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老華他們家, 是祖上傳下來的醫太,後來特殊時期,房子被收上去了。前兩年兒啊,才還回來。原本這邊兒是兩房的院子, 二房沒人了, 就都歸了老華,這兩年老兩口身體不怎麽好, 冬天燒爐子、上公廁都不方便了。兒子做主給買了鄰湖小區的商品樓。他這房子是舊了些, 但是地方大啊,你放個菜啥的, 也能施展開。價兒也便宜啊, 就這個地段兒, 正常百來平的院子, 得一萬一二。它這個快三倍的面積了, 才要兩萬塊錢。我前兒聽說你在找房子,就想到這個院子了。你看咋樣兒?”
張經理也是熱心的,一聽雪雁想看看房子,打電話聯系他的朋友, 還親自開車帶着雪雁過來,在房主來之前,他先給介紹了個大概的情況。
這地段兒是不錯,雪雁也挺中意的。是濱湖路上,也是街面上的房子, 看前門房的格局, 早年應該也是前店後住的模式。門房隐約還能聞到藥材味兒。這得是好多好多年的老藥鋪子,柱子都吸了藥味兒,才能有這個效果。
雪雁喜歡這裏還有一個原因, 就是,這裏是學區房。濱湖路與光複路中間就隔着個得勝公園,光複在南面兒,跟火車站對街,和醫院相鄰。和C大斜對面兒。C大和師範大學還有C大附屬醫院,正好把得勝公園圍住了。兩所大門的正門在公園的東西兩側,濱湖路呢,正好在兩所大學側門的中間。兩個大學的側門中間隔着兩條街,師大的附屬小學中學高中都在這兩條街上。
這個年代,這地方還看不出來啥優勢來,街面上做小買賣的,也是這兩年才剛剛開始零星的有那麽幾家。這要是再過上十幾二十年的你再看看。別說是這種正街面上的房子了,就是那胡同裏面的,那也是寸土寸金。這可不光是全市最好的中小學的學區房,還是兩所大學中間的黃金地段,最值錢的商業區。
這麽大的面積,趕上了,就是運氣。別說是兩萬了,就是五萬,買下來也只賺不賠的。就是手裏的錢不夠……
雪雁心裏算計着,多長時間能攢夠兩萬塊錢,都想着,不行就再多做鹹菜,讓羅成一家早點兒過來,先租個房子住,多做些鹹菜賣,盡快收攏資金。
正想着呢,房主來了。
哎喲,原來也是熟人。
“華院長,是您呀?這房子是您家的呀?”華院長五十來歲就滿頭的白發,特別有學者範兒的一個老頭兒,那通身的氣派一看就不是一般人。雪雁在醫院門口擺攤的時候,老頭兒上下班要是趕上了,都會買兩份小米粥,帶幾個雞蛋。有時候還能聊上幾句,問問雪雁老家是哪的,為啥來擺攤什麽的。後來還是有護士跟他打招呼,才知道是院長。
“小丁兒?你要買房子啊。這可是緣份了。好久都沒見你到門口擺攤 了,我還以為你回老家了呢。沒想到,你這是轉換跑道,賺得更多了呀?”老頭兒一點兒沒有架子,說話也很親和接地氣,跟他那一身的氣場反差可大了。
“老華,你跟小丁兒認識啊?碰巧了不是。我每月給你送那鹹菜,就是小丁兒做的,你沒吃出來?”張經理在邊兒上接話,也覺得挺神奇的。
“我就說嘛,你給我送那鹹菜,怎麽跟小丁兒攤子上的味兒那麽像呢。你小子行,有點兒做生意的眼光。小丁兒啊,這房子相中沒有啊?”大院長可是大忙人,沒那麽些時間敘舊,就直奔主題。
“相中是相中了,就是……”雪雁原本還想着用拖字訣,這年頭兒能買得起這麽大地方的,手裏又能有那麽些錢的人家可不多,拖上兩三個月,自己就能把錢湊上,實在不行再問胖姐借點兒。可這遇上熟人,她就不太好意思耍賴了。
“咋了?有話就正說,不是外人。”當大夫的,就怕人磨叽,華院長也是個痛快的人。
“那什麽,華院長,我能不能先給一半的錢,您再容我幾個月,我肯定把另一半給你湊出來,行嗎?這地方我是真相中了。放一冬天的菜都夠了。”前門房雖然破一點,住人得維修,但放菜是沒有問題的。雪雁也就直說了,不行就算了。是財不散,實在不行,就再找呗。
Advertisement
“行啊。我們也不着急用錢,你什麽時候方便什麽時候給就行了。你看看你這個小丁兒啊,我還以為多大的事兒。就這麽定了。哪天你有空兒,我帶着老父子,咱把戶過了就行。”華院長一點兒沒猶豫,立馬就答應了。人家的家庭條件,要說一點兒不差錢,不至于。但真的不着急。最主要的是吧,這地方确實大,房子也太破,太不好賣了。能賣掉就不錯。賣了小半年了,都沒賣出去,就這麽幹放着,怪可惜的。他都想着,再賣不掉,就隔開,把房再重新蓋一遍,往出租了。可是蓋房子,一下子得投進去好幾萬,拿不出來呀。還是賣了合适。
“那太謝謝您了。”雪雁高興壞了,這可是遇到好人了。
“小丁兒,我這可是幫了你的大忙吧?這回有地方了,你那鹹菜的量是不是得給我提上去一點兒了?你是不知道啊,我這別說賣了,光是應付各位大領導,都不夠送的……”這年頭兒不興給領導送禮,領導來飯店開會吃飯什麽的,誇一句鹹菜可口,他借着由子往領導門上去,就不容易了。飯店用那小鹹菜炒的面條兒鹵兒,都快成了招牌了,好幾位大領導回去之後還派秘書過來買呢。
他這兩個月的工作,明顯的從容多了,常跟大秘們來往,好些人都知道他是能通天的人,也都願意給他幾分面子。現在,他老張,也是C市有名有姓兒的人物了。誰能想到,就是一個小小的粥攤上的小鹹菜幫他打來的路呢?
“好好好,您說怎麽辦就怎麽辦還不成嗎?”雪雁投桃報李。
“那趕情兒好了。正好兒,今天遇上了,往後華院長家每個月一壇子鹹菜,我就不費那個勁了,你自己送過去吧。”張經理跟華院長那是當年一起下放牛棚的鐵關系,他們家的小兒子,還是華院長的夫人在炕上給接生的呢,他們的情誼不用靠鹹菜維持。要不是實在關系好,人家華院長也不能心安理得的讓人每月給送鹹菜不是。張經理就趁機送雪雁人情。某種意義上來說,雪雁也算是他的恩人了,有機會了,他很願意多提攜幾分。
“行啊。我這可算是找到源頭上了,不用再蒙你這老小子的情。小丁兒,我把家裏地址給你留下,往後家裏的鹹菜,可就指望你啦。”華院長也不客氣。難得一家子都喜歡吃那一口兒,跟雪雁認識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他覺得這孩子挺踏實的,又肯幹,也願意幫一把。
這這麽着,房子算是買下了。剛剛攢下的一萬塊錢,轉天兒就又花了個幹淨,手裏就剩下幾百進貨的錢。
“這怎麽還存不住錢了呢?成過路財神了?”雪雁拿着剛換的房産證,自言自語,按說來了多半年,錢也沒少掙,可就沒存下。
不過她也就是那麽一想,轉頭兒就忘了。找個公共電話亭給丁大哥的辦公室打電話,讓文強下回來送菜的時候,把羅成一家子帶來。還欠着一萬塊錢的債呢,得趕緊掙啊。
“丁兒,你買了那邊兒的房子,是不是要搬了呀?”晚上一起幹活兒的時候,高嬸就問雪雁。老太太心慌啊,雪雁這一走,他們老兩口的損失可是太大了。
“嬸子,我是這麽想的,咱家這地方離市場近,雖說沒在巷子口上,但也不遠。咱這粥,這茶葉蛋,現在也算是有口碑了。你看這麽着行不行,這房子呢,我還接着租,把這屋的窗戶改裝一下,做成個窗口,直接在家裏賣你說咋樣兒?以後每天早上讓高叔去那邊兒取貨,你看店兒。收入咱們對半分。行嗎?”
眼看着入秋了,該是儲秋菜的時候,她得把這一冬天的菜都備上,且得忙活一陣子呢。時間就不夠每天出攤的。再加上也快冬天了,每天出攤,遭罪啊,粥也涼得快。要是有個鋪子,就能強多了。
“行啊。那有什麽不行的。就這麽定了,回頭兒讓你高叔把他那活兒辭了,我們老兩口子專門幹這個。”高嬸一聽,之前的擔憂一下子就沒了。雪雁進城第一天就在她家裏住,這幾個月那錢掙的,不說她心裏全有數兒吧,也總有個大概。這攤子要是支起來,就算是市場的量只有一半,那一天怎麽也得十幾二十塊吧?他們老兩口分一半兒,那下人禮拜也頂過去一個月的呢。
“你同意就成。我這兩天把那邊兒收拾出來,咱們這邊兒就能改造了。您也過去幫我收拾一下啊?順便認認門兒。”雪雁直接就開口支使張嬸幫着幹活兒,一點兒不見外。她越這樣兒,張嬸反倒是高興。要客氣着,她心裏才沒底呢!
前後都是六間的房子。前面沒什麽收拾的,就是空架子,把房頂漏的地方者上,換了的窗戶換一下,門也換一個,保證不漏風,菜凍不上就行。後院堂屋房子也空了半年多了,房頂的瓦也得撿修撿修,牆上原來是用報紙糊的,破破爛爛掉得差不多了,得重新糊。還有鍋竈,床鋪什麽都沒有,都得重新搭。
高叔晚上回家聽高嬸說了雪雁的打算,一想她那新院子破的那個樣兒,幹脆第二天直接辭了工,過來幫忙。這會兒的人,簡單的活兒沒有不會幹的。在市場裏幹了好幾年,都是熟臉,什麽東西在哪裏賣,什麽價兒也都知道。再過來的時候,先算,按照雪雁的要求,搭竈,搭炕得多少料,算好了,到市場直接就都給買回來,用雪雁那三輪車給拉過來。
六間的房子,雪雁自己留了東邊一間給自己和孩子們住。西邊一間給羅成一家留着,住人的,就得搭上兩鋪火炕,外間兒直接就是廚房,各搭一個大鍋。一個小鍋。小鍋八印的,就是上端直麽八十厘米的。過去各家人口多,為了多省點兒煤,都是下面做菜,上面貼餅子。很少有人家用最小號的六印鍋。之前雪雁住的出租屋裏就是八印的,煮二百雞蛋都冒尖。這會小竈安八印的,就是日常自家做飯,加上打零兒。
大鍋是在專門訂制的,市場上竈具那家兒做過部隊上的生意,專門做過大鍋。雪雁訂了兩個二十印的。大鍋就得用大竈,一邊兒建一個,連上炕,正好取暖。
中間還剩下兩間,一間放酸菜缸,一間放鹹菜缸。正好。
雪雁交完房錢,手裏還差下不到一千,可遠遠不夠置辦這麽些東西的,只得跟張經理那邊兒協調,這個月菜錢一次一結。用掙來的錢一點兒一點兒的往家裏買東西。文強那邊兒的菜錢也先都沒給。
文強知道她姐買了新房子,收拾房子,想過來幫忙也來不了。家裏要秋收,正是送菜最心的時候。他自己種的那些個,還不夠用,得接着收。天天的往城裏送菜,他離不開。實在是沒法子,周末的時候,丁大哥開着車,拉着丁大嫂還有丁老爹丁老娘一起過來幫忙,能幹點兒什麽幹點兒什麽。孩子都留在家裏給孫蘭英看着,孫蘭英也忙不過來,把她老娘都接過去了。
羅成一家子是去信兒三天後來的,金素英抱着孩子,羅成背着個大包袱就來了。他倆一來,高嬸子就傳門看孩子,早上把小風送去幼兒園,晚上接回來,白天看着小雪和金素英的閨女,那孩子已經上了羅成的戶口,名字也改了,随羅剛家的曉山曉靜起的了曉麗的名字。
這麽多人忙活,也是半個來月,才弄利索了。收拾房子人多其實三四天就夠了。主要是收拾菜,每天都有好些個菜要切、洗,下缸。
前門房三間都堆滿了大白菜,還有一間全是蔥蒜辣椒。剩下兩間,就是蘿蔔。堆得滿滿當當。
院子裏也堆得半滿。趁着天還沒涼下來,能放住。多存一點是一點。
雪雁買了三十口大缸,直徑一米,高一米二的那種大缸回來。酸菜還不着急,先做鹹菜,能多儲一點是一點的。
這邊房子收拾好就能住了,雪雁已經搬過來了。那邊兒的房子,搭上個房子,窗戶打開個窗口就能開業。高叔兩天就弄好了。雪雁已經七八天沒出攤子了。這邊兒開業,在巷子口就貼了廣告,還有市場門口,也貼上了大字報,買粥的人就知道了,粥攤子改粥鋪子了。每天早上高叔騎車過來取貨,有鋪子,又急着掙菜,鹹菜也開始單賣了。一塊錢一斤。都是一兩毛的稱,賣得相當不錯。
得勝飯店那邊兒的貨,改羅成去送了。算起來,濱湖路這頭兒離飯店還更近幾十米呢。每天光是給這兩個地方供貨,就是一大鍋的雞蛋兩大鍋的粥,飯店一周還得八百斤的鹹菜,鋪子一天也是幾十斤。算下來,一天差不多得做出來二百斤的鹹菜。忙活完這些,就沒剩多少時間了,還得儲菜。都要忙飛起來了。
一直到十月中,才算是告一段落。菜都進了缸,腌下去了。兩缸酸菜也都下了缸,自家三個大人三個孩子,一冬天足夠吃的了。這些個幹完了,就剩下每天按部就班的供貨就行。
羅成兩口子是真的能幹,幾天就上手了,雪雁只管配料放料就行,其他的活兒兩口子輕松就幹完了。手腳還快,晚上倆小時,早上五點鐘起來,一個小時就幹利利索索,羅成送貨那是再穩當沒有的。白天就全空下來了,不能這麽幹待着啊。雪雁就接着擺攤子。早上送小風上學的時候,直接就出攤 子,別的地方也不去了,只在大學門口一個地方守着。晚上小風放學就收攤 兒。
天氣越來越涼,粥就不好賣了,拿回宿舍都涼透了,學生們也不怎麽愛買了。
雪雁想起來一個小吃,覺得可以試試。
是什麽呢?毛蛋。
上輩子拍戲來過北方,見過,頭回兒見的時候,那毛蛋還是孵小雞沒到日子的那種小雞,一般人不怕吃。她也不敢。後來出一實蛋,就是沒孵成雞的那種雞蛋,這個倒是可以。在烤架上跟烤串似的那麽一烤,放上點鹽,味精,辣椒面兒,和十三香之類的調料,味道插好的。再後來,隔了好幾年,她再過來拍戲的時候才知道,毛蛋已經成了很流行的小吃了。也有了新做法,不用孵雞的蛋了,雞蛋直接回食用堿蒸熟了就可以,味道一樣的。她還特意學了做法,很簡單,味道更好。這會兒,雪雁就想做那個。比燒烤便宜得多,誰都能吃得起,成本還低。收入應該可以。
到市場買了兩個鐵盤子,大食堂裏蒸米飯用的那種。回到家裏,打上雞蛋液,放上食用堿就開始蒸,先做一盤子試試味道。
“姐,你這做的是啥呀?”金素英給雪雁打下手,沒看明白這是要做啥。
“毛蛋。先做試試,看看成不成。”
蒸好了,取出來,直徑一米,五厘米厚的大圓餅。切成蒜瓣大小,家裏沒有烤盤,将就着在煤氣竈上用小鍋炒了,味道也差不多。小風吃了滿滿在碗。羅成自己幹掉了三大碗。
“好吃。”
行吧,家裏人都滿意,第一步算成功。
爐子是現成兒的,小米粥不好賣,只做一鍋,就能空出來一個爐子。那用鐵絲盤一個網子就能當烤盤。家裏調味料也是都是現成的,帶個油壺,買個刷油的刷子。出攤的時候,就在車邊兒上,單支了一個烤架。烤實蛋。
三毛錢一份兒。一份一小盤。
借着之前積累下的好口碑,老師學生們都知道雪雁的手藝好,她這上了新品,也都愛嘗試。天氣漸涼了,坐在爐子邊兒上,烤着火,吃着烤貨,挺享受的。
一下午下來,一盤子雞蛋也都賣掉了。
攏了下賬,這一鍋,掙了十一塊錢。
這才是第一天,雪雁覺得這個買賣能幹。
接下來,随着小米粥越賣越少,幹脆就不賣了。支上兩個爐子,同時烤毛蛋,緊着忙活,也能忙得過來。在這個實在是沒什麽小吃的時候,越來越受歡迎。連逛公園的人,都開始聞着香味兒過來吃。這個東西有一個好處,現階段別人複制不了。知道是雞蛋做的,卻不知道做法。短期內沒竟争對手。
到入了冬,農村算是到了農閑期,家裏小賣店的生意也不那麽忙了。丁老爹和丁老娘留在家裏看家看店,孫蘭英進城來幫忙烤毛蛋,爐子已經加到三個了。實在是忙不過來。文強兩頭兒跑,隔上四五天回去送個貨,看看家裏什麽情況。平時也在城裏幫忙。搬個貨什麽的。房子大就這點兒好,能住得開。
沒用上三個月,雪雁就把房錢給還上了。
這邊兒忙得熱火朝天的,人特別的有奔頭兒。
“姐,市場要拆遷改建了。原來各家自己建的棚子不讓用了。要統一建成兩層樓的門面。現在指着圖紙開始訂房子了。先交錢先挑房。可以買也可以租,買的優先。你要不要去看看啊?”文強最愛跑的就是批發市場,這天回來就跟雪雁嘀咕,這是發現商機了。
還有這事兒?那自然是不能錯過了。
“走吧,看房去啊。”
得,剛還了房錢,這又要有花錢地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