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雲辰,這與現在的紡紗機和織布機有什麽不同嗎?”季宣和對這些沒有了解過,自然是不清楚如今的工藝水平,既然邵雲辰拿出了新的圖紙,想必定是比現在用的效率要高出一籌。
“按我的估算,紡紗機效率應當能提高一成,織布機嗎,織布效率只略微提高了一點,主要改善的是織條紋的難易程度,若設想成功的話,織起花紋來應該會更簡單一些。”邵雲辰頓了頓,繼續說道,“紡紗機比較簡單,改進紡紗效率也相對容易一些,相較而言,織布機來的更麻煩一些。我就在現有基礎上,想着如何減小提花的操作難度。其實換而言之,織同樣的花紋,織布效率也有所提高。不過我的目的并不在此,新改的織布機能織出更繁複的花紋。”
季宣和學的是理工科,對這些也有個大概的了解,只是并不擅長,他聽了邵雲辰的介紹之後,又拿着這兩張圖紙仔細翻看起來。
由于沒有參照物,季宣和也就看個大概,哪裏好他也看不出來。季宣和想了想,開口說道:“雲辰,這圖紙先放我這,明天早上再給你。”
“好。”邵雲辰以為季宣和要拿去研究,并沒有反對。
一番洗漱之後,兩人很快就上炕休息。大冷天的,又是晚上,季宣和早就習慣了早睡早起,這天也沒有例外。
躺在溫暖的被窩裏,季宣和一如以往那樣,将心神沉入寫手系統。只是這回有一點和以往不同,季宣和将邵雲辰畫的兩張圖紙都帶進了寫手系統。系統可一點也沒有通融,不屬于寫手系統出品的東西,一旦要帶進系統,收取手續費那是絲毫不手軟。好在薄薄兩張紙,存放費用對于現在的季宣和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季宣和将圖紙帶進寫手系統的目的,就是給它們做個鑒定,要從系統中購買圖紙價錢很是昂貴,鑒定的費用則要低廉許多,季宣和尚能負擔得起。
寫手系統功能強大,唯一遺憾的就是只能通過寫小說來賺取系統幣。片刻工夫,鑒定結果就出來了,連優點缺陷也都被一一标注出來。季宣和沒想到系統還提供額外服務,他試探地和系統說,能不能将那些标注直接顯示在他的腦海中,而不是直接标在圖紙上。
無論季宣和使用多少次,寫手系統還是一樣神秘莫測。随着季宣和使用的時間越長,寫手系統展現出來的功能就越多。
季宣和腦子一動,圖紙上系統标注出來的那些字跡就被抹去,映在季宣和眼中的變成了虛拟實像。季宣和因着沒有對紡紗機和織布機做過研究,只将系統标注的優點和缺陷原封不動地标在圖紙上。畢竟系統還沒有那麽智能,連季宣和的字跡都能模仿,一開始系統标注的要點都是一板一眼的打印體,與用小號毛筆畫寫出來的很是不同,季宣和要是拿出去了,很難解釋清楚。
寫手系統永遠能滿足季宣和的要求,卻從來不做虧本的買賣。鑒定收一回費用,抹去标注又要重新收費。好在後一項費用更加低廉,不然,季宣和估計又得肉痛一番。
将标注謄抄完畢之後,季宣和就将它們擱置一邊。術業有專攻,在從未有過研究的基礎上,季宣和不想浪費過多的時間在這上面。他今天碼子的任務還沒完成,早點做完也好早點休息。
季宣和的推薦并不是很多,一個月能有一兩次推薦就不錯了。聯邦文網作者人數相當龐大,他能有穩定的推薦位已經非常不錯,很多作者可能連一月一次推薦的機會都沒有,可見競争有多激烈。
從末世到錦朝,季宣和總共寫了近三十年,就算末世他那十幾年老是斷更,更新不能保證,到現在為止,也積累了相當一批讀者。如今,季宣和每天碼字的收益越來越高,和那些一流作者暫時還有段距離,不過卻也不遠了。
季宣和還記得,他剛到錦朝沒多久,就讓寫手系統鑒定了他的寫作水平,那時系統給出的評價是他是二流水準的寫手。來到錦朝之後,季宣和并沒有停滞不前,在甄老夫子的教導下,他的文學造詣明顯不可與往日相提并論,有了顯著的提高。
Advertisement
十幾年時間,季宣和從因更新不穩定,具備二流水準卻只是個三流寫手,到現在妥妥的二流寫手,并向着一流寫手一步步邁進,其間有他自己的努力,有邵雲辰的陪同進步,甄老夫子更是功不可沒。
也是因為這樣,收益超出了季宣和原先的預估,他才能從前幾年開始,拿出每月收益的一半系統幣自用。不然,按照他以前的估算,那是基本沒有浪費的資本,想額外從寫手系統中弄些水果吃食都不大可能。
三千多字的一章很快就碼好,季宣和從頭到尾檢查了一遍,确認無誤後,将之放入存稿箱。
待一切搞定之後,季宣和退出寫手系統。長夜漫漫,正是好眠的時候。
縣衙已經放假,季宣和不用上衙,他于次日早上,将圖紙交還給邵雲辰。
邵雲辰拿過來一看,臉上不由現出一片詫異之色:“宣和,沒想到你對這方面也有研究?”
“沒有你說的那麽玄乎,我只能看出好壞,想要改進我暫時還沒這個能力。”季宣和并沒有居功,以他那點水平,說多了就全是破綻。
“能找出缺陷已經不錯了,我再想想,怎麽改才合适。”邵雲辰的心神已經全部放在圖紙上,全神貫注地研究着,眼中哪還有季宣和?
季宣和無奈地笑了笑,他怎麽沒看出來邵雲辰還有搞科研的潛質?
反正閑着也是閑着,季宣和索性也開始琢磨紡紗機和織布機。他有功底在,只是到了錦朝之後基本沒有施展的機會,現在很是生疏。如今有實物做參照,将圖紙和實物兩相一對照,學起來就不是那麽費勁。
也不知是為何,經過那麽多穿越前輩的努力,超出錦朝太多的技術始終未曾出現。就說這紡紗機和織布機吧,比歷史同時期的效率要高,卻高的有限,并未出現現代的高效率機械。武器更是,熱武器除了炸藥火炮之外,季宣和并未聽說有槍之類。
其他地方也是,飲食文化很是發達,農耕也還不錯,風車水車曲轅犁之類的農具早就有了,不過也就這樣,技術含量更高一些的季宣和從未見過。
邵雲辰研究紡紗機和織布機時日已久,看了季宣和的标注之後,有了明确的目标,改動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再加上季宣和在一邊提意見,兩人在年前總算将兩張圖紙給搞定了。
當然說起來輕松,實際上兩人花在上面的心思非常多。白天邵雲辰努力改圖紙,一旦有了改動,等到晚上,季宣和就拿到寫手系統裏鑒定。一遍遍修改,一次次鑒定,直到再沒明顯的缺陷時,兩人才告一段落。
做設計很費腦子,季宣和只不過打打下手,提提建議,饒是如此,等圖紙徹底定型之後,他也累得夠嗆。更不用說邵雲辰,他可是主力,沒有邵雲辰,光靠季宣和可辦不成事。
圖紙性能沒有多大改動,和邵雲辰原先預計的差不多,只是将存在的缺陷都給改了,機器使用更加靈便,壽命也更長。
望着最終定稿的兩張圖紙,季宣和同邵雲辰都很有成就感。兩人相視而笑,狠狠睡了一天,才精神抖擻地迎接年節的到來。
光陰荏苒,如白駒過隙,一去不複返。
很快,就到了文昌元年。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文昌帝還沒坐穩皇位,錦朝表面上仍是一片祥和,絲毫沒有要打仗的樣子。
季宣和正愁沒有賺錢的營生,如今有了邵雲辰新設計的紡紗機和織布機圖紙,他自然不可能賣給別人。而要自己做,就得重新找個宅子,還得找工匠和織工。
新找的宅子離季家工坊不遠,方便看顧。工匠并不好找,幾個月下來才湊齊了人數。
人多好辦事,工匠一到位,馬上就着手開始制造紡紗機和織布機。為了不讓技術外流,這些工匠都是從人市和人牙子手中買的。
個人能力有限,憑一家之力,季宣和只能保證西林縣城沒有乞丐出現,其他村子,他就無能為力了。就算縣衙每年都有救濟,也不能保證百姓不會賣兒賣女。畢竟救濟只能讓他們勉強糊口,想要吃好穿好住好那是不可能的。
再說就算西林縣杜絕了賣身為奴的事,人牙子還能從其他州縣着手,奴仆之事根本禁止不了,季宣和也沒想過去禁止,他并沒有這個能力。
紡紗機和織布機比現代的機器要簡單許多,在衆位工匠的努力之下,沒幾天就制作完畢。
段媽媽秋霜幾人上去試了試,發現效果不錯。
邵雲辰在邊上看她們的操作,看完之後眼角都不禁上揚了幾分。季宣和借着袖子的遮擋,輕輕碰了碰邵雲辰的手以示贊揚,兩人不由相視而笑。實業比開店鋪有保障多了,更何況季家有自己的布莊,就算銷路一時沒打開,也不用擔心布匹會大量積壓。自産自銷,成本優勢是別的店鋪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