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新式學科真奇妙
珍卿下到二樓,找到她的教室,發現裏面人已很多,清一色的娘子軍。
吆呵,林小霜竟然跟她一樣,也上六年級來了。看來這林小霜學習還是不錯的。
這教室裏,祖國的小花朵們,穿得都是“花裏胡哨”的。
戴長命鎖的小姐姐們,那長命鎖材質不同,金銀寶玉,各種各樣……
她們耳朵上的墜子,胳膊上的手镯、手串,也都讓人看得眼花缭亂。
珍卿還看見,一個穿桃紅色洋綢裙的女孩兒,戴了一整套的翡翠首飾:
頭上是鎏金鑲紅翡翠釵,脖子裏是沁綠的翡翠項鏈,手腕子上是翡翠镯子。
她倒也不是陌生人,就是上回考試,跟林小霜關系很好,說她是打秋風的窮親戚的那個,只是不曉得她叫什麽。
……
珍卿看得眼花缭亂,反觀自己一身喪喪的暗綠深黑,簡直黑無常出街似的,完全格格不入。
她心裏暗嘆:果真如袁媽所言,第一天到學校,人人都想有一個精彩的亮相,人人都想讓人高看一眼,可不都在穿戴上下足了功夫。
唉,這裏的小學生,覺悟真是太低了,俺們後世的小學生,哪個穿金戴銀,弄得花枝招展地上學?
這些小孩兒戴的東西,簡直能開一個首飾鋪子。
不過,不怕有人見財起意,偷東西嗎?
唉,算了算了,她注定是個不拘一格的人,還是先找個座位坐下吧。
這教室算不上大,約擺了二十副桌椅,坐了一多半,後面倒是沒啥空位了,第一二排幾乎沒人坐。
Advertisement
看來古今皆同此理,都不願坐在先生眼皮子底下。
珍卿在第二排,找了個靠窗的位子坐下,屁股還沒坐定,忽聽後面有人叫:“喂,那個窮丫頭……”
珍卿正在無聊,忽見面前來了兩個女孩,很不友善地站在她桌前,那個一身翡翠配飾的,不屑地冷哼一聲:
“鄉下人真沒家教,叫你半天,你咋不答應,你聾了嗎?”
珍卿坐正身板,瞅瞅來者不善的兩人,露出很單純的笑,站起來作揖道:
“失敬,失敬,這位姐姐,你啥時候叫的我?我實在沒聽到,請問有何貴幹嗎?”
另一個丫頭,穿着杏黃綢衫的姑娘,她那大襟的盤扣上,竟然還挂了赤紅的流蘇墜子,映着光線,真是好看極了。
這流蘇姑娘猛一拍桌子,冷聲說道:
“你少裝模作樣的,叫了你半天,你捂着耳朵,當沒聽到,一個鄉下丫頭,你仗的誰的勢,你倒是說說看?”
珍卿心想:一對二的情況下,大家冷眼旁觀,明顯對她印象不好。
她覺得,這裏的同學非富即貴,最大限度地避免沖突,絕對是最明智的選擇。
那個翡翠小姐姐,又搶在她前面說話:
“喂,小鄉巴佬,我上回跟你一個考室,你不記得了?我問你,你上回考試睡過去,你咋進來的,是不是走後門啦?”
珍卿剛張開嘴,想說一句“我是頭名考進來的”。
這句拉風的話來不及說出口,忽聽後面一個人喊,說:“先生來了,快回座位。”
珍卿回頭一看,發現是林小霜喊的這一聲。
哎,小小年紀,戲太多——剛才跟她對峙的兩位小姐,也不知道林小霜,到底跟她們說了什麽,惹得這兩人,一上來就找茬兒。
片刻功夫,梅先生走進教室來了。
梅先生先做自我介紹,說她是六年級女班的國文先生,除了課業上的困難,有其他難題,也可以找她。
然後,梅先生講了課時長度、課堂紀律,還有如廁、吃飯、看病、請假等事,還大致說了正式上課後,會有哪些科目。
那些科目的名稱,聽着都挺新鮮的。珍卿聽了個大概,記不大清,估計別人也沒記清。
梅先生接着說,六月和七月這兩個多月時間,大家主要的任務,是掌握教育部推行的一套注音字母。
其他的課程比重不大,這一個多月是一個熟悉的過程。
按教育部的規定,到秋後九月才算正式開學,度過這個适應階段,九月以後才會排正式課表。
珍卿心想,果然提前開學,是有原因的,原來是為了學啥注音字母。
她又琢磨注音字母是個什麽內容,忽見梅先生對她一笑,說:“杜珍卿同學,請你起立。”
教室裏,忽然嗡的一聲響,大家就看着那珍卿站起來。
翡翠小姐和流蘇小姐,驚詫地輕叫出聲,原來她就是頭名的杜珍卿——她是自己考進來的。
梅先生指着珍卿,對大家說:“別看杜珍卿同學年紀小,她可是頭名狀元考進來,你們都是大姐姐,可要照顧小妹妹哦。”
張翠翠睨了一眼林小霜,這一眼很不友好。
林小霜忐忑極了,她原以為,杜珍卿肯定考不上,她對張翠翠說的那些謊話,指定不會戳破。
誰知道,杜珍卿竟然考進來,而且是第一名。
那天明明看她睡那麽久,天知道她怎麽考的。
珍卿眼睛一動,知道梅先生大概看到剛才的場面,輕輕地敲打了一下大家。
這件事,做先生的說出來,會比珍卿自吹自擂,效果好得多。
可是有時候,一個學生成績好,又有師長維護她,也會引起同學們的反感和孤立。
不過,她從小到大,都是孤獨長大,倒也無所謂。
這個梅先生,擔的像是班主任的活兒,但這裏又好像沒有班主任這種職位。
說完了雜事閑篇,梅先生作為國文先生,開始給大家講,注音字母是怎麽回事。
原來,這種注音字母,就像後世的拼音一樣,一種聲母、韻母合起來,可以拼出字音的方法。
珍卿從四歲來這裏,是這裏的親媽教她認字。
這種認字,就是她直接教給你怎麽讀,你就記着怎麽讀就行了,并沒有一種拼讀的方法。
但是她媽媽教她的讀音,有明顯的方言口音,跟後世的普通話差別不小。
後來跟着匡先生念書識字,遇到生字,也是匡先生教着讀字音,沒有拼讀的方法。
而匡先生不是禹州本地人,他對字的讀音,又帶有他自己的方言口音。
珍卿有一段時間,對于某個字該怎麽念,真是有點無所适從的感覺。
後來,匡先生給珍卿買了本《熙成字典》,這種字典對于字的讀音,有兩種标注方法。
第一種就是“以字注字”,比如“鼓”字,字典裏的詞條裏對讀音的解說,就是“從音古”。
意思是說,鼓和“古”的發音是一樣的。
第二種是雙拼制,就是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他們拼合成所查字的讀音。
比如說,還是上文的“鼓”字,《熙成字典》裏解說,可以“果五切”。
意思就是拿“果”的聲母“g”,跟“五”的韻母和音調“ǔ”,切出來一個新的讀音“gǔ”,就是“鼓”的正确讀音了。
這兩種方法雖傳承多年,但缺陷也很明顯,它還是會被方言拖後腿,不好掌握,不好運用,不利于漢字的大規模推廣。
現在已經是民國,有識之士推行“教育救國”,要教育先得識字。
而中國的漢字,它的字音和字形,都不容易掌握,是很難普及的一種文字。
梅先生講的這一套注音字母,就是改進舊式的反切法,形成了一套語音系統。
梅先生大致講了“注音字母”的前世今生,就告訴大家這套注音字母,聲母有24個,韻母15個。
梅先生先給大家,發了一份油印的講義。
她先教大家學聲母。
梅先生拿着粉筆,在那個很粗糙的黑板上,寫了一個很奇怪的符號“ㄅ”。
珍卿看看手上油印的講義,上面寫的有一樣的符號。
這裏的“注音字母”,明顯不是後世通用的拉丁字母拼音。
這符號不像一個字,倒像一個筆畫。
然後,梅先生就指着這個符號,教大家念,念完幾遍,給大家演示了怎麽寫。
珍卿聽着,就是後世拼音裏面“b”的發音。就一直跟着重複念讀,并且在紙上寫這個符號。
後面,梅先生又教了注音字母“ㄆ”,對應後世的聲母“p”。
還有符號“ㄇ”(對應m),符號“ㄈ”(對應f)。
珍卿學到這一會兒就明白了,這一套注音符號,應該就是後世漢語拼音的原始版本——相當于是老祖宗吧。
只是标示的符號,跟後世采用的拉丁字母(b p m f d t n l……),不一樣。
但是作用是一樣的。
一明白是怎麽回事,她學得就很得心應手了。
她學習的重點,就是把讀音跟這些奇怪符號,聯系起來掌握,掌握到一看到這些符號,就能立馬讀出來的程度。
大家自己練習讀寫時,梅先生在教室裏巡視,時不時停下來,單獨糾正大家的讀音。
竟然還有學生在問,這東西這麽怪,學了究竟有什麽用。
梅先生不得不,再把這套注音字母,跟舊式的“雙拼切字”法,簡略地給她講一講,說明這其中的用意。
梅先生巡視到前面,見珍卿一邊讀一邊寫,聽她的發音也很不錯,她的兩條小腿兒在桌底下,還一彈一彈地,看起來學得很快樂。
梅先生不由一笑,這個小妮兒,看着真讨人喜歡。
一節課就在讀讀寫寫中過去了。
休息十分鐘後,第二節 課還是國文課。
先學的四個字母,大家大都讀寫熟了。
梅先生結合大家已認識的字,講了講哪些字有這些聲母。
上午共有四節課,前兩節都是國文課,就學了四個注音字母,以及它的簡單應用。
第三節 是公民課,是上回給珍卿監考的周先生教的。
這個周先生看人,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顯得人很傲慢,像是瞧不起人似的。
至少,她給珍卿的感覺是這樣。
一聽這個公民課的名稱,想象着,應該跟公民素質有關的。
結果,周先生花了一節課時間,給大家講學生應有的禮節。
比如,見到師長應該怎樣稱呼,怎樣敬禮,怎樣鞠躬。
還有同學間如何相處,如何稱呼;上課時有問題,或者有尴尬的事,需要出去處理,應該舉手報告(舉右手);走進教室、走出教室,應是怎樣的姿态;站立和坐下的姿勢,也有特別的規範……
周先生不但口頭講解,而且親身示範。
她不但自己示範,還把坐得近的珍卿拉上去,叫她先做各種動作。
珍卿無論做什麽動作,這位周先生,都有一大通批評的話。
她會說:“你們鄉下孩子,上得起學,難道不學點見人的禮數,咋啥都不會?”
又說:“光文課學的好有啥用?我們是新式學校,講的是全面發展,你将來上勞作課、體育課、家政課,也這麽笨手笨腳嗎?”
……
珍卿像個傻瓜一樣,被周先生撥弄來去,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弄得滿堂的學生,看着珍卿的滑稽動作,都在那裏竊笑不已。
能夠逗人笑是榮幸,但這種笑,若是輕蔑、輕視的笑,那可就不妙了。
她覺得這位周先生,要麽對她有偏見,要麽是情商真的低。但這婆娘說話這麽尖酸刻薄的,肯定在哪兒都人緣不好。
等下課休息,那個戴着滿身翡翠的女孩兒,名叫張翠翠的,還有她的同伴,流蘇姑娘潘玉美,也過來問珍卿,到底她家裏是做什麽的。
珍卿就老實回答,說老家裏有幾頃地,縣城還有幾個鋪子,就是鄉下種地的人家。
張翠翠聽見以後,立時臉色不好,跑到後面找林小霜去了。
第四節 是衛生課,是一位姓史的女先生教授。
一節課的時間,她講了很多在後世看來是常識的衛生知識。
個人衛生方面,除了飯前便後洗手,還包括洗頭、刷牙、洗澡、洗屁股。
甚至還講了,女孩子解了大便,擦屁股應該怎麽擦,還有擦屁股用什麽紙……
這幫女孩子,聽得大驚小怪的,好像聽到外星人講話似的。
關于這一點上,真不得不說,人家新式學校就是先進。
有很多衛生知識,別說窮人不曉得,連有錢人也不講究。
史先生講了個人衛生,又開始講公共衛生。
在這個動亂的時代,各種傳染病不時爆發,還有西方文化的浸入,讓中國人,也開始重視起公共衛生。
比如,注意學習和生活區的衛生,不亂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再比如在公共場合,不要随便打噴嚏、亂咳嗽,不要接近患了傳染病的人……
因為時間有限,史先生講得很概括,很多細節還沒展開講。
但同學們聽得挺認真,也覺得很新鮮、很怪異,有的內容還顯得驚世駭俗似的。
珍卿看大家的反應,覺得很有趣,就偷偷在紙上,用毛筆畫點先生和同學的剪影。
一上午四節課,珍卿覺得挺充實,雖然有點小瑕疵,但适應得還算不錯。
作者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