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年少時的戀慕和憧憬,維系的是青春期的荷爾蒙和無可避免地對優秀的人的欣賞與渴慕。
而成年人的交流裏,更多的是身體本能的需求與大腦皮層在應激下的下意識反應。
沖動與冷靜,火熱與冷寂,一線之隔。
聚會時仁王聽過柳生用平鋪直敘的語氣抱怨過人的沖動帶來的種種惡劣後果,從生理談到心理。骨科的醫生花了很大的篇幅來抱怨醫院裏逐年遞增的意外事件,從摔傷撞傷打架鬥毆講到意外搞出人命,完全找不到重點。
“……我沒聽明白這和你有什麽關系。”仁王在一整段抱怨過後涼涼地接話,“你不是骨科的嗎?”
“上次有個未成年,月份太大了一屍兩命死在醫院裏,家屬來鬧的時候比呂士正好路過,被殃及池魚挨了一棒子。”柳在旁邊溫言解釋道,“鐵的。”
仁王:“……噗哩。”
據說在醫院工作久了會變得冷血,人間歡喜或者悲痛全如過眼煙雲。
仁王原本并不相信這個,聽了太多的故事以後也覺得這樣說确實是有道理的。
可人生原本就是被各種意外占據,沖動與一時的腎上腺素激增也不是大腦能控制的後果。
大概是社會讓這個世界變得冷漠,于是在冷漠之外的一切情緒愈發超脫控制。
不過至少,兩個男人之間的沖動,沒有一屍兩命的危險。
這麽想着,仁王微眯起眼睛。
他正站在跡部在澳大利亞住所的書房裏,面對着排列整齊的書架。
兩層的洋房,在澳大利亞這種地廣人稀的國家實在不算顯眼,與東京的“白金漢宮”更是相距甚遠,裝潢卻延續了跡部家一貫的華麗。
二層的房間被打通改建成了書房,放了好幾個書架,從金融學概論到市面上能買到的文學作品應有盡有。
Advertisement
仁王停住了腳步。
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西奧迪尼的《影響力》,羅蘭米勒的《親密關系》,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
他伸手碰了碰這些書的書籍,頗有些意外。
跡部也會看心理學?
這些書仁王倒是也都看過,雖然是當做小說看的。
他大概自我到了一定程度,有一整套自成體系的邏輯和理論,對所有心理學行為分析都持懷疑态度。畢竟,他本人随時能因為“心血來潮”而做出出人意料的事情。
他做權衡的标準從來不是“重要”與“不重要”,而是“想”和“不想”。
這樣看他應該是個唯心主義者,可實際卻并不是。
會把做數學題當做解壓方式的人,從他在自然學科上的敏銳度便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不唯物。
……也許沒有必然聯系?
順便,座右銘是“騎着黑色的白馬向前後退”的人,大概對哲學也有那麽一點個人心得。
這個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都矛盾的可以的人對着書架發呆的時候,把人帶進門又毫不忌諱先去處理事務的另一個人終于處理完了事務找了過來。
他站在仁王身後,順着仁王沒有焦距的眼神看了一眼書架上視線聚集點處的書名。
“你對心理學感興趣?”他出聲道。
“啊?……那倒不是。”仁王眨了眨眼應道。
他沒回頭,目光還盯着面前的書脊,腦子裏卻莫名其妙又想起了關于“成年人沖動所造成的危害性”一類的理論。
從他的角度,并不認為和跡部的幾次接觸算作沖動。
只是不知道從跡部的角度……
仁王沒再說話。
書房是很安靜的,夾在兩個書架之間的兩個人在安靜的時候甚至能聽見已經被放輕了的彼此的呼吸。這樣的氣氛總是很容易讓人想多。
仁王不知道跡部為什麽就站在身後一句話不說也什麽都不做。
他有些想要打破這種沉默的氣氛,卻又覺得這樣安靜地站一會兒也挺好的。
話說回來,他和跡部有共同話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