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回擊

慈寧宮裏,太皇太後見到胤礽和胤禔一塊來給她請安,顯得很高興,一左一右地拉着他們絮絮叨叨地說着話,胤礽忍不住提醒她:“烏庫瑪嬷,您今個兒已經是第三回提起過兩天要去黃寺上香了。”

太皇太後愣了愣,随即又不好意思地笑了,連連感嘆道:“老了,老了,越來越沒記性了。”

“烏庫瑪嬷精神倒是比以前好多了,一點都不顯老。”胤禔嘴甜地奉承。

胤礽看着她滿頭的銀發,卻是說不出來‘您還不老’這樣違心的話,只是道:“烏庫瑪嬷也是心裏記挂着上香祈福,才會一直惦記着,胤礽明白的。”

“你們啊,就是會拐着彎地哄我高興,老不老我自個還不知道嗎?”太皇太後嗔罵,語氣裏卻是滿滿的笑意。

胤礽兩個賠笑了笑,都不好意思再說下去了。

一旁的淑慧長公主樂道:“額涅時常說,看到保清保成你們這些小輩,就覺得自己是快入土的人了,不服老也不行了,不能比啊。”

“姑祖母這話可是折煞我們了,在烏庫瑪嬷面前,我們就是那無知的黃口小兒,是我們不敢與烏庫瑪嬷作比才對。”胤礽連忙回道。

屋子裏的人一時都笑了起來,圍爐而坐說笑的氣氛在這寒冷的冬天的裏顯得其樂融融。

門簾被人撩起,赫舍裏氏手裏端着個托盤慢慢走上前來,在太皇太後身前跪下,輕聲道:“太皇太後,奴才已經幫您把您這鞋裏頭的棉絮墊厚了一層,您再試試吧。”

“好,好。”

太皇太後很高興地點頭,赫舍裏氏小心翼翼地幫她托起腳,換上了新鞋子,淑慧長公主稱贊道:“這平貴人倒是個可人心的,有她在,烏庫瑪嬷都不需要我和蘇麻喇姑了。”

赫舍裏氏羞澀回道:“都是奴才應當做的,長公主這話奴才愧不敢當。”

慈寧宮如今比以往要熱鬧了許多,淑慧長公主被從蒙古接了回來與太皇太後同住侍奉她,然而畢竟長公主和一直貼身伺候太皇太後的蘇麻喇姑年歲都大了,其他那些奴才康熙又擔心他們笨手笨腳伺候不好,所以自從聽說了赫舍裏氏很得太皇太後歡心,便指了她來慈寧宮随侍。

康熙和一衆小輩每日都會來請安,再加上又有蘇麻喇姑養着的十二阿哥胤裪日日在慈寧宮作陪,所以太皇太後雖然身子骨不好了,有這麽做人圍着卻也不覺得寂寞。

幾人正說着話,胤祉也正巧來請安,與他同來的還有那位巴林部的郡王世子烏爾衮。

Advertisement

烏爾衮是淑慧長公主的嫡孫,這回康熙接長公主回京,便一塊把他接了來,指給了胤祉做伴讀,與他同吃同住一塊念書,所以如今幾乎是走到哪,胤祉身後都會有這麽一個跟班。

胤祉請過安又關切地問候了太皇太後幾句,就跟着胤礽和胤禔一塊告了退離開。

出了慈寧宮的門,胤礽見胤祉還與烏爾衮湊在一塊小聲說着話,忍不住便笑了:“三弟,你和烏爾衮倒是挺投緣的嘛。”

胤祉也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二哥就別取笑我了,二哥若是無事,我便先回去了。”

“等等,”胤礽叫住他,伸手一指身邊的胤禔:“把他也帶回去。”

“啊?”

“他沒有乘步辇,你們兩個擠一擠騰個位置出來把他也帶回乾東所去。”

被他這麽一說,胤禔尴尬道:“不用了,我走回去便是了。”

胤礽轉頭看他,幹笑了笑:“這麽冷的天,凍壞了大哥,爺如何好與汗阿瑪交代。”

明知道胤礽是故意取笑他,當着弟弟的面胤禔也不好争辯,拱手讨饒過後便跟着胤祉兩個一塊走了。

胤礽嘴角浮起笑意,也轉身回了毓慶宮去。

張汧的案子經過三司會審案情逐漸清晰,而從一開始彈劾的禦史所呈之奏折中就被暗指收受張汧賄賂幫之私下打點助之升任一省巡撫的徐乾學更是成了矛頭所指,同時被牽扯進去的人還有與徐乾學是姻親同為南書房行走的高士奇。

徐乾學與高士奇皆謂之為他人所誣,對被彈罪行拒不供認。

胤礽聽了禀報,無意識地轉動着左手大拇指上的扳指,半響,才慢慢道:“陳廷敬,徐乾學,高士奇,幹脆再加幾個人好了。”

施世範不解其意:“太子爺說的是……?”

胤礽想了片刻,吩咐一旁默默不言的克寧:“回頭與叔公說一聲,讓人在外頭放點風聲出去,找人将王士禛,熊賜履,王鴻緒,張玉書,陳元龍,孫在豐這些人等一并給參了,徹底攪亂這一灘渾水。”

克寧不明所以,只是點頭應下,而施世範稍一思索便明白過來:“太子爺這是要轉移皇上的視線,好讓皇上把注意力從這案子上移到別處去?”

胤礽笑了笑,道:“正是。”

他所說的這些人,當然也包括陳廷敬,徐乾學,高士奇三個,俱是翰林院出身,大部分還任職南書房,都是康熙親近的漢臣,而這些人,不管是私底下還是明面上,站隊皆有不同,如王士禛和熊賜履就與胤礽走得較近,而王鴻緒等人卻傾向于明珠,當然也有與徐乾學等人互為朋黨,或是獨善其身的,而把這些人一并給參了,看在康熙眼裏便不單是黨派之争,而是更讓他惱火的滿漢争鬥,是這些滿大臣在借機宣洩對他設置南書房,倚重翰林漢臣的不滿了。

“如此,皇上反倒會傾向這些翰林學士,即便給予懲戒,也不過是做做樣子給上奏彈劾他們的滿大臣看,而且相對的,為了以示公平息事寧人,最後必然是各打五十大板,最初借張汧之案将導火線引向南書房大臣的上奏之人,一樣讨不到好處。”施世範說着又笑了起來:“太子爺為了幫陳大人倒是煞費苦心了。”

“也不全然是為了幫他。”他不過是不想讓明珠和胤禔太過得意了而已。

“只是這樣一來,徐乾學便也能逃脫了幹系,太子也您不是對他……?”

胤礽笑了笑:“他心思再刁鑽,也不敢動到爺的頭上來,有他在,也可以煞一煞明珠的威風,如此又為何要把他弄下去,爺就是保他這一回又如何?”

“太子爺英明。”施世範笑着奉承。

如胤礽所料想的那般,幾道折子呈上去,立刻在滿朝上下掀起了軒然大波,彈劾奏折是分幾道送到禦案上的,出自不同人之手,唯一的共同點是上奏之人皆是滿臣,再之後便有人效仿紛紛遞上奏陳,将南書房與翰林院一衆漢大臣幾乎參了個遍自然也在胤礽的意料之中。

滿漢之争由來已久,自滿人入主中原改朝換代第一天起就不曾間斷過,當年順治爺親近漢臣一直為一衆滿大臣所诟病,最後逼得順治爺在罪己诏裏将親漢疏滿列為自己的十四條大罪之一。後來康熙即位,從起初被一衆輔政大臣把持朝綱到艱難地除去鳌拜真正親政,他也對這些位高權重的滿洲大臣産生了深深的忌憚,而同時,祖制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也給了他過多權利上的約束,為了平衡朝綱集中皇權,康熙設立了南書房重用翰林漢官以分割議政王大臣會以的權利,到如今,漢人官員已經遍及朝野上下,大有與滿臣分庭抗禮之勢。

這樣的情形之下,滿大臣心有不滿幾乎是必然的,只不過康熙不似順治,他們不敢堂而皇之地擠兌對抗就是了。

所以,積怨已久,說的便是這些滿洲官員普遍的心思,只是沒有人敢做這個出頭鳥而已,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帶頭挑事的人,而胤礽的這一舉動,無疑是給他們打了一次雞血,于是便一如胤礽所願,一衆滿洲大臣争先恐後地上奏,似乎是恨不得将南書房和翰林院的這些漢臣都給一鍋掀了。

康熙沒有表态,但連着兩日,胤礽去給他請安,看到的都是他很不好看的臉色和深蹙起的眉。

胤礽假意關心道;“汗阿瑪,您眉蹙得這麽緊,可是有什麽煩心事嗎?”

康熙将折子扔到一邊,揉着額頭嘆氣道:“這些人,當真是都不把朕這個皇帝放在眼裏了。”

胤礽撿起折子裝着看了一便,道:“這明明都是些子虛烏有的罪名,又有何好煩心的,不理他們就是了。”

康熙搖了搖頭:“衆口铄金,他們這都是沖着朕來的。”

胤礽笑道:“汗阿瑪您思慮多了,他們哪有那個膽子。”

若非是他挑的頭,這些膽小怕事之人有哪個敢向皇帝開火的?

康熙想了片刻,道:“這事還是容朕再想想吧。”

“是。”胤礽垂下眼,心下暗笑,他似乎又給他汗阿瑪添麻煩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