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污血(8)(捉蟲)

九華城的死者年紀太小,卷宗裏寫着的兇手年紀又太大,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怪案。探子一說,遲夜白立刻想起來了。

“那案子的兇手不是許近財麽?”他問。

“許近財是許英的爺爺,多年來一直因病卧床,進牢裏不過兩日就歸西了。”探子說,“案卷上寫的确實是許近財的名字,也是這次去查探我們才發現還有這樣一段隐情。”

于是探子便把九華城七歲幼童命案的詳細經過,跟在場諸人細細說了。

被殺的幼童名為陳二家,是許英母親陳氏兄長的孩子。

那日正是農忙季節,午間日頭毒辣,人們紛紛躲在陰涼處。十二歲的許英跟着大人幹活,碗裏的粥水喝到一半,看到陳二家從田埂上朝自己走過來。

陳氏幾個哥哥的家境都比她要好,時常接濟陳氏。陳二家那日穿了一件新衣服,手裏拎着的兩條魚是專門拿來給許英的。

許英便提着魚,帶着陳二家回去了。

村人大多出門幹活,整條村都十分僻靜。在走回家的途中,許英和陳二家打了起來。

許英比陳二家高,但陳二家比他胖。小胖子打不過自己表哥,便用身體猛撞,從地上抄起石塊砸許英的腳。許英被他推倒在路邊,沾了一手的狗屎。

據當時在樹下圍觀嬉笑的人說,打架的原因是陳二家說許英是窮鬼,“窮得沒布兜屌”。

七歲的孩子不一定知道這是什麽意思,他只是從家人那裏聽來這樣的話,學着家中大人們嘲諷的語氣,原模原樣地跟許英說了出來。

許英從地上撿起那兩條魚砸到陳二家身上,把陳二家砸得嗷嗷大哭之後,自己轉身跑了。

那天下午,許英活兒幹了一半,說頭疼,想回家躺着。

他在回村的路上走了一半突然停下來,呆了片刻後扭頭往回走了一段,拐入一條小路。

小路的盡頭是陳二家的小院子。

Advertisement

院子裏除了自己七歲的表弟,沒有任何人。陳二家當時正用小錘子把凳子上松脫的木栓敲牢。許英在院外站了越有半盞茶功夫,一個經過這裏走到池塘邊拉屎的人看到他了。

他拉完屎往回走,恰好看到許英從院子的側面,翻牆進入陳家的院子。

傍晚回來的陳家人沒有看到陳二家,一直到吃晚飯的時候才發現孩子在床上睡着了,還蓋着被子。掀開被子,陳二家的娘親發出凄厲慘叫:被子底下是早已斷氣的屍體,陳二家後腦勺血肉模糊,一個錘子扔在床底下。

案子很快報到了縣太爺那裏。縣太爺召集各方人士詳細一問,立刻把許英的事情問了出來。

只是去抓許英的時候,許家人卻說,殺了陳二家的是許近財,因為“那孩子常常罵他老不死的,沒半點禮貌”。

許近財平日裏根本無法起身,更別說要走過半條村子去殺一個孩子了。但許英爹媽砸鍋賣鐵湊出半個銀元寶,獻給了縣太爺,縣太爺便把許近財抓了。兩日後,許近財死在牢裏,這案子也就這樣了結。

許英早就不見了,而許英的爹媽也在許近財被抓之後,連夜離開了村子。

“這本是個小案子,不想背後居然還有這樣的事情。”探子說道,“之後許英一直蹤跡全無,如果這二十多起無名的兇案都是他所犯下,那麽他一直沒有停止過殺人。”

“許英是失蹤了,還是連他父母也被他害了?”司馬鳳突然出聲問道。

“他父母我們倒是還沒查到。”探子轉頭朝着司馬鳳說,“在九華城命案發生的三個月後,九華城外發生了第二起錘子殺人的命案。死者是一位流浪漢,屍體陳列于破廟之中,身上的衣服鞋襪都被剝走了。破廟附近有個村子叫大通海村,許英的母親陳氏有一個姊妹,當時就在大通海村之中。”

“然後呢?第三起命案?”

“第三起命案發生在距離大通海村六十裏外的樊家村。”探子又道。

司馬鳳搓搓手指。手上沒有扇子,他有點兒不适應。

“從九華城去金山城,必須經過大通海村和樊家村。我估計許英不是自己逃家的。他爹媽把許近財搬出來當替死鬼,許近財也承認了這命案,說明他們在包庇和掩蓋許英殺人的事實。”他說,“許英應該是去大通海村投奔陳氏那位姊妹的。但不知中間出了什麽事情,他沒有在大通海村停留,而是一路前行,經過樊家村,往金山城的方向走。”

遲夜白瞧他一眼:“許英是慣犯?”

“如果那二十七起案子是他犯的,他絕對是慣犯。他殺人已經殺出了慣性和樂趣。”司馬鳳站起來,臉上流露出一些興奮之色,“十二歲……下手可真狠。”

他話音剛落,鷹貝舍的探子在一旁接口。

“殺人的話,十二歲時是第一次,但殺別的東西,許英可不是第一次了。”探子低聲說,“他從小便喜歡殺貓和狗,且都是用硬物打砸。我們的人之前在村裏查探時不少村人已經忘記誰是許英,但一說到殺害貓狗和家畜的,人人都能說出他的模樣。他長到八九歲開外,學會了木工,便常用鐵制的錘頭行惡。”

“他在村人看來,是個惡徒?”

“不完全是。平時的許英木讷、沉默,倒沒有什麽特別的驚人之舉。”探子回答。

司馬鳳又搓了搓手指。他對這個許英産生了強烈的興趣。“小白,你記得我爹跟我倆提起過的那種人嗎?”他轉頭問遲夜白,“那種天生就嗜殺的人?”

司馬良人五六年前,被朝廷秘密委托去辦理一件案子。

案子牽扯到皇室子嗣,因而一直到案件結束,司馬鳳和遲夜白才從只言片語裏知道他去了哪裏、去做了什麽。

那時候皇城傳出一件怪事,皇帝的第六子被狐仙附身,嗜殺嗜血,無人能控制。至于什麽時候被附身,在哪裏被附身,則是說法不一:有說春獵時他射殺了一只白狐才惹禍上身,有說他自小便被潛伏于深宮的狐精吃空了內裏,現在是頂着個皮囊的妖怪。更有甚者,直接指出是六皇子生母的不對:那本來就是個狐貍精。

民間說法不一,各有各的精彩離奇。司馬鳳和遲夜白在蓬陽的茶樓裏也聽到不少,卻沒想到司馬良人消失數月,原來就是去查的這件事。

其中詳細情節兩人都不知道,只曉得最後那皇子和生母都被秘密處死了。

若是孩子有問題,定不是聖軀有不對,只能把錯誤歸到女人身上。司馬良人只跟兩人略略提了,并再三叮囑若有朝廷委托,切切不可擅自接下,一定要先告訴他。

那日談話到最後,司馬良人突然問了個問題:“你們覺得,這世上有天生的殺人犯*麽?”

他所謂的天生殺人犯,是天生就喜歡殺人、善于殺人的人。

司馬鳳與司馬良人辯駁了半個時辰,遲夜白卻始終沒有出聲。

他想說有的,那些犯人的名字、所犯的案子、最後受了刑罰,凡是他看過的,都在卷宗和自己腦子裏刻印得清清楚楚。但司馬鳳認為沒有,他也就不說了。

同樣的問題司馬鳳和甘樂意也談論過。甘樂意非常肯定地說有的,于是司馬鳳又和他吵了一架。

現在司馬鳳突然問起,遲夜白愣了一會,點點頭。

五六年時間過去了,司馬鳳的想法與當時已經大不一樣。

“我想見許英,我想親自審問他。”司馬鳳突然說。

阿四一直在自家少爺身後,聽到現在才忍不住看了甘好一眼。

他突然發現遲夜白也在看甘好。

“甘先生。”遲夜白低聲道,“可否請你行個方便,為我們和馬大人搭個橋?”

甘好眉毛一跳,手裏一塊蜜餞吃了大半,直接草草咽了下去。

“你怎麽知道我認識馬大人?”

在啓程前往青河城的晚上,遲夜白雖然是去鷹棚頂上“練功”,但實際上,他先到地下去查閱了鷹貝舍的資料。

甘好的資料也在其中,但遲夜白沒有看過。甘好的資料也非常簡單,不過寥寥數頁。但裏頭說到了這個用毒高手之所以在青河城定居的原因。

他當年被仇家埋伏,以劇毒灌喂,幸得被一位過路趕考的書生救了下來。

那書生姓馬名浩洋,正是如今青河城的父母官。

馬浩洋救活甘好之後,甘好為了報恩,向馬浩洋許諾,可以為他做三件事或殺三個人,無論什麽人,無論善惡,無論身份年紀,無論男女婦孺。馬浩洋至今為止只讓他做了一件事,就是留在青河城。

馬浩洋在青河城做官已有十餘年,娶妻生子,聲望日盛。甘好雖然是用毒高人,但在醫術上造詣也很高,曾救過馬浩洋和家人好幾次。

如此算來,甘好與馬浩洋相識近二十年,彼此都對對方有恩,也因此有着比旁人更厚的情誼。

甘好雖然聽聞鷹貝舍是江湖上最有名的情報機構,卻不知道連自己的底細都被人翻得那麽清楚,一時間有些咬牙切齒。

遲夜白沖他作揖:“甘先生,我再為你謄抄一份《毒物三千解》吧。”

甘好眉毛又是一跳:“毒物三千解!你怎麽有這書!這不是朝廷秘藏麽!”

“确實是朝廷秘藏。”遲夜白笑道,“但不代表我沒看過。我既然看過了,給先生抄一份,不是什麽難事。”

甘好再不猶豫,拍案而起:“走!我帶你們去找馬大人!”

鷹貝舍的探子接了遲夜白的指令,很快帶着鷹走了。剩下三人便跟着甘好,往馬浩洋府上走去。

阿四按捺不住心中好奇,湊上去低聲問司馬鳳:“少爺,真有天生就喜歡殺人的家夥?”

司馬鳳正豎着耳朵聽前方遲夜白和甘好的談話。外頭人多,遲夜白不肯牽他,他只能裝模作樣地捏着阿四的手指。

“有的。”司馬鳳簡略地回答。

“那都是什麽樣的人?”阿四求知心切。

“很醜。”司馬鳳又簡略地回答。

“醜成個什麽樣子?”阿四孜孜不倦。

司馬鳳頓了頓,終于認真回答了他的問題。

“像野人一樣。”

——

*《污血》這個故事涉及的天生殺人犯理論,是我從龍勃羅梭的《犯罪人論》裏提及的“天生犯罪人”化用而來。這個理論比較長,具體的內容我放在有話說裏了,有興趣可以瞅瞅~

作者有話要說:

這兩天有禁毒日的活動呢。太曬了我的媽呀,深了兩個色號啊至少。不過發現了一個好帥好帥的警察小哥……

——

龍勃羅梭是《犯罪人論》的作者,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的理論,就是“天生犯罪人”。

他認為,天生犯罪人帶有與非犯罪人區分的因素,天生犯罪人具有遺傳性,而且是一種人類的返祖現象。天生犯罪人包括:

和普通人不一樣的頭蓋骨、不對稱的面部、大顴骨、大的下颚、有殘障的眼睛、歪斜的鼻子、腫脹突出的嘴唇、不正常的齒系、異樣的骨盆、有缺陷的胸腔等十八種特征。

可以看到,這個理論的基礎不是犯罪心理,而是生理解剖。龍勃羅梭在大量解剖的過程中,在惡性罪犯的頭蓋骨上發現了迥異于常人的凹陷,于是開始探讨犯罪的生理和遺傳原因。

這個理論從提出來開始就受到很多的批評,因為它是不夠嚴謹的,而且很容易在無切實依據的情況下把一部分人劃歸到“罪犯”層面。龍勃羅梭後來修正了自己的理論,加入并讨論了地理、環境、教育這些影響因素,并且自己也承認這樣粗暴簡單地進行劃分是很不妥當的。

《污血》這個故事裏引用了犯罪人論,但不代表我認可這個理論。相對來說,我反倒更認同他後期的修正:地理環境和教育,家庭的指導和個人心理因素,這些可能比“遺傳”因素更重要。

不過對一個擁有如上長相的孩子來說,他在生活中遭受到的惡意,可能遠遠多于善意。惡意會衍生惡意,對很多人來說,惡意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社會教育。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