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南宮宴請

南宮卻非殿,劉秀宴請群臣。

宮內金殿輝煌,花燈如晝,歌舞升平,觥籌交錯,果然是皇家氣派。不過天下初定,民生疾苦,劉秀不推崇奢華的排場,只為與群臣及其家眷稍作一聚。

一衆雲髻峨峨,廣眉輕描,唇施紅彩的女子間,靈長歡為融入皇宮氛圍,今日也特意裝扮了。她青絲挽起,斜綴青鳥桃花釵,曲裾深衣,緊腰寬袖,行時如清風拂柳,坐似雲間松柏,比之身旁那群笑意盎然的女子,更顯恬靜。

她之所以答應來此,一來想目睹人界帝皇劉秀的風采。

确如外界傳言,當今皇上年輕俊朗,氣質非凡,實有仁義之相。

劉秀身旁坐了兩位美人兒,一位是陰貴人,衆所周知,陰麗華是劉秀在南陽新野的結發之妻。當初劉秀對她一見鐘情,說及,"娶妻當得陰麗華。" 這位陰貴人生得自然是明眸善睐,膚若凝脂,頭發濃密黑亮,冠一株鳳鳥金步搖,舉動間垂珠輕曳,面容只要淡然一笑,便是風情乍現。

而郭貴人郭聖通,也屬人間佳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劉秀在河北為獲取真定王劉楊的支持而後娶的,已先得一子。雖說是政治聯姻,但郭貴人瞧皇上時的模樣,頻現愛慕之情,目光間蕩漾出一池春心。

都說英雄配佳人,她們與劉秀情緣深結,一生一世未必能了。好在兩位女子間客客氣氣,特別是陰貴人慈眉善目,娴淑有禮,定不會與郭貴人勾心鬥角,妻妾争寵。

靈長歡舒了一口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很在理。

她又将目光投向坐在女眷們前方的,那衆正鬧鬧哄哄飲酒作樂的男子們。

人間有句俗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她知道漢高祖就使了這種手段,可當今皇上看似很不同,寬仁聖明,能與開國功臣們共享榮華。

且不說劉秀的妹夫李通,姐夫鄧晨,自稱帝後,劉秀将随其出生入死的兄弟們各個拜将封侯,南陽和颍川的鄧禹、岑彭、賈複、馮異、馬武等人,河北那方的吳漢、景丹、耿弇、耿純、劉植等人(後世皆被追封為雲臺二十八将)。

其中一位,靈長歡多看了幾眼,被封為大司徒的鄧禹,在長安游學時就與劉秀交好,此人二十有四,年輕氣盛,身旁端坐一位青袍公子,似乎……!

靈長歡怔了怔,這位不正是前幾日在街上遇見的,苗苗要跟蹤的人嗎?

她快速一探,鄧柳雲,鄧禹的表妹,自去年起随其兄出征。

靈長歡不知為何有種預感,手心出汗,定住神,覺得自己想多了。

Advertisement

環顧下來,她對衆者大致已心裏有數,這才将目光投往上邪無絕。來此的第二個目的,她準備借獨處之日,與他重議婚約之事……

上邪無絕坐在伏湛身旁。這次他們能在洛陽安身也得益于伏尚書的幫助。

今日,上邪無絕穿了件深紅的袍子,儀态溫文爾雅,不似平常那般冷漠疏離。他正與伏尚書側顏交談,這一露相,靈長歡就聽見身旁的女子交頭接耳。

"咦?那位坐在伏尚書身旁的公子是何人?"

"我聽說過,叫陳無絕,來自長安,他通文達藝,熟讀自先秦以來的經義與史文,可謂滿腹經綸,深受伏尚書的器重,所以前陣子被引薦來宮,幫助伏尚書修複舊典,聽說皇上要受他官位與賞賜,他卻拒絕了。"

"啊,世上還有這種人 ?! 真的能不為名利所動?"

"怎麽沒有,那位嚴子陵不也是嗎?皇上正在廣羅四方名士,念及與他的同窗之誼,想召其入宮,卻遲遲未能尋到,聽說是那人躲了起來!"

"別管其他了,說說,陳公子可有成親?"

"聽說好像已有婚約。"

上邪無絕早就察覺關注他的目光,轉過頭來。

面容如玉,氣質如虹,他望向靈長歡,靜默地凝視片刻,揚唇之際,靈長歡卻已低頭垂目。女子們不知他在回望誰,因為靈長歡坐在不起眼的邊緣,有意将自己隐了起來。此刻,她聽見周邊發出細微壓抑的長籲短嘆,就知道,這是人間動情的音符。

"冰雕玉琢,簡直不像凡間的俗人。"

"诶诶,什麽叫俗人?"

一位女子捂嘴笑道:"俗人?喏,瞧瞧有些個粗裏粗氣的武将們就知道了。"

另外急忙駁道:"姐姐你可別胡說,沒有他們,能有我們今天坐在這兒享受榮華富貴的運氣嗎?曾經我食不果腹,居無定所,差些淪為奴婢……"

又一位應和:"此話屬實,我也時常擔驚受怕,夜晚睡去時,還怕明日再也醒不來。"

同樣的人,生逢亂世,或在太平盛世,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命運。劉秀若非在亂世不得不揭竿而起,想必正在安心做他的莊稼漢,何況這些因親而飛黃騰達的女子們。

可是,靈長歡知道,他們生在這世間,自有命運因果之理。

正當此時,馬武醉酒發瘋,大吼一聲,和其他人鬥起嘴來。這位猛将喝多時說話沒遮攔,此番,他挑釁的是馮異和鄧禹,劉秀的左臂右膀。

馬武一邊大塊朵頤,吃得津津有味,一邊唾沫橫飛地說道:"在河北行軍那會兒,王郎追殺皇上,你們守護不利,實在無能! 害得他風吹雨淋,只能吃麥飯野菜! 如果是我,怎麽也想辦法給皇上獵只野兔野味的,就是搶,他娘的也搶些東西來!"

鄧禹血氣方剛,斜目啐道:"你呀,就知道打打殺殺! 若不是跟着大夥們複興漢室江山,如今只怕就是個無名盜賊!"

馬武鼓着腮幫子,囫囵吞下嘴裏的肉,重呸一聲:"我馬武剽悍勇武,至少也是草莽英雄!"

馮異生性低調謙讓,擺手笑道:"确實,你清醒時拿敵軍開刀,喝醉後拿我們開刀。"

劉秀看着熱鬧笑起來,逗了馬武幾句,又向馮異他們道:"在饒陽,确實幸得公孫豆粥,才得以饑寒俱解。還有一次,我們夜逢大雨,你與大司徒,一個抱薪,一個燃火,我對竈燎衣,也吃了一碗熱騰騰的麥飯。不曾忘記。"

這番話,聽得馮異和鄧禹趕緊拜謝。

其他人回首往事也都唏噓不已,風雲即變,他們被推往了浪尖上,必定名垂青史。七情六欲更為彰顯,因果愈加錯綜複雜。

靈長歡望向那些已喝得熏熏醉态的武将們,興致高昂地暢敘往事,從劉秀與劉縯建舂陵軍,到宛城之戰,昆陽之戰,再到收編銅馬……

特別是昆陽那場罄天下于一戰,衆者聊得口沫橫飛,風生水起。

"初時城外莽兵十萬,圍攻昆陽,萬箭齊發,我們駐守城內不足萬餘人,王鳳乞降不成,多少人都已吓得屁滾尿流,打算逃之夭夭,皇上卻力勸諸将,若昆陽失守,前功盡棄,務必守城,存亡與共! 皇上還自個兒去城外征兵,僅率了十三鐵騎! 在城外征得幾千兵力,對峙莽軍王尋,王邑,只憑一人之力就斬殺了幾十敵軍! 令我軍士氣大增,才得以将莽軍內外夾擊!"

"皇上威武!"

"還借綠林軍已破宛城,即來昆陽之傳言,大亂王莽軍心! 他們萬萬沒想到小小昆陽,重兵壓近,卻一月未能破之! 皇上親率三千死士攻打敵軍大營,殺得他們四處逃竄!"

"最終破王莽四十萬衆,天下聞之,莫不震靡,公之武衆所服也!"

"皇上英明! 威武!"

"昆陽之戰,以少勝多,必将青史流傳,萬古流芳!"

"若無此戰,更始怎能攻陷長安,斬殺王莽,滅了新朝! 可恨更始帝陷害齊王,那些綠林軍又在長安燒殺搶掠,不應天命! 皇上光複漢室才是天意使然!"

昆陽之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裏。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争赴,溺死者以萬數……

利益紛争之間,多少生命無奈湮滅,孰對孰錯?

命也。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天道輪回,因果循環。

靜坐聆聽的劉秀好幾杯酒下肚,也是酣暢淋漓,起身向衆者舉杯道:"統一大漢天下,我們還需盡快平定關中的赤眉軍,關東的梁王劉永,再之收複隴蜀之地!"

應聲四起。

看他們把酒言歡,英雄豪邁論天下,情真意切訴将來,而時光為誰留駐過。

靈長歡阖眼。

只可惜人間一場,芳華剎那,英雄時短,七情六欲終究皆空……

多少無奈。

--------------------

* 東漢因崇火德,所以“洛”字去水,曾改為“雒陽”。為方便閱讀,文裏保持“洛陽”。

*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樂府詩集》的《城中謠》

* 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後漢書 皇後紀》

* 劉秀登基時剛好30出頭,算是年輕俊朗。

* 陰麗華: 屬于南陽新野的豪門千金,齊桓公名相管仲之後。更始元年(23年)陰麗華與劉秀結為夫妻,時年十九,劉秀二十九。在劉秀稱帝入駐洛陽後,将陰麗華接來,想封她為皇後,但陰麗華讓位于郭聖通(且郭已有一子,而陰還無子)。

據說陰麗華的頭發特別濃密漂亮。

* 郭聖通: 河北真定王劉揚外甥女,更始二年(24年),劉秀娶郭聖通,出于政治聯姻,為在河北穩固根基。建武二年郭被封為皇後,所以是劉秀的第一任皇後,建武十七年(41年)時郭被廢去後位,冊封中山王(劉輔)太後。劉秀終于将初戀愛人陰麗華正式立為皇後。

* 雲臺二十八将: 指在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建立東漢政權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二十八員大将,東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命人畫了二十八位大将的畫像,所以稱為雲臺二十八将。

這些将士除了戰死之外,都得以善終。可見劉秀仁厚,謀略治理有當。

* 馮異: 這位應該是雲臺二十八将中,眼光與戰略最高者。馮異生逢亂世,自幼喜讀書,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等典籍。他行事低調,不炫功勞,善于忍讓。喜歡獨坐樹下思索,被人稱為“大樹将軍”。有兩則我們熟知的成語,恰是劉秀寫給馮異的:披荊斬棘;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馮異獨具慧眼,在遇見劉秀時,見他從不擄掠,秋毫無犯。認定是“非庸人也,可以歸身”。

* "劉秀吃麥飯": 《後漢書》記“(馮)異複進麥飯菟肩”。

《後漢書·馮異傳》劉秀語:“昨得公孫(馮異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

麥飯之事有兩次,一次在邢臺南宮,另一次在衡水饒陽。

* 馬武草莽英雄,剽悍勇武,多次立過大功。醉酒喜歡發瘋羞辱同列。有次劉秀問大家,如果生在太平年代,你們覺得自己會做什麽?馬武說自己可以當都尉,督捕盜賊。劉秀笑回,你不做被盜賊被抓就不錯了。

* 鄧禹,生平複雜,後續再議。不是給他安排了一位表妹嗎?哈哈哈哈哈,柳雲,我用心良苦,總算把你安排進去了!

* 可惜東漢開國名将“伏波将軍”馬援卻不在雲臺二十八将裏。他老當益壯,最後馬革裹屍,令人扼腕。有句話很有名,涉及馬援,“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列傳馬援列傳》

* 劉秀即位時,将"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改為——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

* 伏湛: 精通經學亦有德行,雖然侍過王莽和劉玄,劉秀因為惜才,将他封為尚書,主管修複舊制。劉秀年少時入過長安的太學,讀的是儒家經典"尚書",故而略通大義,稱帝後廣招四方賢士,還将不仕王莽的名儒卓茂征為太傅。

* 嚴子陵: 嚴光,字子陵,東漢著名隐士,與劉秀是同窗亦為好友。劉秀即位後,多次延聘嚴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每日垂釣,後此地為桐廬嚴子陵釣臺。

* 舂陵軍: 劉秀随其兄劉縯聯合宗族與門客,組成的一支七八千人的軍隊,稱為舂陵軍。與王莽軍交戰多次失利,後與綠林軍聯合,聯軍在沘水和育陽戰勝莽軍,乘勝追擊圍攻南陽郡的首府宛城。不久後,還爆發了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23年5月),以少勝多,劉秀力挽狂瀾,起義軍大敗新莽42萬大軍。更始元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斬殺王莽,新朝滅亡。其後,更始帝劉玄借口殺害劉秀之兄劉縯,劉秀聞訊忍痛,被更始帝派往河北後,發展勢力,鎮壓并收編了銅馬等起義軍,由此實力大增。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帝決裂,在河北古鄗城,稱帝建漢。後定都洛陽(雒陽)。

* 劉秀建立東漢後,追封劉縯為齊王,谥號為武。

* "罄天下于一戰,謂此舉之不再。"  《昆陽城賦》北宋蘇轼。嘉祐期間,蘇轼經昆陽時追念往昔,感慨而作寫,記劉秀在昆陽破王莽百萬大軍的事跡。有藝術誇張成分。

* "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裏。會大雷風......" 昆陽之戰《後漢書 光武帝紀》

* 宛城之戰,昆陽之戰,收編銅馬等,感興趣的朋友請自行深入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