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看開???“我一輩子反正活不……
李诏在祖母門前候着,月華滿蒼穹,将她心底角落亦照得明亮。
終于等到李罄文與章旋月退出屋子。她先發制人一般地上前與他二人請安:“爹爹、母親。”
李罄文望向她,想起今日宮中突發之事,讓章旋月先回屋,而自己與李诏一同于游廊下走了一會。
誰都在思量着該如何開口,眼下正是父女二人開誠布公的時刻。
念及李诏的那一封言之鑿鑿的信,是李罄文意料之中,亦是意料之外。而望李诏緊攥雙手,又抱臂于前,像是十分警惕的模樣,他試着問了一句:“若要曬太陽,寺裏冷清,并非是個好去處。你如何想的?”
“爹爹覺得我是去廟裏待幾日?”李诏忽然彎了彎眼,看向他,眼中無笑意。
“你還想住一輩子麽?” 以為她在說笑。
李诏咬了下唇:“我一輩子反正活不久。”
“诏诏。”李罄文聞言頭疼,嘆了口氣,似勸服道,“沒有的事。”
“那天在醫館裏我都聽見了。爹爹眼下還想蒙我做什麽?你同我說是貧血症,然管中弦那夜同你說了是厥脫。”李诏輕聲輕語道。
李罄文揉了揉疲憊的眼,他慣來曉得李诏并不愚笨,眼下這境地甚至是他有意放任而為之。
李诏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拉開李罄文的手,在他寬厚的手心中,寫下五個字:有人要害我。
李罄文眸光一凜,瞬間收斂了滿目的柔和月光。
生怕打草驚蛇。
二人到了書房前,李诏見四下無人,等了李罄文先進屋點了蠟燭,自個再關上了門。
她終于放下心來,坐在李罄文面前,透過幽恍的燭光,與他問道:“爹爹知道是誰麽?”
是誰存了心思要害她。原因何在?
可眼前人并不欲言作解釋。
是而李诏沒等到他開口說話,便将自己所想傾訴,開門見山一般地道:“爹爹也好,管醫丞也罷,都在我們面前演戲吧?為得是瞞住不明所以的他人,诓騙過我,便也好诓騙過加害我之人。我聽聞管中弦曾師從缙雲谷毒王,雖它科皆有涉獵,更通識毒理。我猜想,自己所謂的真正的病,是毒嗎?”李诏頓了頓,看向他,“然爹爹請管醫丞過來,本意是為我解毒吧?”
李诏盯住李罄文的眼睛,反倒是這灼灼目光讓這樣一位不惑之年的朝中權臣——她的父親倍感心虛、虧欠,卻又帶着一絲隐約的欣慰。
“你是我女兒,本不該在這場黨禁算計之中。”李罄文無可奈何地說,“然你是我女兒。”
他站在風口浪尖,李诏的身份,更是衆矢之的,未及時防備,已被人拉下水。
“此毒可好解?”李诏沒法不在乎,更關心于自己的命數,“今日太醫院衆人如何認定是不治之症?事關我性命,爹爹卻依舊将我當籌碼,将計就計。若我聽信那天夜裏你與管醫丞的談話,若我此前一無所知,以為太醫齊登門,診我無藥可醫,我便自暴自棄了呢?覺得活着沒趣而頹靡呢?”
李罄文緩緩地呼出一口氣:“你不會的。”
他憑什麽自以為了解她?
李诏緊抿雙唇,因李罄文一句話而兀自生氣悶氣來:“爹爹好像從不擔心,若我将你對我的不聞不問,當成是不關心呢?好似我便不會氣惱一般,好似我不在意你的想法。姑母月餘前在府裏的時候,怪我不任性,替我委屈。爹爹可曾有半點這樣的想過?還是覺得我理所應當該聽你的話?”
“你眼下聽嗎?”李罄文擰着眉,無法心平氣和,亦也不大滿意她的作為, “竟膽大包天直接書信于官家?亦不顧天家顏面請求退婚?還請他允你于寺廟清修?诏诏,他雖為你的姨夫,但他更是一國之君。廟堂也并非你家,可胡作非為。”
“我在家中就可胡作非為了?既然不是家,為何要硬将我與太子弟弟拴在一起成家?難不成是過家家?”
李诏猝然說出這樣一句話,叫人更難言。
“我何時要求過?”李罄文提起一口氣。
“你要說這是皇後的意思,是姨母一意孤行?那爹爹的意思呢?難道未曾想過從中攫取半點利益?還要撇清幹系,好似自己清白無過錯。”李诏咬牙,直言不諱道,“爹爹善借他人之手為自己謀私。”
“誰教你這般說話的?咄咄逼人。我又何錯之有?萬事何曾像你想得如此簡單?”
“沒人教我,我本性如此。懶得裝了。”李诏越說越憋屈,“我經事少,又能複雜到哪兒去?即便這樣都覺得是你們大人間的陰謀。為之所不齒,也不想做這犧牲。縱然能會意你們所謂的為我好,然而這卻不是我想要的。爹爹你素來不是一個好父親,也不是一個好丈夫,或許只是一個好相臣。母親太累了。”她推己及人,對李罄文的指控不減,越發胸悶氣短起來,歇了一瞬:“爹爹還記得我屋內那只肥鴨麽?那日尋到時,已經是死僵模樣,然蛋殼壁面有毒,蛋液也結了灰斑。我吓壞了。如何能平心靜氣巋然不動?”
李诏又努力端正态度道:“未曾想到害我之人,竟然離我這麽近。我真的吓壞了,這府裏,還有安全的地方麽?誰是那只一直看着我們的眼睛呢?”
“你以為呢?”李罄文心中有一個答案,卻在猶疑開口之時,突然心生凄恻寂寥。
李诏不敢确定,亦不敢确信。
她從泰然謹慎的李罄文眼中看出了惶乏不安,于是自我審視了一番後,只是道:“還願我沒胡來,沒亂了爹爹的棋局。”
李罄文似胸中萬結,無法一一疏通,而李诏的話,倒令他心底唏噓感慨,似是服輸服軟:
“罷了,你去寺中待一段時日也好。”
“經文讓人通透,祖母說一切皆有業障因果,我覺得不錯。爹爹心有宏圖大略,以為他人卑卑不足道,不将之放在眼裏。我擔憂,以為并不可取。而這般被輕賤的棋子,是血肉之軀,是他人性命。我也不過是一條性命。”
她覺衆生平等,然這世間衆生并不平等,還有貴賤之分。
“人有所求,各有所利,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李罄文卻只說了句話,似一句為他所作所為的解釋。
李诏無法駁斥,她甚至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那般強詞奪理不給人臺階下的模樣,太過熟悉。
父女二人何其相像。
翌日。
李府整戶如期進宮,安排馬車時,老夫人周氏要求李诏與她共辇。
上了車輿之後,李诏乖乖挨坐在她邊上。
經昨日一日的變故,叫李诏不知以什麽面目去與這位祖母相處。她不敢叫她傷心,于是反倒束手束腳起來,越發小心翼翼便越做不好事情,不自在極了。
然周氏将這副模樣看在眼裏,拉過她的手,放在自己掌心,捂住道:“你爹他都與我說了。”
“祖母。”李诏一顆心似是被懸起,卻因這一句話,那豎立起的堅硬牆壁又兀自倒塌下去。她有些難過地道:“我不曉得該怎麽辦好。”
老夫人周氏揉揉她的手背,何嘗不心揪:“你沒做錯什麽,不必感到歉疚。你爹于六親性子淡薄,你母親謹小慎微。皇後心意已決,自說自話地定了你的婚事。衆人或都在猶豫,我也如是,舉棋不定,一時未想好退路。你怪我們也是應該的。”
“祖母你原來也叫我自己做主。然而我那時偏生不信,還當是一個對我成人的考量。想讓我以大局為重。卻連什麽是大局都不知道。”李诏自嘲地笑話,“都是我想多了,想岔了,想誤了。”
“子女與父母不過四種緣分:報恩、報怨、讨債、還債。誰都有憤怨的時候,比之他人,诏诏已經是個還債的孩子了。少時與父母長輩,哪裏有不拌嘴的呢?你不說,我不說,不坦白便就生了誤會。罄文就是這般,心中篤定的打算,不會與旁人說的。”周氏嘆息,“這般性子虧他能在廟堂上左右逢源。”
“那爹爹也有長處,他克勤于邦,廢寝忘食時常有之,所掌手之事,了熟于心。這也不能将他否定了。若非他在這個位置之上,我或許還不能有太醫醫治。”李诏搜刮了肚子裏的誇贊之詞,未曾想過如今還能替李罄文說好話。
可倘若她這位父親守正不阿,不沾染蠅營狗茍,未卷入黨禁是非,便或許自己眼下能平安無虞,長命百歲。
老夫人輕拍李诏的手背,似在勸服她,亦是在勸誡自己:“人生在世,多是無常。诏诏的病,能醫則盡力為之。”
或是她信佛,于生死一事,比他人情緒都要更穩定一些。即便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樣的事或将發生,周氏卻不那麽苦怨。不似昨日哭紅眼睛的沈绮,任由李诏怎麽寬慰都無解。
李诏點了點頭:“聽聞這事,我倒未覺得有多怕。活得長便好麽?古來帝王都在求長生不死,可活着也沒那麽有趣。祖母覺得這般淡漠可是我的短處麽?”
“沒有執念是好事。”周氏道,“也難得你小小年紀,看得比誰都開一些。”
“我不小了。”李诏吸了吸鼻子。
“聽罄文說,你請求官家讓你去寺裏苦修?”周氏側過臉,問了她一句。
李诏點了點頭,生怕她有微詞,便先将李罄文搬出來,實話實說:“爹爹沒說不好。祖母說我看得開,實則不然,若呆在這府中,諸事讓人繁雜,我無法心靜,更談何超脫了。”
“原來你是将寺廟作為避世的處所。”老夫人清淡地笑了笑。
然孫輩重病堪憂,她實則提不出笑容。
“祖母在家中建佛堂,初心可是與我一樣?”
“将耳朵塞住,眼睛蒙起,萬事并不就大吉了。诏诏若是問我心中有佛嗎?祖母我這把年紀了,也答不上來。只是每當心中有惑,讀一讀佛經好似便能求一個解。願信其有,或也是為了尋求心裏頭的庇護。”周氏若有所思道,“這般說來,與你別無二致。”
“祖母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想來是對佛法有了見解。”聞老夫人一席話,李诏忽覺心中重擔稍稍輕了一些,由心感嘆:“他人造業,你便消業。這是因,欠下了債,是而務必還債。若無力改變別人什麽,就先改變自己。做到這點,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
老夫人望着苦惱驟然而解的李诏,笑道:“诏诏你的确與佛有緣。靜心清修,或也是好事。”
八月十八,是潮最大的時候。
人是擠滿堤壩,但是潮水就很萎。