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感情生活就是不一般
朝中所有人都在關注郊外難民的事, 見他們自己搭起簡易房屋,暫時住下來。
好在現在是夏天,這種房子暫時可以住人,但等到深秋入冬那就要換房子, 可橋小夏跟沈黎完全沒有考慮這些事, 大有管一天是一天的感覺。
其實朝中的官員不是不管這件事, 而是等着沈黎開口。
雖說同朝為官, 但沈黎晉升的太快, 難免有人不服, 他跟太後交惡, 大家都處于觀望的狀态。
特別是戶部, 戶部掌管錢糧, 如果沒有他開口, 很難開倉放糧,所以太後娘娘才會主動找 · 到他, 讓他嚴卡沈黎,想要錢糧就要求爺爺告奶奶。
可這次沈黎直接繞過他, 而是跟京城最大的侯爺百貨聯系, 弄了幾十車大米,而且還會有源源不斷的貨源,沈黎這麽有錢的嗎?
戶部尚書覺得奇怪,沈黎到底拿什麽付的錢,他們家底難道很深厚嗎?
直到齊書榕拿着賬單慢悠悠來到戶部,上面寫了這些時日所用的糧食,還特意給了個成本價,甚至是抛去運費的成本價。
“尚書大人,運費就不提了, 本世子見百姓可憐,算是捐助。你們只要把糧食的本錢付了就行。”齊書榕說的簡單。
但這直接要錢?!
而且賬單又是怎麽回事?
季尚書忍不住道:“誰允許沈黎擅自賒賬?還找戶部給他買單,憑什麽?誰知道你們這糧食數量有沒有作假?”
齊書榕挑眉:“作假?本世子缺你這點銀子?”
這話沒錯,現在的齊書榕家中,那是出名的有錢,侯爺百貨甚至開到了江南跟塞外,說是什麽連鎖店,所有的規格比照京城。
再加上皇親國戚的名頭,哪個的官府都給開綠燈,不僅如此他們交稅還積極,當地官員別提多高興來了個納稅大戶。
要說糧食太多齊書榕貪墨還有可能,但這次的賬單說實話也沒多少錢。
難民們來了七天,這也只是七天的口糧,季尚書身為戶部尚書,對這點錢糧還是算的清楚。
但這直接給賬單怎麽都覺得不對。
齊書榕拱手:“還請季尚書把錢付了,難民們就要蓋房子,這材料費也是不小的數字。其實要本世子說,季尚書不如直接開庫房放糧放錢,否則每次都要來送賬單,太麻煩了。而且接下來送賬單的不止我們一家。”
“沈黎簡直胡鬧,有什麽東西他不能來問戶部要嗎?竟然在外面借錢!”季尚書氣急,哪有他這麽不體面的做法。
“是嗎?沈大人說每天都上奏章,但戶部并沒有批複啊。”
齊書榕說完把賬單放桌子上,明擺着要錢。
要是普通商人早就被人趕出去,不對,普通商人連戶部大門都進不來。
但齊書榕身份不同,就算他們家現在生意做的風生水起,那也是侯府,先皇不在意這些侯爺王爺們,但小皇帝不同。
小皇帝明顯對這些叔叔伯伯們有些尊重。
可這錢要是給了,以後再有賬單過來,他們還要照付不成?
大家都覺得沈黎上的那些奏章當沒看見就行,要的是沈黎求上門,而不是上個奏章就給錢好嗎。
現在人家直接繞過來,沈黎在外漫天拿東西,賬單湧入戶部,這錢是給還是不給?!
官場的潛規則就讓這個外來的人破壞了。
想想就讓人生氣,齊書榕坐在這,大有不給錢就不走的意思。
斯文掃地,真是斯文掃地!
季尚書只能讓人把這事禀告給太後娘娘,怎麽也要有個解決方法。
這錢不給不行,給了又窩囊。
太後原本想讓人說沈黎跟齊書榕用這事貪墨,但人家賬戶清晰,所有的價格都是最低價,派人去現場,沒有一個難民講沈大人的壞話,更是把沈家夫婦誇的天上有地下無。
好個橋小夏跟沈黎,做事不僅出人意料,還天衣無縫。
這錢算是咬牙給了。
但季尚書立刻派人找沈黎,讓他不要在外面買東西,國庫裏面都有。
沈黎聽到這話,挑眉:“之前上奏章,不是說錢糧吃緊?不好撥東西嗎?”
被派人傳話的下人臉都憋紅了。
明明大家心知肚明的事,就是想用錢糧為難人而已。
這位沈大人不按常理出牌,簡直讓人頭疼。
“這不是東西準備好了,只等您去領呢。”下人連忙道,根本不敢正面回答。
沈黎似笑非笑,見自己娘子來了,開口道:“你們點好數送過來吧,我們不太有空。”
說着沈黎直接越過這些人去接橋小夏。
“累不累?”
“不累,再有幾天就要種紅薯了,有點緊張。”橋小夏下意識抓住沈黎的手,“如果有問題怎麽辦?”
“不可能,這幾次的育苗也看出來了,紅薯的根莖繁殖很快,土豆也是。雖然不知道産量如何,但這種繁殖速度,已經夠快了。”沈黎安慰道。
種田不是簡單的事,就連紅薯這種生長快,繁殖快的農作物,周期也要近五個月。
等于這五個月裏,這些難民必須吃救濟糧食。
這不是一筆小開支,雖然來的人不到三萬,五個月再溜走 幾千人,但他們所需的糧食也是巨大數字。
即使他們不強求吃好的,那也很難養下去。
好在沈黎把他們分流了,一部分學了修建水渠的方法,分派到各地修建水渠,這大約有三四千人。
剩下的難民,願意回家的,由郭校尉護送,再拉上五千斤紅薯苗回豫州,跟紅薯苗一起的,還有幾千斤糧食。
這樣一來,又走了大半。
城郊的難民只剩下九千多人,這些人都是想試試,這些紅薯苗真的能種成功嗎?
這些事情做完,朝廷終于松口氣,還好沈黎出來的及時,才沒讓難民湧入城中。
其實沈黎什麽都沒說,全靠自己做事,讓難民們相信,真的能渡過難關。
剩下的九千人,有老有幼,他們看着貧瘠的土地,還有自己分到的紅薯苗,怎麽都覺得不可思議,這一點點的紅薯地,真的能種滿十畝地嗎?
真的到秋天就能收獲?
這也太不可思議了,現在是五六月份,按照沈夫人說的說法,現在種紅薯已經有點晚,但沒關系,紅薯的生長力非常旺盛。
這種農作物還是他們第一次看見,不過在豫州的時候,他們都會種田,不用交代,就已經把地犁的很好,水渠的修建也很到位。
他們的進度比橋小夏跟沈黎想象的還要快,可能是經歷過幹旱,吃不飽肚子的時間,所以現在的動作比一般人都要迅速。
真正吃過苦的人,才能珍惜現在的生活。
橋小夏倒是徹底閑下來,畢竟種紅薯種土豆,也沒有什麽特別好的經驗,這兩種農作物都很好生長。
她重新回到京城,城郊倒是很少去了。
不過大家都知道,現在難民們種的莊稼都是橋小夏之前從海外商人那買過來的。
當時買了特別多東西,大家還笑話過他們。
現在倒持觀望态度,畢竟現在東西只是種出來了,是什麽樣子,能結多少果,誰都不知道。
但大多人都覺得,這是橋小夏跟沈黎安撫難民的手段,等等他們就要回豫州,不然給他們蓋的房子為什麽如此簡陋,顯然是不準備過冬。
沈黎倒是沒有解釋,這些難民們,本就是迫于生計,無奈來到這裏 · ,如果能回家他們肯定還是要回家的。
好在來的只有這幾萬難民,更多人還在豫州艱難求生。
不過郭忠跟祝萱的祖父祝大學士已經前往豫州赈災,這些事暫時不用沈黎操心。
祝萱來橋小夏家裏的時候,還在跟橋小夏說:“我祖父寫信回來說,你們那紅薯跟土豆的苗苗,種到地上,不出三四天就會發芽,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麽快生長的莊稼。然後那些開鑿水渠的工匠們,更是引了水流過來,雖然少了些,但比之前要好。”
說了一大堆,最後說的是:“我祖父講,讓你們準備好,這些功勞不要被別人搶了,以他的經驗來看,必然會幫豫州渡過難關。”
祝大學士為官至少四十載,他都這麽說了,看來豫州的災情已經告一段落。
“那些事再說,只要把人安置好了就行。”橋小夏從來沒見過真正的饑荒,畢竟在她生活的年代,已經離饑荒很遠了。
偶爾開玩笑也是說非洲如何如何,但那些離她太遙遠了,根本看不到。
這次更加深刻意識到,她是在古代,貧瘠的古代。
見橋小夏不在乎,祝萱又說起另一件事:“你知道二公主吧,她在佛寺靜修給太後祈福?”
二公主已經去了四五個月,橋小夏當然知道。
“發生什麽事了嗎?”橋小夏問道。
“她在佛寺靜修,認識了一個書生,那書生是提前在京城住下,準備明天考科舉的。聽說他們兩個互通情誼,準備成親。”祝萱說完還有點不好意思,她還沒有結婚,張口閉口說這些,總歸不好,但在橋小夏面前難得自在,自然也就說了。
橋小夏不敢置信:“她在佛寺靜修,不是在後山嗎?專門給女香客的住所?”
“誰說不是呢,但他們就是遇見了。京城不少人說他們這是命中注定的緣分,聽說那書生俊美的很。連太後見了都在誇。”祝萱低聲道,“京城都傳遍了,也就是你在忙難民的事,沒人跟你講。”
橋小夏拿着杯子的手差點抖了下,這個二公主膽子也太大了吧。
不愧是古早小說裏面的女主,感情生活就是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