“自去歲冬日起,祖母便病勢漸篤,如今已經卧床不起了。”說起秦皇後,李欣神情間難掩憂心之色。他生長在宮中,由秦皇後帶在身邊養大,對祖母的感情一向十分深厚:“太子妃、越王妃每日都去侍疾,佑娘也時常入宮。”他所說的佑娘,便是妻子周氏,亦是姑母臨川公主的女兒。二人是青梅竹馬長大的姑表兄妹,感情很深厚。
聞言,李泰禁不住流起淚來:“阿娘都已經病成這樣,我怎能在路上耽擱?立即繼續趕路,絕不能耽誤!明日傍晚之前,必須入長安城!”
李欣遂點頭寬慰道:“阿爺放心,一定來得及。”
接着,李欣又去見了閻氏。閻氏與他細細地說了許久,又将李徽托給他照料,還道:“你阿弟從未到過長安,也不曾見過你祖父叔父,心裏難免有些忐忑。趁着如今尚有時間,你細細地與他說一說祖父叔父的性情喜好,也好讓他心中安定一些。”
李徽沒想到自以為掩飾得很好的緊張早便讓閻氏一眼看透了,頓時臉上微紅。李欣瞧了他一眼,神情略松了幾分:“母親放心。便是母親沒有将這個差使交給我,身為長兄,我也該好好地教一教他。”
倏然,新安郡王覺得:阿兄的性情似乎和想象中并不完全一樣?怎麽感覺好像比前世更熱情一些?
說好的疏淡呢?漠然呢?——難不成上一世他竟是那麽不讨人喜歡?
作者有話要說:
閻氏:你爹就是個不靠譜的,哄哄他就算了,他說什麽都不能信小郡王:知道了娘,我都聽娘和阿兄的。
嗣濮王:放心吧娘,弟弟我來教養
濮王殿下:QAQ,說好的父子情深呢?說好的舉案齊眉呢?
王妃&兒子們:→ →,呵呵,乖,一邊玩泥巴去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