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西涼護送太子出使明啓的軍隊駐紮在城外,李平帶走太子的屍首,是認定了殺害西涼太子的人是傅楚。

姚國公看了一眼遠去的李平及其護衛,對顯王說道,“顯王,如今太子死在明啓,假設兩國開戰的話,你是否身先士卒,親自出征?”

顯王看了他一眼,“對不起,本王不做假設。”

姚國公笑道,“此刻顯王依舊能泰然處之,老夫實在佩服。”

說着,帶着人離開。

顯王看着他,沒有說話。

李臻言身形不穩地跑了過來,“王爺,屬下不該貪杯,屬下該死。”

秦恒也跪了下去,“末将護衛不利,末将……”

“現在是追究誰的責任的時候嗎?”顯王的聲音有些瞬間拔高。

李臻言和秦恒幾乎沒有看到過顯王動怒,不敢再說話。

“王叔。”傅楚開口。

顯王看了看傅楚,擺手,“算了,先把人帶回大理寺。”

折騰了不久,到大理寺的時候已經到了早朝的時候。

西涼太子被殺,一早便傳的沸沸揚揚。衆朝臣在太子被殺後一個時辰都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今天早朝只為了西涼太子被殺一事,其他事都擱置了。

朝堂之上,顯王與姚國公各占一方。

姚國公義正言辭,“皇上,西涼李平将軍表明我們若不交出瑞郡王,就要與我們兵戎相見。今早西涼将軍李平已經修書西涼,向西涼皇帝告知一切。西涼太子被殺,兇手是瑞郡王無疑。只有把瑞郡王交出去,才能讓西涼皇帝平息怒火。”

Advertisement

顯王反駁,“皇上,西涼太子的死還有諸多疑點,事情還未查清,瑞郡王傅楚只是有重大嫌疑,兇手是誰,還亟待稽查。”

姚國公不茍同,“一切證據和目擊人證都表明了瑞郡王就是兇手。顯王不肯交出瑞郡王,莫不是有什麽不能讓人知道的隐情。我知道顯王看重瑞郡王,但此刻,不是包庇兇手的時候。西涼的問罪書不用多久就會送達。若不交出瑞郡王,不僅結盟不成,西涼軍隊不用多久就會大軍壓境。”

顯王看了他一眼,“皇上,西涼皇帝問罪書最快也要半個月才能到達明啓。只要我們在這個時間內查明真相,給西涼做出交代。結盟之事,還有商談餘地。”

姚國公冷笑,“顯王說的輕松,戰事如箭在弦。難道顯王有神機妙法,能在幾天之內抓到‘真’兇手。兵貴神速,若無法交出兇手,西涼興兵進犯。顯王,你說如何是好呢?”

顯王拿出一張折子,“皇上,臣昨日收到戰報,西涼國內兵馬有異動。在西涼太子出使明啓之時,他們緊急征兵入伍。所謂兩國友好邦交,其中誠意有待商榷。微臣懷疑西涼太子之死,并不簡單。”

姚國公:“顯王這是懷疑西涼意圖犧牲西涼太子挑起戰争?顯王,你未免太多心了吧。西涼會為了要攻打我們明啓,犧牲太子作為由頭?顯王,這只是你的懷疑。如若不把瑞郡王交給西涼,西涼不滿不顧一切興兵進犯,顯王,到時候你擔當的起嗎?”

顯王看向姚國公:“姚國公你莫不是忘了還有淩國?莫不是忘了前日的刺客?”

姚國公:“你覺得西涼太子的死與淩國有關?顯王,這也只是你的猜測?皇上,明啓如今處于修養生息中,萬萬不能再大動幹戈,兵戎相見。臣懇請皇上盡快交出瑞郡王,給西涼一個交代。當然,太子安全由顯王負責,如今太子被殺,顯王也逃脫不了責任。請皇上盡快做決定,交出瑞郡王。”

顯王:“太子被殺,本王自會擔責。皇上,太子之死疑點重重,切不可輕易做決定。”

姚國公:“皇上……”

“好了好了,你們不要吵了。”十歲的小皇帝一副不知道該聽誰的話的模樣,他在龍椅上坐立不安。“你們覺得顯王和姚國公誰說的對?”

做不了決定,小皇帝把問題推給了朝堂上未發言的朝臣。

周平笙站了出來,“皇上,西涼太子之死确實疑點重重,瑞郡王沒有殺害太子的原由,臣贊同顯王的話,此事需要詳細調查。”

“周大人說的不對,瑞郡王當時喝醉,見色起意不成,害怕事情敗露殺掉西涼太子也不無可能。皇上,臣認可姚國公的話,盡快給西涼交代,以免兩國兵戎相見。”

“臣認可顯王。”

“臣認可姚國公。”

……

朝上衆臣頓時各抒己見,朝上文臣官職高,姚國公勢力略勝顯王。顯王沉着臉,而姚國公勝券在握。“皇上!”

龍椅上的小皇帝一個個朝那些朝臣看過去,“好了好了別吵了,朕知道了。朕數了數,同意姚國公的話的有二十五人,同意顯王的話的有二十六人。多的人肯定更正确一點,那就按顯王說的辦,盡快在十五天內查清事情真相。”

小皇帝按人數多少一錘定音,衆臣面面相觑。

顯王擺了擺衣袖,“謝皇上。”

此刻勝券在握的姚國公臉上閃過怒氣,而後忍住了,“皇上,臣願意協助調查此案,查出真相,以保我明啓境內的安寧。”

小皇帝點頭,“好好好,越多人越好。那姚國公你就協助顯王辦理此案吧,就這麽定了。周大人,大理寺要盡快調查。”

周平笙拱手,“是。”

“那,退朝吧。”解決了争吵,小皇帝立馬退了朝。

下了朝後,姚國公怒氣忍不住了,折到後宮去找小皇帝。

還沒回到寝宮的小皇帝又被請到了清寧宮。

太後臉上沒有表情,“皇上,你今天在朝上為何如此行事?”

小皇帝垂頭,有些忐忑,“母後昨天教兒臣,說母後和姚國公兩人說的話,肯定比顯王一人的有道理。今天有二十六個人同意顯王的話,比同意姚國公的二十五人多了一人,那同意顯王的肯定更加有道理。母後,不對嗎?”

太後手中的茶杯重重地放到桌上,“你就是這樣理解哀家的話的?”

小皇帝不安,“不,不對嗎?”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