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争奪長安
洛陽西郊的明雪居,被大火燒得幹幹淨淨。
那牌匾砸地,碎成幾片,灰黑殘破已識不出字。
風月花樓的姐妹命歸黃泉,此事傳遍洛陽城,成為好一陣子茶餘飯後的閑談,鮮有無動于衷者,或惋惜佳人魂斷的,或好奇慘案真相的,更有拍手叫好的,報應啊報應!
衙門查探一段時日後,以姐妹倆受不住從良貧苦而自盡的名義,将此案了結。
上邪無絕知道所有真相,對靈長歡敘道:"那日,她們尋來府上,我沒料到,她們會在回程途中遇見歹人,劫了錢財,還趁機劫色,明月砸死其中一位,還有位正在玷污雪兒姑娘的男子被打傷逃離。"
"可為何自盡?這不是她們的錯……" 不由地,靈長歡又一次眼眶濕潤。
"明月殺人要償罪,而且雪兒姑娘了無生念,事實上,也是她們的時辰到了。"
"都死了,花樓幸存的那些人都死了,這就是人間法則,天道難違,無法逆轉?" 靈長歡呢喃道,"好,好,我這東域女君,當定了,我就是要看看,身為尊者,能不能動一動地界法則,來減少這人間的疾苦,來影響這天道的規規矩矩……"
良久,她回神追問:"無絕,你有沒有幫她們?讓她們能少受些苦?"
"長歡," 上邪無絕克制不住地撫向她的臉頰,"我不明白,你總關心他人,為何連對傷害過你的人,也這般寬容大量?不值得。"
靈長歡頓了頓,微微側首,避開他的觸摸:"因為,世事無常,人性善惡交融,七情六欲,難免糊裏糊塗,也因為,我不是這世間的人,看得清因果真相。"
上邪無絕收回手,握在身後,言道:"我做了三件事,為她們的元神牽線,實現她們來生繼續做姐妹的願望; 其次,讓她們能在獄界少受罪,但之後,只好讓她們投生為地界的釋靈; 最後,我燃了一把火,好讓她們這世,來時清白,去時,且也煙消雲散。"
"謝謝你,無絕," 靈長歡望向他,"我也定然會如此做,至少,不讓她們受更多的苦難,且能續來生緣。"
上邪無絕回道:"我這麽做,是因為我知道你會挂心," 他見靈長歡的目光又移開了,無奈打住,轉移話題,"我可能會提前回去,父君要将一些事情托付于我。你若完成任務,也可盡早回地界。"
"我等苗苗,我很擔心她,或許該去長安探望她和柳雲。"
"苗苗随軍一事,甚為荒唐,她究竟是觀因果,還是為私情?你與她情同姐妹,得規勸她不要誤入歧途。" 上邪無絕話罷,猶豫片刻,問道,"相陵,怎麽樣了?"
"他已醒,有些虛弱,我這就去看看他。" 靈長歡辭別。
上邪無絕凝望她離去,胸口又一陣絞痛,猶如千斤石壓下,可他表情淡漠,直到望不見那道身影,甩袍轉身,消隐在淡青色的薄霧中。
洛陽的陰雲遮天蔽日,蔓延至舊都長安,大司徒鄧禹已舉兵入城,屯軍在昆明池。是時,建武二年春。
曾經,長安城雄偉壯觀,宮殿巍峨,風光錦繡,卻因連年戰火,幾番易主,如今已是滿目蒼夷,斷壁殘垣,蕭瑟寂寥。
入城後,他們速速收拾殘局,備集糧草,鄧禹還擇了吉日拜谒高廟,收十一帝神主,遣送至洛陽,向劉秀報訊長安光複,又遣兵巡守先帝們的皇陵,以免再遭赤眉破壞。
将士們狠狠地發牢騷,罵王莽篡位禍害了漢室江山,罵更始軍攻入長安火燒未央宮,罵那劉玄昏庸奢靡,縱容将士們胡作非為。
他們罵得最狠的,當屬那些赤眉軍。赤眉領袖樊崇曾帶将士們歸降更始,後因不滿被封列侯而無疆土,樊崇等人自立劉盆子為帝,與更始劉玄相争,取勝後占據長安。可赤眉軍也在城裏城外擄掠洗劫,直到糧盡時,燒宮室,掘園陵,棄長安而西行。
"你們想想,赤眉三十萬人,與長安民衆争口糧,與此同時還有不良商豪囤糧,可憐這裏與周邊的百姓們,每日都有餓死的,甚至饑餓相食!"
"都是烏合之衆! 以為挾了個姓劉的放牛娃就能師出有名?笑話!"
"聽說那些草包将士,整日在長樂宮內争功邀賞,大吵大鬧,拔劍擊柱,把那劉盆子吓得跪地痛哭,叩頭請求不當皇帝。毫無君臣之禮,十足兒戲!"
"赤眉這等敗類,即便都殺了也死不足惜!"
對于目前的所見所聞,九泉苗苗心驚膽顫。自陪同行軍以來,生活極為艱苦,她女扮男裝,作為鄧柳雲的從屬混在旁邊。這些年來,她也見識過衆多人間疾苦,而此行更近距離地切身感受了,生死一線的戰場,可謂至大的苦難。
剛入城時,大街小巷到處屍體橫陳,這段時日,她與其他将士們一直在埋死人,清理淩亂的廢墟殘骸,修複要緊處的城牆,來敵時才好抵擋。
苗苗還陪同鄧柳雲處理城內事務,拜訪為數不多的商豪地主,向他們征集糧食,果然有不少私藏囤積。這些遺留的權貴大半擁護劉秀,所以對鄧禹的軍隊比較配合。
看見這類事,苗苗也懶得說什麽,人哪,為了保命,難免自私。她無精打采地走着,不時地踢路中央的小石頭,将它們踹往旁道。男人的軍甲套在她嬌小玲珑的身上,哐當哐當地響,顯得過大且沉。
她擡起灰撲撲的小圓臉,目光沉郁:"阿雲,我真沒想到,我随家人曾在長安生活了七年,後來皇上建都洛陽,我們才去了洛陽,沒想到再見長安時,如此破敗不堪。"
鄧柳雲長嘆:"城毀了,還能再建,人死了,就無法再回來。"
苗苗實在想不通,問道:"赤眉原先都是百姓,為求存起義反王莽,當初也算豪傑,到頭來卻胡作非為,禍害其他百姓,與盜賊何異?"
鄧柳雲回道:"只能說人性,不知究竟是惡是善,特別是沒有受禮儀教化之人,忽然得到權勢與財富時,容易驕縱貪婪,奢靡享樂。"
苗苗追問:"如今赤眉軍西行搶食,也是無家可歸,聽說他們中有不少人日夜哭泣,盼着回家,為何就不善罷甘休,歸順建武帝呢?那些将士們也好各自回鄉,老實種田。現在田都沒人種了,大家吃什麽呢!"
"誰願意生來種田一輩子?誰不想榮華富貴?王侯将相寧有種乎," 鄧柳雲思量,"或許,他們覺得還有一線希望,所謂成王敗寇。不過赤眉軍離心離德,只為滿足私欲,不懂顧惜天下長久之計,所以,必敗無疑。"
苗苗無奈嘆息,愈加明白靈長歡的心願: 如果元神能夠更淨化,再入輪回之道時,這個世間本性善良之人一多,或可促成良性循環,君臣賢明,民風淳樸,人世的苦難也會随之減少。
只是,談何容易。
夕陽漸臨,這座古都更顯凄清壓抑,幾行飛鳥掠空,化出一線生機,轉而既逝。
苗苗随柳雲等人巡至皇宮,裏面的金銀珠寶都被搶光,定然也沒了餘留的口糧。他們走向一座宮室,打開殿門時,倏然,惡臭撲面。
幽深的殿內,橫七豎八地躺了一地屍體,形銷骨立,大都腐爛。衆人驚得連連後退,苗苗禁不住頭暈目眩,跑遠幾步,彎腰嘔吐,聽見鄧柳雲吩咐道:"趕緊将他們都埋了!"
侍衛們簡單裝備,各個屏息,急忙将這些屍體往外搬。
這些逝者都是王莽時期的宮女,自更始敗後,有數百近千名幽閉在殿,艱難尋食,直到挖宮裏的蘆根野菜,捕捉池魚來充饑,甚至扒樹葉樹皮…… 劉盆子那會兒還賜了她們一點鬥米,當赤眉撤離長安後,這些宮女最後都活活餓死了!
如附骨之疽的饑餓感,分分秒秒都在折磨她們,一直追随她們到死亡…… 那一具具肉身,破敗之前,哪個不曾是活色生香,有情有欲……
"為什麽會這樣! 太可憐了,為什麽,究竟是誰的錯……" 苗苗澘然淚下。
她的心被揪痛,去到庭院幫忙挖坑,淚目道:"她們為什麽不出去呢?非要在皇宮裏等死?!"
鄧柳雲也是面容發青,不忍直視這些枯槁得已無人形的軀體:"你也看到了,外面同樣是餓死人,甚至人吃人的世界,她們即便出去,又如何能存活……"
直到葬完這些宮女,鄧柳雲黑着臉去到鄧禹的軍營之處。
見他正獨處研究地勢圖,鄧柳雲近前禀告今日要事,最後詢問:"請問大司馬,屬下有所不解,之前皇上也曾催促攻城,為何我們沒有早些收取長安?"
鄧禹擡頭看她,蹙眉道:"阿雲,你前些日子才來援助,為何提此事?之前我與其他将領早已解釋。" 鄧禹長相文質彬彬,卻氣勢如虹。他二十四歲就被劉秀封為大司徒,食邑萬戶,可謂年少有成。
鄧柳雲提眉質疑:"請恕屬下直言,如果當初提前攻城,或許赤眉就燒不了宮室,掘不了皇陵,也不會搶盡長安百姓的口糧,落得人吃人的下場,那些幽閉的宮女也都不會活活餓死了!"
鄧禹怒目,叱道:"你們以為我不想打嗎?當初赤眉三十萬大軍,剛占長安,士氣正盛,物資充沛! 而我們來關中時僅有兩萬餘人,一路招降納叛,擴充到十幾二十萬,雖對外號稱百萬大軍,實際上我們心知肚明,善戰者少,硬要交戰的話,必定傷亡慘重,難以取勝!"
鄧禹接着教誨:"此外,曾經豐饒的關中因為常年戰亂,民不聊生,糧草緊缺,我們可堅持多久?那時我抗旨暫不攻城,而是向北挺進,取上郡等地,在那裏養精蓄銳,招兵買馬,籌集糧草,還鎮壓了副将馮愔的意外叛亂,只能等候時機! 如今長安糧盡,赤眉軍棄城往西,我們伺機圖進,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回了長安! 我軍多少條将士的性命得以保住,将士的命也是命!"
鄧柳雲被他訓得默不作聲,卻聽外面一陣慌亂,有來者入室急禀:"大司馬,正有敵軍策馬攻往長安!"
--------------------
* 王莽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綠林軍擁立劉玄建更始。
* 姓劉的放牛娃指劉盆子,赤眉軍擁立的皇帝。公元25年。
*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長安糧盡,赤眉焚宮室,離開長安。
*《後漢書 光武帝紀》記:“(建武二年正月)壬子,起高廟,建社稷于洛陽,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是月,赤眉焚西京宮室,發掘園陵,寇掠關中。大司徒鄧禹入長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于高廟。”
* 昆明池,是最初漢武帝在長安開鑿練習水戰,也是中國古代最大人工湖。除訓練水師外,此湖也有蓄水供水,天河,游玩賞景等作用。
“昆明”這名字的來源,《西南夷傳》中記載:漢武帝派遣使臣到身毒國(漢朝對今印度的音譯)去求市竹,受阻于昆明國而未能到達,于是天子想征伐昆明國。但昆明國有滇池,方圓三百裏,因此比照着開鑿一池,以練習水戰,稱為昆明池。
* 明年夏,赤眉樊崇等衆數十萬人入關,立劉盆子,稱尊號,攻更始,更始降之。赤眉遂燒長安宮室市裏,害更始。民饑餓相食,死者數十萬,長安為虛,城中無人行。宗廟園陵皆發掘,唯霸陵、杜陵完。 《漢書·王莽傳》
* 諸陵之中,當時只有霸陵和杜陵沒被挖掘,霸陵是因為漢文帝崇尚儉德,生活簡樸,主張薄葬,赤眉軍覺得挖不到什麽貴重之物;漢宣帝的杜陵,因為有漢中王劉嘉的部将延岑守衛,赤眉軍不敢侵犯。
* 餓死的宮女,源自《後漢書 劉盆子傳》記: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內,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食之,死者因相埋于宮中。有故祠甘泉樂人,尚共擊鼓歌舞,衣服鮮明,見盆子叩頭言饑。盆子使中黃門稟之米,人數鬥。後盆子去,皆餓死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